吴佳
摘 要:如今中学作文尽管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人们的期望还是具有差距。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入手,要从教材、教学观念、教学实践、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分析初中生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寻合适的对策来实现作文教学思路的更新与转型,只有全心全意地做好中学作文教学,才能实现初中生作文教学的全面改革。
关键词:中学;作文;困境;对策
对于初中生来说,作文是其一项重要的技能,作文代表着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良好的写作功底能够帮助自己避免更多不必要的麻烦,有了足够的写作能力便可以更加有效地助力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然而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到中学作文的理想化教
学,最终产生一些连带问题,所以应该找到对策,对症下药,最终带给中学作文教学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相信中学作文教学的良好开展定能够让初中生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的重要意义
中学作文是初中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看到作文在语文知识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作文已经成为初中生头疼的一件事情,这是因为部分语文教师没有较好的作文教学方法,所以自然也就对作文教学了无兴趣。在中学作文教学中面临着种种困境,需要初中语文老师想尽办法克服。相信本文的研究定能够让初中语文教师认识到作文教学的不足和问题,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让他们得到相对应的策略,从中学习到经验和指导,帮助初中语文教师认清现状,结合学生的特点来逐渐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最终带给初中生一个更好的作文教学局面。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能够对初中语文教师起到很大的启发作用,对中学生作文教学带来更大的推动,对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成长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相信本文的研究和分析,能够让中学生得到更加有效的作文教学效果,而初中语文教师也会得到更好的成长。
二、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研究
首先,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初中语文教师和初中生都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教师不能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自己不能认识到写作水平对初中生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只是在自己的教学中随意进行作文教
学,有的教师自己根本不具备好的作文素质,因此带给学生的则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如此不能令学生练就卓越的作文水平。因为教师无视作文教学,造成学生散漫对待作文,还会因为作文的难度和枯燥而讨厌作文,这样的现象会延伸开来,造成更多的学生对作文束之高阁。
其次,应试教育的约束,一些教师为了应对应试教育,便草草地对学生进行教导,还会要学生靠模仿和抄袭来提升作文水
平,根本没有深入地来对初中生进行教学。而学生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只会将作文作为一种包袱,所以根本没有将其放入心上,进而造成他们对写作只是做做表面功夫,无法掌握根深蒂固的作文素养。
最后,初中生仅仅是在校园和家庭之间走动,根本没有多少阅历,这对作文水平的提升也是一种阻碍,这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初中生,应该得到解决。
三、中学作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首先,要加強初中语文教师和初中生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学校要多对教师进行宣传,让初中语文教师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而教师要对初中生多多讲解作文学习的重要性。老师之间可以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之间也可以针对作文学习展开分析和讨论,学校和班级可以分别组织讨论会和班会,让老师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做出探讨,进而让作文教学和学习变得更加深入化,令教师和初中生能够充分认识作文教学以及学习。
其次,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老师和学生不能被应试教育所压制,应该摒弃应试教育的压迫,能够从根本利益入手,老师应该以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作为立脚点,而学生应该为了自己未来的人生负责,只有搞明白这些才可以令教师和学生更好地面对作文教学和学习。
最后,要扩大初中生的生活圈子,老师要和家长取得联系,能够让初中生有更多的历练机会,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校外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感受校外的生活,为作文学习积累更多的阅历,家长也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让他们走出自己的庇护,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成长,为作文学习塑造更好的条件。
本文先是讲述了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的重要意义,说明了本文研究的重要性,然后阐述了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研究,比如说语文教师和初中生的认识不足,应试教育的约束;初中生的生活圈子狭窄;缺乏阅历等等。然后给出了一些策略,包括:加强教师和初中生的认识;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和扩大丰富初中生的生活圈子等等。通过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让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有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保障初中生得到更好的作文教学,令中学作文教学走向更加理想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黄清.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2]成燕娟.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启迪与智慧,2016(4).
[3]李先平.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