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中国文化双语课程建设探究

2018-03-06 12:47刘爱霞王雅藤
职业时空 2018年6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院校

刘爱霞 王雅藤

摘要: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外合作交流的力度,涉外专业学生、留学生、涉外企业员工都对中国文化双语课程有实际的需求。文章从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形成重点突出的课程体系、积累融合贯通的课程资源、打造学贯中西的师资队伍、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了高職中国文化双语课程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职院校; 中国文化双语课程

一、时代背景:“一带一路”与文化自信

(一)国家“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

近五年来,国家“一带一路”不断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教育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人才培养培训领域的合作共赢:一方面要全面提升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有条件的中国高等院校要集中优势学科、选好合作契合点开展境外办学。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也指出支持优质产能走出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合作。

(二)国家层面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加大国际交流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纷纷探索新的国际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在此过程,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在传播中国文化、弘扬文化自信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高职院校中国文化双语课程的现实需求与研究现状

(一)现实需求及实践意义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生、短期培训、语言生的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于这些留学生而言,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又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开设中国文化双语课程可以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效融合,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也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外语、贸易、铁路、基建等专业的高职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去外派就业、交换等,他们也肩负着跨文化交际、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责任。对于这些学生而言,系统性地梳理中国文化,并且能够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将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其人文修养,帮助其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更好地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愈发坚定文化自信。

3.高职院校因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机会,也承担着为企业或区域经济提供培训服务的任务,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请进来+走出去”,这些涉外员工也存在中国文化双语表达的需求。对其开设中国文化双语课程,对中国文化最具特色的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帮助其突破语言障碍,使他们在涉外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根植于我国文化沃土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中国文化双语课程虽然存在多方面的需求,但是在现实开设和研究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国大学生包括高职院校的学生应成为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但由于英语教学重视西方文化的介绍和引入,中国文化传统教育有效载体不足,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特别低,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弱的问题,目前在可以参考的文献中,尚没有高职院校开设中国文化双语课程的案例。高职院校面对越来越多的留学生的需求,其自身在对外交流合作中起步较本科高校晚,在中国文化双语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瓶颈,或多或少仍存在照搬本科院校国际留学生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情况,能够承担中国文化双语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针对涉外企业的双语文化课程也是属于空白状况。

(三)研究现状

在高职中国文化双语课程的研究方面,中国传媒大学的范周老师《“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分析了“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内涵,研究了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杜璋璋老师《“一带一路”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初探》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对策,另外对于高职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和对高职《中国文化课程》的探讨也逐年升温,但是对于针对高职院校开设中国文化双语课程方面尚未有全面系统的研究,对于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这门课的情况以及一些具体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三、高职中国文化双语课程的建设路径

(一)注重创新,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注重创新探索灵活多样的课程开设方式,而传统的开课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于中国文化双语课程的多元需求,必须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国内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层面区别对待。针对英语专业或者商务英语的学生,应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案中增设《中国文化概要双语课程》的必修课或者在其他口语、阅读类课程中加入中国文化的教育内容,可以根据单元或者模块在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也可以在学习英语文化的同时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鉴赏。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充分利用中国文化也就是母语文化对英语专业学习的正迁移,有利于提升学习成效。而对于航海、轮机、贸易等涉海专业以及其他有学习兴趣的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开设中国文化双语课程选修课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专业需要和兴趣进行选修,在提高其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附加值。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英文授课为主,采取双语教材和PPT的形式,学时为36课时为宜。

针对留学生开设的双语文化课程则应该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融合,针对留学生的学制、语言基础、兴趣特点等选择适合的模块进行教学,授课方式可以为中英文授课,双语教材及课件,学时以学制为准。

针对企业员工,应主要侧重中国文化的准确英文表达,根据其培训时间、个人需求及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授課。这部分学员一般需求比较强烈、要求实用性较强,应强化其中国文化现象的英文读、写、译,必要时进行背诵,强化记忆。授课方式根据学员英文水平,可以中英文结合,采用双语教材、双语授课课件,学时根据培训需求确定。

