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一件乐器的学习都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刚刚开展竖笛进课堂教学时由于教学进度过快,一部分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竖笛演奏的方法。通过教学反思,结合学生实际认知能力,采用“细火慢炖”式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基础能力培养,平衡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积极探索竖笛教学发展之路,从而让竖笛进课堂教学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并使之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亮点。
关键词:竖笛教学;细火慢炖;探索发展;审美情趣
“让每一位华小毕业生都烙上华小的印记。”这是我们华泰小学的办学理念,也正是秉承着这个理念我校音乐课堂上全面推进了“器乐进课堂”教学活动。所谓“全面”,即学生学得全面,教师教得全面。学生学得全面,即我们本着人手一件乐器的思想,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两件课堂乐器。教师教得全面,即老师除了完成音乐教材中的内容外,还安排出时间教授课堂乐器,一切从零开始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
刚接触竖笛时,学生的求知欲强,老师的上课积极性也高。但教学进度过快使一部分学生掌握了,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一段时间后,我感到十分困扰。学生的整体水平并没有提高,这有悖于我们开发器乐课程的初衷。
一道美味的红酒炖牛肉让我对以往的竖笛教学改变了看法。酥而不烂的牛肉在细火慢炖之下将红酒的醇香吸收得淋漓尽致,让人垂涎三尺。红酒炖牛肉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为它把不同的食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利用合适的火候进行烹煮。我们的教学其实也一样,我们的“食材”是一群对竖笛毫无认知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个规律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而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火候”,我们要选择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火候”来烹制这道“美味大餐”。正因为细火慢炖真滋味,所以,在之后的竖笛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
一、“细火”下打开竖笛学习之门
(一)点滴渗透、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要让学生对学习竖笛产生兴趣,先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竖笛,而这个认知的重要途径就是老师的引领。在一年级学生入学后,我并没有马上让他们去买竖笛,但我在教学时一直带着竖笛,吹奏一些旋律来代替钢琴伴奏。慢慢的,学生能够辨认出竖笛的音色,在老师的演奏中慢慢发现竖笛音色的优美。随之,让学生欣赏世界竖笛名家的演奏,使他们感到竖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乐器,它一样能够演奏出高水准的音乐作品。通过老师在课堂上一点一滴地渗透,让学生走近竖笛并且喜欢竖笛,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对学习竖笛的兴趣及动力。只有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事半功倍。
(二)不急不躁、夯实基础
学生拿到竖笛以后往往想在短时间内就能吹奏出曲子,包括有些家长也有着急于求成的心态。我在教学伊始先告诉学生,学习竖笛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马上学会的,只有长期坚持,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提高演奏水平。竖笛学习最关键的是按好每一个孔,刚开始学的时候好多学生吹出来的声音不对就是因为没有按好孔的缘故,为此我编了一段顺口溜让学生辅助记忆:“小小竖笛八个孔,孔孔都要去按好,若有一个没按好,声音出来就乱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手型特点,音阶指法学习选择从易到难进行,从“si”开始教,因为这个指法是学生相对容易按住的,然后依次教“la、sol”的指法。这三个音的指法要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再进入下一个指法的学习,比如当学生掌握了“sol、la、si”的指法后教师编写一些简单的练习曲让学生演奏,虽然旋律简单,但是能够改善音阶练习的枯燥感,而旋律的存在让学生有了演奏乐曲的感觉,增加了学习兴趣。之后每学习一个新指法,我就编几条新的练习曲用来强化学生对指法的掌握。總之,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急不躁,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放慢脚步、寻求平衡
随着教学的深入,许多问题也开始浮现出来,在当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差异。而这个时候在教学过程中不处理好这些差异关系,长此以往,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只会越拉越大。所以,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慢下来是处理这个差异关系的关键之处。首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应在教学当中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课堂上并不是人人都一学就会,在教学中适当地放慢教学进度,能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乐器,毕竟课堂乐器培养的不是演奏家。其次要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如采用“以学助学”的方式,在课后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那些能力稍欠的学生。在一个有着强烈学习氛围的环境下一起提高,一起进步。
二、“慢炖”中拓展音乐学习之路
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竖笛的基本演奏技巧。很多学生经常拿着音乐书来找我,跟我说:“老师,竖笛最低音只能吹到do,可是有些歌曲里有低音的sol、la,那我们怎么来吹呢?”听了这些之后其实很难回答学生,确实,有很多因素困扰着竖笛课堂的发展,学生掌握得越多,他们的需求也越大。这些都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开发与研究。
