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雪芳,刘 霞,陈海涛
(1.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 杭州310028;2.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3.成都师范学院 物理工程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
新兴的认知科学把心智概念化,认为心智是与身体联系在一起、具有具身性,表征不再是唯一的信息处理方式。相关调查证实物体和事件的内部表征不仅依赖于模态的命题编码,而且还借助支配目标和具身结果的感觉运动系统帮助[1]。具身的观点根植于生态心理学对感知和行为的区分[2]。具身认知结构是个体与环境互动活动生成的结果,情境识别是认知策略的关键之一[3-4]。生成的具身认知强调认知中具身的基本作用,不是把认知捆绑在表征的内容上,而是把认知看作是产生于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生成方法,当有机体适应环境,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时,以这种生成方式增加成功的结果或行为。换句话说,认知做的事情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认知是由环境生成的。认知生成基本的心智,但是独特复杂的人类活动如语言运用、规划制定和技术开发等需要表征。
运动情境下生成的具身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的心智因素和外部环境,运动技能的获得是心智、身体和环境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生成的具身理论常解释一些高水平运动员的认知,比如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激烈的时刻发现自己正在经历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流畅状态,或者说正是生成的具身让他产生最好的技术。这个过程是在瞬息间所感受到的,是身体自然完成的、纯粹的环境应对反应[5]。高水平运动表现发生的基础原理来源于体育哲学生成观点,是体育哲学和运动心理学的创新结合。学者提出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是最能体现具身性生成的观点,成功的运动表现是在运动情境下体验身体、感知身体和将身体具体化的结果[6]。然而,高水平运动员在一些关键比赛或者比赛的关键时刻,压力下发生了许多高水平运动表现失常的情况[7-8]。简言之,高水平运动表现自动技术执行的流畅性被破坏,学术界界定为Choking现象[9]。此现象过去一段时间运动心理学家都界定为具有表征的传统认知理论,以至于应对策略成效不显著。然而,新兴的认知科学对高水平的运动表现不再关注心理表征,而是把视角转向了生成的具身认知理论。该理论指出运动员瞬间的动作表现是直接的、适应环境的反应,不需要注意力加工这些复杂的过程,运动员依靠身体流畅体验,自然地做出动作应对环境变化[2]。运动员身体形态和对周围世界的反应状态能够产生即时的更新,运动员具身认知行为和认知环境间的动态耦合产生共变。因此,笔者从生成的具身认知理论着手,揭示运动情境下高水平运动员的具身行为基础,分析高水平运动表现中Choking现象的具身性,再提出相应的具身技术训练方法应对此现象的发生,以便探索新兴认知科学中更适合Choking现象的认知理论解释。
关于具身认知的实践在体育运动领域较常见,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情境应对属于完全具身性。比如经过一定身体训练的人,他们的运动能力能够达到复杂性、灵活和易变性等特点。特别是出色的运动技术激发了具身认知,借助身体动作的有形证据展示身体体格的细节,以各种不同的内在方式限定了运动技术。原因:1)实现心智功能的信息过程依赖于物理成分和化学成分的组成。它表现为特有的规定性、分散性或者建构性等特点[10]。2)实际心智效能和心智模式主要依赖最初无原则的参与感知环境,且对这个环境有意义才能被认知源发现。这样身体、环境和社会情境之间才能实现交流互动,并形成感觉运动通路的复杂模式,从而具有相关内容的具身自我才能够利用该模式确定对周围世界行动的机会。例如,当一个专业足球运动员感知世界和熟练处理事情时,他被认为是神脚[10]。那是因为运动员建构概念的理解和决策的能力首先以情境化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他们在具身自我范围内发展对环境的反应。例如,瞬间反应、敏捷期望和迅速动作的机会,这些对环境的认知只有参与者自己清楚。现象学在谈到具体环境对专业运动知识和技术的特征化时,习惯把实践的、合理的知识特征化,比如把知识划分为战术知识或者精通知识等专有术语的描述[11]。这里明确提出精通知识和熟练知识依赖于对实践具体环境、个人以及人际间经历的熟悉。并且认为个人或集体行为情境化,这完全不同于传统认知为基础的显性教学、存储启发式教学、模态表征等学习模式[12-13]。
