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梅
【摘 要】本文阐述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融入“水育文化”的内容,分析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开展“水育文化”的意义,从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思想文化文明史方面论述“水育文化”的力量,提出以水的品质育人和塑造人。
【关键词】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水育文化 道德情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B-0058-02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刻,这一阶段在他们的一生当中也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小而言之,这一阶段决定了他们一生的走向;大而言之,影响祖国、民族未来的希望。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00 后”,思维敏捷、知识广泛、强调个性、追求新奇,这样的特点,决定高中生德育之难。光靠空洞的说教,已无法取得教育效果。需要在教育中依托新的媒介和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熏陶和影响,方能获得他们认同,内化为他们的行动。而“水育文化”的开展,无疑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有着丰富的水文化素材,故而在开展“水育文化”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其中关于水文化的内容更是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讲述、史料分析、作品欣赏、学生演绎、课外探究、实地考察、走访调研、访谈笔录等方式,去了解水的内涵、体验水的实质、感受水的精神、践行水的品质。
一、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融入“水育文化”的内容
现代课程资源的概念非常广泛,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三类。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水育文化”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课内课程资源,一类为课外课程资源。
(一)课内课程资源
现行高中历史课程分为三个模块: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思想文化文明史,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1.在政治文明史中,水育文化体现在政治制度和治国理念两方面
(1)大河文明與海洋文明体现不同的政治制度,但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水育文化”使然
人类文明按其发源地的不同,一般分为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是希腊、罗马,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印度等。由于发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这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不同。海洋文明诞生地一般陆海交错、港湾纵横,如古希腊地处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平原面积狭小,半岛被山脉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区域,支离破碎,不少地区彼此隔绝,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容易建立领土广阔的中央集权国家。因此,雅典形成了以城邦民主政治为基础的松散的联邦国家。另外,凭借港湾众多的有利条件,希腊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商品流通需要自由的环境,这是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经济原因。大河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有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农业往往很发达。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以小农经济为典型代表,它是一种分散的、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经济。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因此对市场的依赖小。农民经营规模小,且十分脆弱。小农经济的这种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加上幅员辽阔,决定了其在政治上需要强有力集权政治制度来维护,因此,古代中国的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河文明与以地中海文明为标志的海洋文明尽管存在差异,但也是一种互动的和互相借鉴的关系,在整体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各种文明可以相互交融,彼此取长补短。无论是大河文明还是海洋文明,都是人类杰出的文明成果。这两种文明都源于水,与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水育文化”使然。
(2)儒家治国理念
《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唐太宗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时,魏征也以“君舟民水”的道理答对。古往今来,凡是施行仁德之政、顺民心、不断修德于天下的贤君,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反之,则最终走向灭亡。此治国理念的现代意义,被诠释为“为人民服务”“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指导思想。
2.在经济文明史中,水利设施建设与开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大型水利工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首先在大河冲积平原发展起来,人类的经济活动,与水利建设息息相关。
我国古代的水利设施主要有防洪、灌溉、航运等功能。第一种,防洪功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有关水利建设的当属大禹治水的传说,他采取疏导分流洪水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第二种,灌溉功能。春秋战国时期兴建了多项气魄宏大的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等。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的都江堰,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该工程设计、规划、布局合理,施工得当,两千多年来有效地发挥引水、防沙和排洪等作用。第三种,航运功能。如邗沟、灵渠、京杭大运河等。位于广西兴安的灵渠,为秦始皇时所开凿,连接湘水(长江水系)和漓水(珠江水系),设计、布局科学、合理,在世界航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航行运河,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重大作用。
(2)中国古代灌溉工具
我国古代农民很早就知道制造工具进行灌溉,比如春秋时期普遍使用的桔槔是运用杠杆原理的灌溉工具。《后汉书》有毕岚作翻车的记录,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唐朝时出现利用水力的冲击带动运转的筒车和利用轮轴原理的辘轳。这些工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改善了农业的收成,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endprint
3.思想文明史:中国传统思想中水的哲学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之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胸怀博大、淡泊名利、崇义守礼、正直无私、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等优秀品质,这些正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课外课程资源
课外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都有水利设施或防洪灌溉工程、江河湖泊的水景观、水文站、海洋工程,也都有历史上的水患灾害及治理概况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开展学习和课外活动,如,都江堰市、兴安县的孩子们就可以去参观都江堰、灵渠,黄河沿岸的学生可以了解黄河泛滥、数次大规模改道及历代造福治理的历史;广州、泉州的学生可以考查历史上著名的出海口及其连接海内外贸易的情况;威海的学生可以考查中国近代海军的创见及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海战,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凡是与水有关联的一切,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这样的乡土历史课程,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融入“水育文化”的意义
(一)“水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大致说来就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是学生获得成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要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来开展。在课程中开展“水育文化”教育,有现成的素材。如,祖国各地的水工程、水景观、水风景,其以或壮丽或柔美的神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文人骚客咏水颂水的大量诗文,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这一切都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底蕴。面对洪水滔天泛滥的危难时刻,大禹担负起治水的重任,体现了责任担当;因势利导、以疏代堵的治水措施,体现了尊重规律、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古代农民对辘轳的进一步改造而成的翻车,体现了实践创新的素养;爱水节水教育,则培养了学生生态、环保、健康生活的素养。
(二)“水育文化”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品德情操
德育教育的实质就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在学生心靈深处播种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的种子,以此规范行为,砥砺心智,使学生最终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学校、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水育文化”培育学生品德情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老子孔子等先哲对水的品质的解读,培养学生宽容、刚毅、坚韧、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优秀品德。
(三)“水育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和谐文明校园的构建,包括两个方面:有形的和无形的。水育文化的开展,在这两方面都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一方面,各种与水及水的品质有关的景观、雕塑、石刻、文化长廊、名人名言等布置,让学生目之所及、行之所至,都能感受到水文化的熏陶,校园里充满了水文化的气息。另一方面,在水的精神激励下,同学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更和谐,有了纠纷更宽容,学校制度更遵守,老师家长更尊重,自身缺点常纠正,遇到困难勇克服,校园清洁有维护,生态意识记心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融入水育文化的校本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德育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责编 卢建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