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心
摘 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完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机制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中,高职院校教师顶岗能力培养与提升尤为重要,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和必备环节。基于当前研究背景,对国内外关于高职教师顶岗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对高职教师顶岗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问题、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教师;顶岗能力;企业与教师;多元主体参与和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3-0118-04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规模扩大、需求层次提升,客观要求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需人才。近年来,国家也出台多项政策,强调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如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亲自部署,并就校企联合和现代学徒制等进行讨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为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各省区市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师资方面的建设,如“双师制”,访问工程师培养项目等,要求教师在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参与技术攻关或者企业顶岗能力的培养,熟悉和了解企业一线工作情况。但高职学生在知识更新能力、技术转化能力方面仍然较弱,难以真正适应技术升级与个体职业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高职教师本身的能力及实践水平与企业的契合度不高,难以胜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本身需要进行企业锻炼。在这样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不失时机地加强“访问工程师”项目建设工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联系,不仅丰富和拓展了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加强和创新产研结合,而且促进了校企互动和交流,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现时期加强高职师资建设的重要手段与举措。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
在国外学术界,教师顶岗能力概念并未明确提出,但是很多研究却不谋而合。到目前,教师顶岗能力相关的研究已经比较丰硕,形成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职业教育概念和意义的研究。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职业教育集团提出的职业教育概念及构想[1]。二是对职业教育运行模式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学徒制”“双元制”等,并结合英国、德国、美国等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创设了不同的模式[2]。三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律、教育和培训体系的研究。诸如日本的《职业教育费用补助法》《学制》,德国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律》,英国1982年的《农业培训法》等。四是对职业教育发展各主体的作用进行研究。如德国职业教育学会的作用,奥地利政府人社局、商会等机构在职业教育管理、监督、指导中的作用研究等[3]。五是各国职业教育跨国或者夸地域的比较研究。如对德日职业教育在国家立法、企业重视、金飞投入等方面的研究,政治、产业与职教起源和发展的比较研究[4]。六是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的培育研究。各发达国家提出,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到企业锻炼[5];要强化职业教师专业化建设,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标准体系[6]。
在国内,职业教育诞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2000年研究进入研究的高涨期。到目前对访问工程师和顶岗能力研究成果初具规模。国内较早对访问工程师进行研究的是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朱方鸣(2007),对访问工程师制度存在的问题、意义、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探索[7];随后,王小刚(2009,2010)、肖忠平(2009)对“双师型”访问工程师成因和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蔡晓双、李汾娟(2010)提出,在访问工程师项制度下,高职院校要结合企业实际,充分利用校企资源,积极主动开展企业服务,为企业厚植优势,破解发展难题,提高经济效益。刘荣红(2012)、蔡慧孟(2013)指出,动态双师结构下,企业顶岗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和计划,主动变革教学方式、方法,订单培养,量身定“教”。强晏红(2016)通过对国内外双师型教师经验的分析和借鉴,提出可以通过政府、企业、教师、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提升访问工程师的有效性。
三、高职院校教师顶岗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问题
通过文献综述,并结合高职院校教师顶岗能力的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教师顶岗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因素的影响;二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两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师顶岗能力培养与提升。
一方面,自身因素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顶岗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基础因素,直接影响了教师参与顶岗能力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存在“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忽略自身能力提升才是根本。这一导向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把大部分精力花费在项目的申报、项目成果的评比、项目论文的发表、项目结果的验收上,而在顶岗能力的培养上,花费了极少的时间,致使实际效果也不佳。二是缺乏完整、系统的个人成长职业规划。个人成长职业规划是教师成长的指向标,是教师不断进取的助力器,严重影响了教师的顶岗能力提升。据调研发现,50%以上的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完整、系统性,紧紧把职称评比作为职业规划内容,甚至于部分教师将项目的申报作为规划,教学和个人能力的提高简单的等同于项目申报成功比和论文的发表量,致使錯误的导向教师的发力方向和工作学习内容。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影响是职业院校教师顶岗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具有鲜明的导向和推动作用[8]。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策导向和引导。目前,我国制定了职业院校教师考核绩效和职称制度,对教师的评比缺乏客观性的综合指标,项目和论文占据绝对比重,致使教能力发展和职业规划存在扭曲、畸形的现状;目前,虽然把职业教育纳入“十三五”发展的重要内容,各部委、各省区市也制定了各自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诸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旅游局、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江西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指导意见》等,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化明显,地区政策需求差异显著,各省区市在职业院校的发展方面仍然缺乏细化、长远、系统的改革和发展政策,存在发展目标不明确、发展规划不合理、发展改革力度不强的问题;目前,教师的自主性查,提高顶岗能力的机会少。虽然部分省区放宽了事业单位人员“留编创业”等制度安排,但是绝大多数区域还没有制定相关政策,而且这些福利之策在各单位贯彻力度极为有限,教师受到单位的限制性因素多,自主发展机会少。二是企业存在壁垒性因素。教师顶岗能力的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深入企业,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决策和实际产销环节,了解企业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不断更新教学,实现顶岗能力的提升。然而,企业由于自身发展存在很多商业机密以及现实制度安排等,并不乐意职业院校教师顶岗学习。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缺乏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机制,企业对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认可度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程度不深,高职院校发展与企业产业发展存在严重的脱节。三是家庭与学校价值追求的差异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价值立足点,而职业教育作为整体教育中的一环,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内容,关注点从个体成长转向整体教育地位的提升,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个体价值的实现。再加上学校、家庭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谅解机制,多数情况下,家庭和高职学校存在价值冲突,尤其是在中国职业教育认可度较低的情况下,情况越发严重。四是媒体的功能发挥受阻。媒体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随着我国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然后,在教育发展方面,媒体更多地关注九年义务教育和本科、硕士等高等教育,职业院校教育受到冷遇,没有对职业教育的概念进行宣传、意义进行普及,没有将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有效的营销等。媒体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功能受阻,致使职业教育在品牌打造等诸多方面陷入困境。endprint
