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析

2018-03-06 02:56周静王常林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11期
关键词:金融学应用型互联网+

周静 王常林

摘要:“互联网+”的兴起正在深刻影响着传统金融学领域,要求重构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实施互动式教学方法和网络化的考核方式,建立紧扣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培养与时俱进的新型互联网金融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型;金融学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正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发动机和杠杆作用,但是专业人才的缺乏逐渐成为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瓶颈。因此金融人才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而解决人才短缺最切实有效的捷径就是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此为契机,整合优质资源,改革现有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互联网金融人才。

二、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照搬研究型高校的培养方案,理论总是滞后于实践,课程体系忽视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教学课程包括:金融学、西方经济学、保险学、财政学、投资学、统计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信贷学、个人理财和中央银行学等。知识陈旧、教材单一,教材内容完全不能反映金融创新的最新动态和发展,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技能不高

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潮流,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需要通晓金融学知识,还要跨学科、跨专业掌握管理、IT、信息等多门学科。但繁琐的教学事务和繁重的科研任务使教师难以把精力放在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未及时全面掌握金融、互联网、统计、营销等相互融合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疲于应付千变万化的金融市场和层出不穷的金融产品。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因经费限制,未能安排教师到相关金融岗位参加培训或出席国内外金融学领域的会议。

(三)教学设施落后,校企合作不到位

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了突出“应用型”,部分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几学时的实训,但所占比重非常小,并且由于教学设施资源紧张,实训内容仅仅是通过联网的方式浏览一下某某银行的网站或看看股指大盘的走势,缺少点钞机、捆钞机、票据打印机、指纹仪、密码器等专业设备及配套的金融软件进行高度仿真模拟操作。虽然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与金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但并未建设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很多银行都是限于参观、出于拓展客户的目的或者通过提供电话营销、催缴等岗位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四)图书资料陈旧,更新不及时

金融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后,各种创新层出不穷。虽然说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是知识的海洋,但很多高校的图书管理员所学专业是档案管理或文献检索等,对具体的金融学学科了解不是很透彻,导致采购的书籍与专业的需求不是十分吻合。同时由于金融领域创新太快,很多内容并未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图书馆藏书与实际脱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學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仍没有彻底改变。与过去相比,很多老师已经抛弃“一支粉笔就能讲授所有内容”的观点,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PPT、蓝墨云班课或MOOC授课方式。但也有教师过于依赖于PPT,只是宣读PPT的内容。还有的即使引入蓝墨云班课,却只是让其成为学生出勤签到的工具。

(六)教学考核方式呆板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考试课多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试卷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大多占总成绩的30%,主要由出勤、课堂表现、期中测试和作业四部分组成。但由于期中测试和作业大多是知识点类的题目, 学生通过抄袭或拼凑而成, 无法真正检验学生平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到70%, 使得最终成绩基本由学生期末考前集中背一天就能通过。考查课多采取平时成绩50%与期末论文成绩50%相结合的方式,抄袭现象更加严重,缺少主旨观点。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

(一)增设相关课程,完善教学内容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利用科技与大数据知识来解决市场上的各种问题已经十分普遍,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在银行、保险、证券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电子商务、网络营销,顺应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使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给传统产业带来的颠覆与重构的认知。增加互联网金融概论、互联网思维、网上支付与结算、互联网货币、互联网金融模式等,使学生了解互联网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加大数据金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和信息采集与分析等,让学生全面认识企业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为普通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提高教师素质,拓展教师来源

构建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 需要组建校内专任专业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专任教师除了精通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和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外,还应通过观看专家授课视频、参加高级研修班或到金融企业实践交流的方式,增加相关金融岗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历;而兼职教师应在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基础上,学习教育教学需要的组织能力。

(三)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建立理实一体化的全真型专业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银行模拟教学平台,将理论讲授与操作实践相结合。通过每一步操作的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业务处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客户所递交的凭证及钱钞进行判断客户需求是否正确,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通过对联动业务、内部凭证、内部现金和综合业务系统菜单项选择的处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对操作打印后产生的单据进行盖章、递交客户的分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不断循环往复的体验学习,强化学生对银行具体岗位的了解,规范学生对金融职业素养、文化礼仪、业务流程和业务技能等方面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训练,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建设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每学期,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后,跟进几个企业项目,开展产学相结合的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各项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四)丰富教材及图书、数字化资料等学习资源

教材图书资料要结合各专业发展的新趋势、金融创新的新变化、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新要求及时进行教学资源与教学素材的调整补充更新,以满足育人市场化的特定需求。鼓勵教师编写课程讲义,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利用数字化网络为专业教学提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职业考证信息等各类学习资源。同时开展在线辅导练习功能,形成数字化课程同步网站,配备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电子教案、典型案例和视频等各种形式的学习辅助性资源,满足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要求。

(五)完善与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启发式与互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应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以案例教学形式为主,通过设立情境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互动的参与度;技能类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根据各家商业银行临柜业务工作的需要,重点训练学生的点钞技能、假币鉴别能力、中文与数字输入技能、电脑传票技能等岗位操作基本技能;职业能力类型课程则采取项目教学模式,通过项目课程开发,实行产研结合和行动导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做”三结合教学模式,以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六)建立公平有效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考核评价方式应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可采取机考与实践操作按合理的比例相结合方式。基础知识部分采取标准化的机考,职业能力部分实行现场操作,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考”。机考具有系统自动抽题、快速阅卷、无纸化等特征, 还可以真正实现教考分离, 将老师从繁重的出卷、阅卷、成绩评定、试卷分析等环节解放出来。综合评价保证了学生考核的公平有效,考核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加强学校的学风和考风教育。

参考文献:

[1]http://www.chaoshan.cn/plus/view.php?aid=11529,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OL],潮汕职业技术学院,2016-04-19.

[2]仝群旺.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基于“互联网+”的视角[J].学理论,2017(12):216-217.

猜你喜欢
金融学应用型互联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