具身认知科学刚出现就受到运动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的重视,迅速被引入到压力认知和模拟训练等领域并被广泛用于实践。认知的具身方法不同于传统认知的表征操作和逻辑运算的行为模块,它没有存储式启发、命题内容、编码运算法则等内容,而是强调对熟悉环境直接反应,涉及到对运动的感知和肌肉运动类型的情境化调节和发展[14]。具身认知理论与心理学说的部分观点在体育科学运动情境化方面产生共鸣。例如,认知计算方法强调环境下身体的参与给感知、记忆、思维和行为提供特殊的工具,这个工具几乎不能为他们自身的智力所取代。而认知生态学方法坚持认为身体的体格能执行一些有意义的、传统上归因于心理状态信息加工的很大一部分内容[13]。这些心理学的学说植根于体育科学日常研究实践,以致于大多数有影响力的具身认知理论刚出现就受到许多运动心理研究者的重视。行为科学家对专业运动员心理有精确的描述,例如对训练有素的运动技术、好的感知能力、快速的识别能力、强大的心理意象、丰富的语言映射、精确的词汇、有效的战术策略、可信赖的预测、灵验的决策等专有术语的描述[10]。针对运动员心理情境化,学者还提出运动员具有感知和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理解身体语言的能力、判断他们在环境中个人运动技术的变化、完成目标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特征[15]。可以看出,行为科学家和运动心理学家在关注运动员专业知识、技术的获得和变化等方面达成共识。基于以上这些权威性研究,笔者发现具身与运动情境的身体体验密不可分,深入开展高水平运动员与具身认知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现象学和认知科学关注运动技术的界定。从海格尔以现象学应对世界到梅洛庞蒂专家运动员的动作分析,都试着从一个特有的角度去回答具身认知开展运动情境化心智活动的途径。当日常的应对技术突然中断的时候,标准化的心智技术成为确定的结果。本着这种精神,通过认知科学定位和借助现象学文献来概括、比较和展开相关内容,解释以上技术中断或模型弱化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叫做“Choking现象”或“Choking效应”[16]。因为 Choking现象与认知、动机和情感等多层面因素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所以运动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Choking效应给出了不同的定义[17]。这个术语涉及到一个常见的悖论,许多实践者不得不去熟悉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例如,竞赛中过度强调获得好成绩的期望,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时常常低于日常成绩。因此,需要观察他们在日常训练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导致突然失败的原因。
体育科学领域有3个经典的模型,如注意力分散理论、超负荷理论和自我监督理论,都想要去解释这些突变现象在锦标赛或充满压力情境下发生如此频繁的原因[18]。Choking现象对科学和哲学来说都是谜底,因为任何尝试的模型都会引起行为本质最基本话题。这就要求我们基于规范性的技能和具身的心智去检验理论假设。每一种Choking理论都与某些特有解释的本质联系在一起,如自我监督理论是以潜在的感觉运动技能为基础。自我监督理论重要的理论假设是解释运动员流畅性、适应性、灵活性等特征的原因,并且在复杂过程中使运动元素被安排到一个系统里和暂时统一的成分里。一系列重要的运动元素被组织得如此协调,以至于当运动员执行的时候不能精确地意识到自己完成的动作。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受限行为假说[19]。它与自我监督理论观点类似,主张有意图地监督某人的行为,对协调的惯例动作分解为各个小部分,但结果可能会产生呆板、缺乏灵活性、机械性地运动表现。当运动心理学家分析产生这种运动表现的原因时发现:通过干扰自动化动作的过程,该运动员注意的内部朝向破坏了动作运动系统的功能,而相同情况下外部朝向的注意对动作结果没有负面影响[18]。