(二)实用为先,形成重点突出的课程体系

高职学生、留学生、企业学员这些对象的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概要双语课程体系不能太难、太深、太晦涩,既要保证将中国文化的概貌展现给学生,又要对中国文化最具特色的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帮助学生突破语言障碍,学会准确的表达方式。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该把握“一个背景、一条主线、八个基本点”。

“一个背景”主要是指,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时期的地理环境也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古代文明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其特殊的自然条件是古代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同时,通过不同时期的中国版图的变化,帮助学生在空间上有一种直观认识,也容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和文化的关系。

“一条主线”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中国已经有5000年的发展历史,是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延续没有中断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按照时间先后,将史前文化、夏商西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辽宋夏金元文化、明清文化等文化发展脉络进行重新梳理,明确各个时期中国文化的阶段性特点。

“八个基本点”是课程体系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神话历史故事、文化名人、汉字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节日、名胜古迹、文化瑰宝、建筑园林八大模块,在具体的模块里,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文化现象、典故等,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三)互联共享,积累融合贯通的课程资源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根据“一个背景、一条主线、八个基本点”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中国文化概要双语课程的课程资源主要为自编讲义和互联网资源。

自编讲义主要是以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化通览》、中国海洋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览》等教材为基础,结合高职学生、高职留学生、企业员工的特点进行编写。在保证权威性的基础上,争取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课程体系。

互联网资源是指在网易公开课平台、中国大学慕课、TED演讲平台等各大教学平台上的关于中国文化课程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例如在北京语言大学宁一中老师开设的《中国文化英文系列讲座》,就是以准确的英语表达,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重新阐释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当代国情的诸多话题。同时在这些平台上也会很容易地找到例如《中国审美文化》《中国园林文化》《中国武术文化》等课程资源,是面授课程的有益补充。 除此之外,央视制作的《文化中国》系列中国文化宣传片,从有传承价值的古迹、文字、绘画、建筑、雕刻、艺术、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的维度,将3D动画与实际拍摄相结合,演绎出贯穿全国的系列文化经典短片,也是非常好的补充材料。

(四)引培结合,打造学贯中西的师资队伍

中国文化双语课程建设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是新兴事物,许多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教师缺乏,这也是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开设中国文化双语课程的主要瓶颈。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引进和培养两个方面入手,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引进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师,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具备较好的中国文学、语言学的基础,同时英语水平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要对内培育自己的师资队伍,为老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从优秀英语教师中选拔人文素养积累较好、具备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能力的老师进行培养,培养的重点是中国文化的系统性和中国文化现象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另外,应选拔英语基础较好老师讲授人文类课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部分人群的培养重点在于提升英语表达能力,特别是中国文化现象和术语的准确表达。从对外、对内两个维度入手,打造一支学贯中西的中国文化双语课程师资队伍,保障中国文化双语课程的授课质量。

(五)多样评价,建立科学多元的考核体系

授课对象、授课模式等的不同决定了必须建立科学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国内的高职学生,要注重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考核形式可以为日常评价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将口语表达、翻译、写作等有机组合,在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外国留学生要更多地考察其对文化现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考察方式也可以日常考核加期末笔试、口试。对于企业学生则应更加灵活,主要是中国文化现象的英文准确表达能力和其结合工作情景的实际运用能力,考核方式以口语测试和笔试为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把握机遇,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开设中国文化双语课程无疑将为高职院校国际合作提供一个新的维度和尝试。虽然中国文化双语课程对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其既符合中国的战略发展,又存在现实需求和实践意义,只要坚持正确的理念,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资源、师资队伍、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积累,就一定能建设中国高职学生自豪、外国留学生喜欢、企业学员欢迎的中国文化双语课程。

参考文献:

[1] 刘佳莹 .中国文化英语在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J].跨文化交流,2016,(2):106-110.

[2] 胡小礼 .“一带一路”背景下航海类高职院校中午合作办学发展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2016,(11):1-3.

[3] 范周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40-47.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