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有效教学探究

2018-03-07 14:28陈宏资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本剧文言景物

陈宏资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寻找基于自身教学理念、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方式。

一、改编课本剧演绎文言文

課本剧是一类由叙事性文章改编成的戏剧表演形式,它将课本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再现,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与再创造。

中学课本中有许多适合改编为剧本演绎的文章,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伤仲永》《愚公移山》等。在课本剧表演中,涉及语文教学的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读懂文章大意,把握叙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及其特点。第二是将文言课文改写为文言剧本。故事背景、环境、旁白等要在翻译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同时必须保留文言文古朴雅致的韵味,尤其是人物的对话。第三是通过表情、语言和动作演绎剧本故事,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背景音乐和简单的服装道具等。

以《愚公移山》为例,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十分熟悉,结合注释,通过互助合作,学生能很快地理清文本大意。教师关注的是引导学生转变叙事视角改编文本,设计课本剧。比如一组学生可以愚公为第一人称来表现这个故事,一组学生可以智叟为第一人称来改写这个故事,学会选择合适的叙事视角。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求知、活泼好动的阶段,课本剧不仅有助提升学生改编创作的能力,提升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人物内心,把握人物形象。在表演中,学生也会自觉注意自己的口语表达和神态动作,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甚大。

二、将文言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都存在一个误区,为教课文而教学。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于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等。对文本写作上的特点包括技法的处理、语言的风格特色等,常常是一带而过。即使是分析写法,也只求大概,不作规律性的探究,也不模仿写作。语文学习变成了走马观花,只得其皮毛而放弃了其精髓。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学习中尤其严重。文言文变成了积累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词法和省略句、倒装句等句法的阵地,每学完一篇就积累一些文言常识和语法现象就善莫大焉,将文学性的学习人为地简化为文字的学习。如此处理,很不合适。

文言文不仅提供了优美的文学素材供我们欣赏感知,也提供了文质兼美的优秀写作蓝本。我们很有必要从文言文中汲取千百年来古人积累提炼出来的宝贵写作经验。

最新投入使用的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文言山水小品文单元,编者旨在将古人描写山水风景的佳作集结成章,在欣赏我国美好自然风光的同时,学会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景物,学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学会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一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在描写西湖冬景时,张岱用白描手法将湖上景物稍加提点,白茫茫一片的景象就跃然纸上,笔法干净洗练。再细看景物的描写顺序,“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即高处的天与云,低处的山与水,在浩荡的雾凇之中相伴相生,融化而合一,依循着自上而下的顺序写出了湖面的苍茫一片。此处所采用的自上而下顺序恰到好处地衬托出舟中之人的渺小。联系张岱写作此文时的背景,也只有用这样的写作顺序,由仰到俯,越来越低矮逼近,才能显出境界的阔大、人物的微渺、内心的苍凉。同样,当我们要表现高远开阔的意境时,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采取由俯到仰的写作顺序。还有“长堤一痕”的“痕”、“湖心亭一点”的“点”、“余舟一芥”的“芥”、“舟中人两三粒”的“粒”等,这些量词用得独具特色,也给予我们写作上的启示,特定情境下选择合适的量词能不露痕迹地烘托景物特征。

将文言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做法,在现阶段还很新颖。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应成为学生自己的任务,教师应将精力花费在深入研读文言课文的写法特点上,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提升文言文课堂的实用性。将作文教学放在文言文课堂,以课文作为范文教学写作技巧和规律。

(作者单位:长沙市雅境中学)

注:该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JK013CZXX002)《初中文言文教学序列化的创新实践研究》结题论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本剧文言景物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演出来的精彩不一样的风情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写好家乡的景物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