具身认知理论与以上各种Choking的观点产生共鸣,并为Choking效应提供理论解释依据。首先,学者对运动员观察后提出感知控制理论,指出目标导向的胜任行为包含了监督某人行为变化时对世界变化状态的感知,而不是对行为本身的感知[20]。接着运动心理学领域出现更加详细的类似观点,如意识的感知运动理论、不同风格阐述的生成认知理论。感知控制理论主张行为者的技术由世界上的某种方式形成的动作组成,这些动作组成的信息指导实时的行为和允许调整,以便适应采取立即的更改[20]。就如同世界的变化方式一样,动作会呈现接近或远离希望的目标状态。以上这些理论中的自我监督反馈循环使动作自动性完整获得,关注熟练的运动感觉表现中预测的可靠性和适应的灵活性。当身体形态和世界状态即时更新,会带来认知源和认知环境间的动态耦合。
从生态环境视阈看,高水平运动员的表现是具身而无表征的,心智是活跃的而不是被动的建构。专业运动员的具身认知(具身认知发生在熟练技能的高水平运动员身上,初学者除外)主要关注具身心理技术的本质,无意识的和完全被动的注意是专业技术认知的基本要求。当动作执行时,专业运动员的特征描述几乎是无意识、无决策精确地控制动作。当熟练的高水平运动员处理异常任务情境、异常任务需要、试图弥补执行中的失误时,反而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失败。学者认为意识控制只有在任务本身需要大脑参与,或者运动员身体精确意识需要这样做时才显得必要[21]。
根据认知理论的解释,Choking只影响动作已经自动化了的熟练的高水平运动员群体。当自动化被破坏的时候,仍然可能描述成强推测感的Choking理论。因为在自动化假设下甄别符号的能力是动作熟练和技术自信,高水平运动员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赖自动化的惯例去完成最佳表现。但是新手是例外,为达到平均成绩,需要长期注意他们的动作及程序。当他们执行时,由于已经处于一种结构性条件的意识或分析,新手完全不受到停顿的影响。高水平运动员则会受到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自我监督理论对动作进行相应的划分。划分为专业的动作和新手的动作、自动化的动作和自我监督的动作。无意识控制引起复杂运动输出,其中技术水平能力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专业选手比新手可能更多地依赖程序性记忆,而不是陈述性记忆去记住比赛期间发生了什么。凭借熟练的技术和对Choking的灵敏度,专业选手可以自信地依赖丰富而复杂的运动惯例完成动作,不需要意识来控制[22]。
熟练技能是不需要陈述、生成的完全具身的知识。但是,有的文献忽视具身认知在运动领域的贡献,认为熟练应对的认知背景会产生极低的表征元素来否定具身认知理论[23]。实际上,更多具身的、生成的和生态的认知与运动表现相联系来阐述感知运动过程信息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因为熟练专业知识的执行,不需要过多地详细说明来增加额外的负担。动作技术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一旦动作完全建立,专业技术知识不依靠任何精确执行规则和任何表征水平的心智表现。具身认知理论避开表征主义,一旦专业运动员正确地掌握技术,他们就知道怎样做和做什么,相关的情境下会对这些特征作出无表征的应答。因此,熟练运动员的技术参与是一种具身的、无表征的运用到实际的运动情境之中的参与[23]。运动员获取专业知识的过程不仅包括外显向内隐转变,还包括处理相关领域的知识从表征向完全无表征模式的转换,此过程是纯粹的具身模式和生成模式的参与。
Choking的动作技能是有机地发生在大脑、身体和环境之间的交流活动,以一种完全生成的、具身的方式理解认知。由于具身认知最初的设想来源于机器人技术的新发展、动力系统、生态心理学等理论[24],认知完全是由具身的行为组成,并能从现象学、自然主义和佛教传统思想中找到哲学上的支持[25],因此,Choking具身认知方法反对认知必然包括收集和转换信息的传统思想,摒弃大脑是表征心智和计算心智的工作原理,并挑战认知以表征为中心概念的传统解释。孩提时候在没有任何明确文字说明的情况下,能够掌握基本手工技能,这种学习方式证实具身专业知识学习来源于实践,这是学者支持Choking具身认知的理由[26]。具身技术的获得和出现是学习者和环境互动的行为结果,而理论学习的过程是有条理的在物质和环境中传递非线性耦合的动力学行为[27]。
运动情境下动力系统理论阐述以展开法设想体育事件,涉及到一些连续的、共时性的、相互依赖一起变化的变量。其中认知的基本形式,如注意、感知和情绪调整的过程从这些动力学行为的交互中体现[28]。面对比赛任务时,躯体感知到做出功能性调整的信息,接着在有机体应对环境过程中通过情境选择出现动作移动的反应(图1)。因此,Choking的具身认知过程是交互性和动态的。
图1 系统动力学的choking解释