四、高职院校教师顶岗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对策
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术型人才总量不足、顶岗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等结构性短缺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有效为当地产业发展输送人才的重要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自身因素的影响与外部环境影响相互结合,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向导,强化顶岗能力在专任教师个人能力提升中的重要地位,根据企业实践来整合教学模块设计与更新,让从企业一线中来的企业经验及最新动态都传授给学生,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当地产业结构发展需要。我们可以从“打铁还需自身硬”“笼小蒸不下大馒头”理论中寻求对策。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高职教师主动提高顶岗能力
职业院校教师作为顶岗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主要主体之一,要主动积极,不仅培养资自己看家本领,还要注重培育自我综合素养[9]。一方面,满怀提高素养的激情而不失理智。“你的理智和你的热情,是你那航行在海上灵魂的舵与帆。”充满干事创业的激情是一个高职教师必备的精神状态,是提高自我素养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禁忌盲从盲干,切勿“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一定要处理好激情与理智的关系,避免头脑发热,不顾条件、不顾后果去干。另一方面,要强化自我和社会认知,制定个人成长规划。“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我和社会认知以及个人成长规划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师而言,尤为重要。要清楚自己的心理、学识、能力、资源情况,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要知道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动情况。通过对自我和社会认知,明确提高自我素养的基本方向,形成相对体系完整、科学严谨的成长个人规划。然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最终确定自我目标和成长路径。
(二)全社会合力提高高职教师的顶岗能力
社会环境制约对职业院校教师顶岗能力有深远影响,需要社会多元主体,齐心合力,共同推进教师顶岗能力培育与提升的创新共治体系建设。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打好政策“组合拳”和教师发展服务“拳”。职业院校教师顶岗能力的提高需要培训、绩效考评、薪酬、项目资金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而且由于教师主体在家庭、年龄、地域、产业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政府提供个性化突出、适应性强的政策,满足不同教师主体和不同产业的需求[10]。而且,由于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水平不高,在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成为教师顶岗能力培育的短板,极大限制顶岗能力的提高。职业教育是“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到2020年,职业教育在校生突破2 300万人,专科职业教育在校生突破1 480万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我国教师定岗能力的培育。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要积极鼓励促进教师进入企业,提高顶岗能力,打造“产学研”结合新亮点。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企业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因而作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也具有发展空间。但由于地域差异大,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方法、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企业要这种差异灵敏的“反应器”,能够准确反映市场需求,弥补教学差异。企业要主动吸纳职业院校教师进入企业,处理好自身利益和教育人才培育的关系。重点结合区域、产业情况,培育一大批懂市场需求、会经营、善管理、能谋划亮点项目的新型教师,以亮点项目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亮点项目带动职业院校教师顶岗能力提升,以亮点项目营造“教师+企业”新业态,以亮点项目营造校企发展新环境、校企发展新形象。
媒体,是“参政议政的一扇窗”,是教师顶岗能力提升的“孵化器”,为职业院校教师顶岗能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当前,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成为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一直。在职业院校教师顶岗能力方面,亦是如此。媒体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的培育与提升问题,特别要对重点、亮点的成功案例进行宣传报道,要对职业教育新常态进行关注,助力职业教师教育发展,吸引更多的有志之教师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提高顶岗能力,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力量。
家和学校是教师顶岗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家是高职院校教师顶岗能力的重要支撑。由于传统家文化的影响,家往往过于在乎孩子成长而忽略参与教师培育。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职业教育进入新阶段,传统“不合实际”家文化需要适时而变,家庭要鼓励教师提高顶岗能力并积极参与其中。作为家庭,不仅要关爱孩子成长,还要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工作予以支持,家的支持,是职业院校学生去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坚定走下去重要理由[11]。学校是教师继续社会化的重要场合,在教师成才、立业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对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再造,培养出职业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相适宜的人才。学校要重点基于职业能力供需矛盾,即职业教育高分与高能、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学校管理与自我管理的供需矛盾,切實加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再造研究,找准新时期职业教育领域重要的突破方向,关注教师培训。二是开展创新教师职业规划。要在深入广泛调研基础上,针对性地对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规划进行指导,要求结合单位和个人实际编制个人规划,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成长计划。三是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形成多方共建、校企结合的共建模式。重点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园,对职业院校教师进入企业及创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文槿.什么是职业教育集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
[2] 高洁.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式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1,(9).
[3] 杨庆云,王小丁,刘丽.德国高职教育发展文献综述[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4] 马凯慈,陈昊.政治制度、产业关系与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基于西方国家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3).
[5] Fixed and Fuzzy Boundaries in Higher Edu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binary)structure in nine countries.Jeroen Huisman,Frans
Kaiser.www.awt.nl,2001.
[6] 周奕■.中英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比较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0).
[7] 朱方鸣.高职院校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的意义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5).
[8] 李华威.浅谈当代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方法与途径[J].信息化建设,2016,(5).
[9] 杨蓉荣,徐小换.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来自亚洲国家的案例研究[J].唯实(现代管理),2015,(4).
[10] 高洁.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式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1,(9).
[11] 胡艳.中国当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中的困境研究——基于一位乡村教师的口述历史[J].教师教育研究,2015,(6).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