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琳
【摘 要】本文从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入手,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展示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并在传统文化渗透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探索创新方面提出自我的见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B-0109-02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推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力建设以及社会的进步发展。高中语文学习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应充分发挥其在发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和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把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具备以下意义:一是有利于抵御多元文化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伴随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多元化思想对学生群体“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重要影响,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会影响学生“三观”的正确树立,而传统文化的引入,能够在保障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从优质文化资源中获取足够的精神养分,指引学生人生道路的前行方向。二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对单调生硬的语文学习环境产生厌倦感,而传统文化的引入,能够把优美动听的诗歌典故有效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更好地获取语文知识,并且可以长时间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真正爱上高中语文。
一、注重挖掘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均经过编纂者认真筛选出来的,他们多是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中华历史的博大精深。为了达到传统文化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师须从教材着手,重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教材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进一步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把它们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对其中包含的思想道德、文化理念、历史传统、民族精神、礼仪礼节等给予适当介绍,并要求学生进行反复地阅读品味,将其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学生语文传统文化素质的提升。
以讲授《鸿门宴》一课为例,其中有关于鸿门宴座次的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教师可以在讲解词句字面含义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古代的座次文化知识。古人重视礼节,对不同的身份地位有着明确的区别对待,在就餐时更注重强调身份的高低问题,他们认为东方为太阳上升之地,是最尊贵的位置,西方为太阳下落之地,是最差的位置,因此在座次排序上来看,东为尊,南、北次之,西为末。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蕴藏其中的座次文化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二、傳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结合高中语文日常课堂的教学目标,为学生选择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和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整体接触传统文化,并对其阐述深刻体验,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
如在讲授《归去来兮辞》一课时,因该文学作品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感情充沛,教师可以采取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作品的古色古香,从而实现自身思想的升华。教师一开始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疑问代词、文言文虚词的具体用法,解释一词多义的现象,进一步深挖作品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以作品题目中的“辞”为突破口,挖掘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辞”最早出现于楚国,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特色的特殊文体,屈原的《离骚》是其代表作。“辞”发展至汉代,与“赋”合二为一,统称“辞赋”。“辞”重视行文格式与韵律,在行文上比诗歌更为自由洒脱,比散文更为工稳齐整,浪漫气息浓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上述古典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传统文化在课外拓展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完全依赖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假如传统文化的传播仅局限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内,那不仅仅是片面的,而且是狭隘的,会容易造成学生“学而不知”或“知而不懂”等现象出现。因此,教师还需要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延伸至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其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师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好课外阅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在课外主动阅读国学经典和历史作品。如教师在讲授完《荆轲刺秦王》一课后,就可以选择《战国策》中的部分精彩章节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二是做好活动组织。教师可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各种传统节日契机,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活动。以端午节为例,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多停留在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上,但为什么要吃粽子、划龙舟,大部分学生是毫不知情的,教师可以籍端午节之契机,组织学生包粽子、看龙舟比赛,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或者去看有关电影或视频,深入浅出地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以及包粽子、划龙舟的出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演讲、辩论赛、知识问答、专题讲座以及成语故事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放宽眼界,学到很多传统文化知识。
四、传统文化渗透手段的探索创新
目前,大部分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讲解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让学生在有效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但相对而言,久而久之,其形式容易陷入枯燥单一的套路模式,大多时候只是满足了学生“听”的需求,而忽略了学生“看”的需要,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产生抗拒、厌恶情绪。对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思想特征、认知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探索更具实效性的渗透手段,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为其构建更为直观、生动、高效的学习氛围。
如在讲授《窦娥冤》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选播有关戏剧片段的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戏剧语言所散发出来的无穷魅力,并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刺激,让学生对窦娥这一苦命女子的悲苦命运有了深刻感知,在悲伤的旋律中对窦娥产生同情感,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整部作品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检索,让学生主动利用网络了解“东海孝妇”“六月飞雪”“苌弘化碧”等典故的出处,了解古代戏曲的语言特征,更真切地体验古代戏曲中的独特韵味,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展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讨论,通过相互协助,更有效地达到原定的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把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的过程,是师生共享精神自由、开阔人生眼界、把握人生价值的过程。传统文化之魅力主要体现在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为此,教师须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立足于文化角度,理性地正视高中语文教学,感性地引导学生漫步于传统文化世界,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念,优化其知识文化结构,为其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以及自身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同时,在具体落实过程中, 教师须遵守适度原则,做到“适当渗透”而非“全盘覆盖”,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需求为依据,以时代背景为依托,在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寻找契合之处,真正做到紧密关联,互为影响,互为作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1(3)
[2]江旭华.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浅议中学生传统文化缺失之策略[J].考试周刊,2014(55)
[3]王 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15(5)
(责编 蓝能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