Choking认知理论将注意分为内部注意和外部注意两种。关于技术学习的研究主要关注学习者注意朝向、训练和比赛时的定位、注意的范围和特征、注意的效果或结果等因素。以上因素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分成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内部注意,比如个人自己的运动和行为;另一种是外部注意,比如个人动作的器材、设备和效果。外部注意对学习者更有利,目前得到数据资料和逻辑演绎均认同学习者外部的反馈。以上结论在平衡项目、高尔夫推杆、网球反手、排球发球、足球射门和罚球、掷铁饼比赛[29]、游泳项目的自由泳中[30]已经得到成功的验证。最近,这些研究也得到运动心理学家调查结果的支持,指出能够成功地关注内部和外部注意的目标主要依靠学科专业知识的水平[31]。
从生态动力学的视角看,Choking认知过程中内部注意和外部注意的二分法过于简单,因为动力系统里面的不同注意集合存在着重要的、相关的不同目的和任务。例如,学者通过与专项运动员的访谈,了解体育运动中技术创新性,提供动力注意集合有用的案例[32]。结果表明:运动员在运动的特殊时刻,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的目标能够同时与关注个人和环境耦合中关键性的、相关目标的动力学相联系[33]。此外,运动员从两种注意的集合中减少了感知的自由程度,运动过程中适当地减少自由感知是技术获得成功的实践。因此,一个人关注的注意集合的水平主要依靠个人自身专业知识的水平。这可能对运动中的初学者来说是不合适的,但是初学者可以利用掌握早前运动情境中技术获得的动力学来完成。从这个视角看,动作技能学习者被看成是具有自组织特性的动力系统,训练的目标是通过周围环境互动,获得新功能的协调模式。我们可以赋予技术获得以特征化,即指在一个目标导向活动中学习者寻求协调、具有吸引力和稳定的功能状态。
Choking的具身认知是基础,包含环境和个体的双重内容,是必要的认知建构模式。从Choking的具身认知视角看,思考动作并不只是认知的唯一特点,重要的是想要得到一个预期成功的结果[34]。Choking具身认知方式虽然使用了表征建构,但一些高水平的、特有运动技术的反应将解释为无表征的基础认知形式。其中,已经有教练员采用无表征、自身与环境具身耦合的运动员认知建构策略[35]。
Choking具身认知的非线性建构鼓励运动员适应环境变化、而不是通过一个固定的方法来建构训练。也就是说,培养运动员的创新性,采用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创造性是敏捷度的主要特征,通过反复地解释相关的变化获得敏捷度,这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36]。在这种趋势下实现稳定性和适应性,才是真正专业知识获得的标志。Choking的具身认知理论要求运动训练学习依靠一个非线性的教学法。这是一种鼓励变化和适应环境,具身的参与训练,脱离狭隘、被理想化、只注重规则和动作顺序的线性训练的方法[37]。为了剖析具身思想的本质必须抛开两种错误的观念:一种认为具身的应对是头脑认知的一种形式;另一种认为开阔的思想是完全具身的和生成的形式,必须包括某种信息和表征内容的执行。Choking的具身认知理论赞成基本的心智、无表征的认知促使具身认知的可能,反对任何试图去把技术处理同不需要头脑的、无意识的、完全自动反应等同起来的观点。
Choking具身认知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策略应采用非线性建构方式,Choking的具身认知建构是无表征参与,以体育哲学思想中身体认知为起点的情境体验模式[38]。对于环境条件和某种任务限制的直接判断没有表征的参与,建构的目标是提高身体对熟练技术的反应。并且这种建构包含了内容丰富的运动表现,鼓励增加身体技术灵活性的探索性行为。参与训练的运动员熟悉的技术内容延伸到环境中,从而找到新的无表征的、生成的、具身的参与耦合环境训练方式[39]。
身体智能、整体性的身体思维直接决定人的认知活动,促成非线性教学法理论创新[40]。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关注增加理论和实践补充运动情境下的具身认知解释[41-42],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高水平的运动表现是以感觉运动信号为基础的反应[43]。根据具身认知理论,采用非线性建构训练法的压力应对策略,避免刻意强调单个动作精确性,这种训练方式在压力下动作表现时降低了Choking发生的可能。训练初期采用适当形式的建构能够减少Choking的风险,当完全掌握了一门技术达到熟练阶段时,建构的训练能够与环境耦合产生更多灵活的模式。避免Choking的最好的训练法是认同生成专业知识、建构的训练方法和具身的技术获得。总之,Choking具身认知的提议是探索性的,不再是强制性的刺激-反应认知模式,而是动力学的、非线性建构的、有着极大能动性和环境耦合的认知系统模式。