(一)从简谱教学走向五线谱教学
我们课堂上常用的竖笛是高音竖笛定调为“C”调,全按音高为“C1”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在现行教材中的每一首歌曲都能用竖笛来演奏,因为竖笛可以吹奏“十二平均律”。但是教材中所使用的乐谱为简谱,如果谱面为“F”调,旋律是,学生看到之后肯定认为竖笛没有低音可以吹,所以这样的旋律不能用竖笛吹。其实不然,这个旋律实际音高为,告诉学生吹成就行了。而同样的旋律五线谱的记谱则是。很显然,如果吹“F”调的乐曲,先要把乐谱翻成“C”调的记谱法,但是如果我们直接开始五线谱教学就省了这个“翻谱”的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演奏更多的作品,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固定音高的听觉。
(二)从单声部教学走向多声部教学
如今的音乐课堂更多地提出“多声部教学”,这个“多声部教学”并非指歌唱教学。课堂器乐的教学也应该是多声部的,尤其是竖笛,它采用的“十二平均律”制很好地解决了音准问题。很多时候学生在唱歌曲的两声部时音准有些困难,就可以先用竖笛来吹一吹,帮助学生找到音高。当然如果用竖笛演奏两声部的歌曲,效果也是非常棒的,比如三年级第六册中的《嘹亮歌声》,开始部分以轮奏形式出现,结束部分以大三度和大二度的和声形式出现,学生用竖笛演奏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和声效果。教材中有许多两声部的歌曲,这些优秀的作品给我们在竖笛教学过程中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此外,作为教师应该从更多元的方式去寻找适合学生演奏的音乐作品。
(三)从单一类型竖笛走向乐队化竖笛
五线谱教学也好,多声部演奏也罢,竖笛教学想要走得更远,就需要有更多的元素加入。除了加入一些色彩性的打击乐器,欧洲的竖笛先行者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套笛,其实就是“超高音竖笛”“高音竖笛”“中音竖笛”“次中音竖笛”以及“低音竖笛”的完美组合。套笛的出现让竖笛的演奏形式更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演奏不同的竖笛,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更多来自于竖笛音乐带来的乐趣。这对整个音乐教育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滋味”里品味音乐学习之美
“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音乐实践是让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学生学习竖笛演奏的过程是一次有效的音乐实践过程,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一)以“笛”帶“唱”表现美
竖笛属于“十二平均律”乐器,对培养学生的固定音高概念有着极大帮助。同时竖笛拥有圆润甜美的音色,这种音色正是我们在歌唱教学中需要学生所达到的。通过竖笛的演奏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种声音的标准,在歌唱教学中让学生去模仿竖笛那种圆润甜美的音色,不再让“喊唱”现象在音乐课堂里发生。积极培养学生用美的歌声增强表现音乐的自信心,积极鼓励学生用美的歌声表现音乐之美。
(二)以“笛”带“赏”感受美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如“音乐要素”“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等许多内容需要感受,学生如何能更好地去感受和了解呢?运用学生在演奏竖笛过程中培养的音乐实践能力去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如三年级第六册中《牧童短笛》一曲,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用竖笛吹一吹乐曲的主旋律,让他们体会“牧童”当时的情绪,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音乐的情绪与情感。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后感受音乐远比通过老师说教式地灌输要深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三)以“笛”带“情”创造美
竖笛进课堂活动的开展使音乐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把学习音乐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学习音乐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学”,还应该是学生能够创造。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质,音乐课堂里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教师把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习过的节奏、音高、演唱能力、器乐演奏能力变成学生创造的素材。如在学习完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后,结合竖笛已经学过的指法,让学生创编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乐曲,老师再根据学生创编出来的简单旋律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让这些简单的旋律汇聚成一首学生自己的音乐作品。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既能够表现美、感受美,更能够去创造美。
细火慢炖真滋味。作为师者,我们要静下心来思考,慢下步伐来教学。教学中多想想我们能为学生做些什么,学生真正需要些什么。竖笛的教学效果体现并不在一朝一夕间,只有我们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竖笛教学才能焕发出光彩,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紧密结合,为学校艺术教育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改革新的里程碑[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体验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任莉丽.中国音乐教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4]朱则平.欧洲竖笛重奏合奏教程[M].花城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丁啸楠(1986—),男,浙江宁波人,本科,宁波市鄞州区华泰小学教育集团体艺发展中心主任,浙江省优秀辅导员,指导学生在市区各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