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融合

2018-03-06 02:56杨淑玉程丽云贝丽静邹庆华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11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

杨淑玉 程丽云 贝丽静 邹庆华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应遵循教育性、客观性、多样性等原则,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了实践教学内涵,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实效性。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融合

红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发展到壮大的光辉历程。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即红色文化资源,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亦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之间激烈碰撞、冲击,尤其是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冲击是巨大的,其不良反映表现在: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而大学生是高素质群体,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可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实践教学遵循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主流文化的前进方向,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教育目标,即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心理素质等总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德育教育优势。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实践教学及社会实践等途径,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以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为基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使学生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健全自己的人格,调适自己的价值观念,完成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二)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原则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纲要》课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几乎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其直接后果是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与自己关系不大,形成教与学的脱节。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在课堂实践、校园文化实践、社会实践等环节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承担主角的作用。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是掌控大方向,精心选取实践教学的主题。唯如此,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学生才能主动探寻红色文化资源的真谛,切实领会红色文化资源的要义,自觉接受红色文化资源的熏陶,积极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从而增强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实效性。

(三)客观性原则

红色文化资源含有物态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等。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实践教学中,不应以个人的认知水平、处世哲学去妄加评议,而应还原历史事件、人物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对不同民族、地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所作出的贡献,不应因个人的喜好而夸大或弱化其功绩或影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缜密的理性思维、求真的科学精神,客观公允地评价历史事件、人物。

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纲要》课实践教学内涵

(一)红色物态文化资源深化《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直观性、主动性

红色物态文化资源指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遗留或建设的历史遗迹、革命旧址或遗址、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博物馆、文物等。这些红色资源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历的光辉岁月,以及其间涌现出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利用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物态化红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模式,学生从平面的、文字的历史走入了立体的、感性的历史。

(二)红色精神文化资源引领《纲要》课实践教学的价值追求

红色精神文化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各类精神形态。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奥运精神等。红色精神文化资源体现了不同时代特征,刻有不同时代的印记,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当代大学生物质生活相对优越,但在精神生活,尤其是人生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甚至存在“三观”扭曲的现象。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是否健康成长,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而红色精神文化资源进入《纲要》课实践教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学生可以在传唱红色歌曲,诵读红色经典,演绎英雄人物故事等实践中,重温重大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感怀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

三、《纲要》课实践教学提高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实效性

(一)课堂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掌握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水平

《纲要》课开展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课堂讨论、辩论、表演等形式。上述任一形式的有效实施,都需要任课教师起引导作用,发挥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置适合学生情况的讨论(辩论、表演)主题,并可提供查找相关资料的方式。为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辩论、表演),学生在课后须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阅读、分析、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体系。在课堂讨论(辩论、表演)中,对主题的不同解读,相异思维的交锋,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形成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二)校园文化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感悟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实施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实践教学指召开座谈会、理论论坛,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或典型代表到学校作讲座;或组织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知识竞赛,如征文比赛、摄影大赛、演讲比赛等。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实践教学中,学生对英雄人物的认识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尤其是邀请当事人或当事人身边的人员做讲座,使学生犹如与英雄人物一同走过那段难以忘怀的革命或建设年代,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思想上的冲击与变化。对课堂讲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不再觉得苍白无力、虚无缥缈,而是内化为一种动力,一种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范学生的价值取向。同时,正确理解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及各种价值之间的联系。

(三)社会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热情

社会实践教学可结合学校所在地与学生家乡所在地展开进行。《纲要》课教师可选择学校所在地的革命旧址或遗迹、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博物馆等,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的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走访英雄人物,参观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学生在参观或走访前,须对背景资料有所了解,这样在参观或走访过程中,才会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或访谈对象的讲述,加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认知,直接感悟历史,体验历史,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对历史的认知,从而引起心灵的共鸣和思想的震撼。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一方面学生了解学校所在地及家乡所在地的历史及现今发展变化,切身感受到当今和平环境、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到了国家的富足与强大。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资源中,感悟历史,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养成艰苦奋斗的思想观念,树立奉献青春的崇高理想,使个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心得到升华。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实践教学中,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相融合,既丰富《纲要》课实践教学内涵,又增强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实效性,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李霞,曾长秋.论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求实,2011,(5).

[3]迟海波.红色文化资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4]李康平.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郭彩琴.红色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4).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