高水平运动员的Choking行为完全具身地依赖环境,因而具身认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高水平运动表现。熟练动作完成或技术执行时,无表征的具身认知能产生充分地与环境耦合的能力,Choking现象被解释为一种打乱了组织环境系统中成功耦合的中断行为。Choking具身现象不仅能够减少最佳表征的障碍,而且能够推动运动员寻求个人与环境的真正平衡。Choking现象可以解释具身的以生态动力学为基础的认知系统,采用具身的非线性建构训练法能提高Choking运动员对环境的适应性。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采用非线性建构训练法的压力应对策略,避免刻意强调单个动作精确性,这种训练方式在压力下动作表现时降低了Choking发生的可能。训练初期采用适当形式的建构能够减少Choking的风险,当完全掌握了一门技术达到熟练阶段时,建构的训练能够与环境耦合产生更多灵活的模式。总之,Choking现象的具身认知是一块有待开垦的新领域,在探讨时考虑社会学、文化心理学、脑科学、生态学等跨学科或全学科的相互作用,对理解Choking现象具身认知的发生具有深远意义。
[1]孟伟.身体、情境与认知——涉身认知及其哲学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77.
[2]Krein K,Ilundáin-Agurruza J.High-level enactive and embodied cognition in expert sport performance[J].Sport,Ethics and Philosophy,2017:1-15.
[3]刘阳,何劲鹏.不同认知负荷下定向运动员情景识别特征及策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3):59-65.
[4]冯振伟,张瑞林,杜建军.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体育教学意蕴及其优化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5):97-102.
[5]任慧涛.超级马拉松、圣徒与内在体验:兼论面向未来的体育哲学[J].体育学刊,2017,38(3):58-62.
[6]赵犇.身体文化视角下健美运动的美学阐释[J].体育学刊,2017,24(3):30-34.
[7]原黎君,唐景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应激比赛情境与运动成绩相关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2):69-73.
[8]冯琰.静态情境下击剑专家预判优势的机制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5):48-53.
[9]王进.压力下的“Choking”:运动竞赛中努力的反常现象及相关因素[J].体育科学,2005,25(3)85-94.
[10]Cappuccio M L.Introduction:when embodied cognition and sport psychology team-up[J].Phenom Cogn Sci,2015,14:213-225.
[11]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5.
[12]Loughlin V,Rowlands M.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From ex-tended mind to embodied phenomenology[J].Phenom Cogn Sci,2013,12:891-897.
[13]Kyselo M,Paolo E D.Locked-in syndrome:A challenge for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J].Phenom Cogn Sci,2015,14:517-542.
[14]Narayanan V H.Embodied cognition and the Orwell’s problem in cognitive science[J].AI&Soc,2015,30:193-197.
[15]Gottlieb G.Know-how,procedural knowledge,and choking under pressure[J].Phenom Cogn Sci,2015,14:361-378.
[16]Christensen W,Sutton J,Mcilwain D.Cognition in skilled action:Meshed control and the varieties of skill experience[J].Mind&Language,2016,31(1):37-66.
[17]Koedijker JM,Mann D L.Consciousness and choking in visuallyguided actions[J].Phenom Cogn Sci,2015,14:333-348.
[18]王进.解读“反胜为败”的现象:一个“Choking”过程理论[J].心理学报,2004,36(5):621-629.
[19]Wulf G,Su J.An external focusofattention enhances golf shotaccuracy in beginners and experts[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7,78(4):384-389.
[20]PowerW T.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urposive systems:Some spadework at the foundations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J].Psychological Review,1978,85(5):417-435.
[21]Agurruza I.Muscular imaginings:A phenomenological and enactive model for sports and performance[J].Sports,Ethics and Philosophy,2017,11(1):92-108.
[22]王进.解读竞争中努力缺乏的失败:体育竞赛中的“习得无助”现象[J].体育科学,2007,27(3):43-48.
[23]Sutton J,McIlwain D,Christensen W,et al.Applying intelligence to the reflexes:Embodied skills and habits between Dreyfus and Descartes[J].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Pheno-Menology,2011,42(1):78-99.
[24]Keijzer F A,Van Duijn M,Lyon P.What nervous systems do:Early evolution,input-output,and the skin brain thesis[J].Adaptive Behavior,2013,21(2):67-85.
[25]Beer R.Framing the debate between computational and dynamical approaches to cognitive science[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8,21:630.
[26]Hutto D D.Philosophy ofmind’s new lease on life:Autopoietic enactivism meets teleosemiotics[J].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2011,18(5):44-64.
[27]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423(4):104-114.
[28]Gallese V,Sinigaglia C.What is so special about embodied simulation?[J].Trends in Cogntive Sciences,2011,15(11):512-519.
[29]Araújo D,Davids KW,Passos P.Ecological validity,representative design,and corresponde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task constraints and behavioral setting[J].Ecological Psychology,2007,19(1):69-78.
[30]ZarghamiM,Saemi E,Fathi I.External focus of attention enhances discuss throwing performance[J].Kinesiology,2013,44(1):47-51.
[31]Stoate I,WulfG.Does the attentional focus adopted by swimmers affect their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Coaching,2011,6(1):99-108.
[32]Agurruza J I.From clumsy failure to skillful fluency: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and Eastern solution to sport’s choking effect[J].Phenom Cogn Sci,2015,14:397-421.
[33]王进,娄虎.解读竞赛压力下的运动表现:一个Clutch视角的运动能力初探[J].体育科学,2013,33(6):14-22.
[34]Hogeveen B.Skilled coping and sport:Promises of phenomenology[J].Sport,Ethics and Philosophy,2011,5(3):245-255.
[35]Wood G,Wilson M R.Quiet-eye training for soccer penalty kicks[J].Cognitive Processing,2011,12(3):257-266.
[36]ChristensenW,Sutton J,McIlwain D.Putting pressure on theoriesof choking:Towards an expanded perspective on breakdown in skilled performance[J].Phenom Cogn Sci,2015,14:253-293.
[37]Chow JY,Davids K,HristovskiR,etal.Nonlinear pedagogy:Learning design for self-organizing neurobiological systems[J].New Ideas in Psychology,2011,29:189-200.
[38]张继生,周惠新,谭腾飞.身体、情境、认知:武术教学的具身性及其哲学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67-71.
[39]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J].体育学刊,2016,23(1):112-120.
[40]Harding J,Lock D,Toohey K.A social identity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n action sport:Judging elite half-pipe snowboarding[J].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2016,16(2):214-232.
[41]Gray R.Embodied perception in sport[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14,7(1):72-86.
[42]张卨,张之沧.身体认知论[J].体育与科学,2016,37(5):41-46.
[43]Iscen O E,Gromala D,MobiniM.Body image and body schema:interaction design for and through embodied cognition[J].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14,85(11):5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