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灸联合活血消肿散改善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的效果观察

2018-03-05 05:53蒋圆圆银星凤
关键词:周径消肿温阳

金 婕, 蒋圆圆, 银星凤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1. 护理部; 2. 神经内科, 广西 南宁, 530011)

中风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陈以卫[1]对1 259例中风患者进行6个月的临床观察,其中有576例患者发生偏瘫侧肢体肿胀,患病率达45.75%。近年来随着中风发病率的上升,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高达58.39%[2]。偏瘫肢体肿胀将直接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有学者认为偏瘫上肢肿胀是肩-手综合征的早期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上肢肌肉萎缩、关节畸形、骨质改变等,造成不可逆的残疾[3-4]。本研究将温阳艾灸法联合活血消肿散热敷法应用于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的患者中,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脑病科住院的中风恢复期患者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55~75岁,平均(64.40±4.62)岁。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评分≥20分;③有偏瘫症状及体征,且偏瘫侧肢体肿胀;④病程14 d~6个月;⑤受试者同意并能接受治疗、观察和各项检查。排除标准:①排除有其他原因所致的水肿,如由心、肝、肾等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水肿,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引起的水肿,或因静脉输液、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水肿以及生理性水肿等;②NIHSS评分<20分;③严重的心血管病、心律失常者;④意识、精神障碍者;⑤局部皮肤有水泡、破溃者;⑥高热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干预1组40例,干预2组40例。3组性别、年龄、肢体肿胀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100 mg,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 mg,每晚1次;14 d为一疗程,并抬高患肢处于功能位。干预1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取本院制剂活血消肿散1包,用开水泡散,毛巾浸湿后热敷于肢体肿胀处(以肢体末端为主),早晚各1次,20 min/次(温度控制在40~50 ℃,避免烫伤),14 d为一疗程。干预2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先行活血消肿散热敷,再施以温阳灸治疗。基本选穴:气海、关元、神阙、中极、天枢。上肢肿胀,则在瘫肢侧加曲池、手三里、合谷、支正穴,下肢肿胀加足三里、阴陵泉、悬钟穴、三阴交穴。操作方法:选取5 cm×5 cm见方,3 mm厚新鲜姜片,贴于所选穴位上,用艾条距肌肤寸许施温和灸,每穴5~10 min,1次/d,14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3组患者均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由资深专科护士对患者上、下肢周径[2](上肢周径为腕横纹上5 cm处,下肢周径为内髁上5 cm处,与健侧对比)、简式Fugl-Meyer功能评分[7]以及Barthel指数(BI)[8]等指标进行评定,以观察患者肢体肿胀、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改善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干预前后上、下肢周径比较

干预前,3组上肢、下肢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上肢周径方面,干预1组小于对照组(q=3.127,P<0.05),而干预2组则小于干预1组(q=2.831,P<0.05)及对照组(q=5.958,P<0.01);干预后,下肢周径方面,干预1组小于对照组(q=3.055,P<0.05),而干预2组则小于干预1组(q=2.933,P<0.05)及对照组(q=5.988,P<0.01)。见表2。

表2 3组上、下肢周径比较 cm

与干预1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3组Fugl-Meyer评分及BI比较

干预前,3组Fugl-Meyer评分及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Fugl-Meyer评分方面,干预1组高于对照组(q=2.917,P<0.05),而干预2组则高于干预1组(q=3.612,P<0.05)及对照组(q=6.529,P<0.01);干预后,BI方面,干预1组高于对照组(q=3.472,P<0.05),而干预2组则高于干预1组(q=3.245,P<0.05)及对照组(q=6.716,P<0.01)。见表3。

表3 3组Fugl-Meyer评分及BI比较 分

与干预1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是中风后常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与交感神经损伤,导致局部肢体温度下降与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9-10]。关于偏瘫肢体肿胀,中医文献中并无明确的病名,大多数医家将其归属于“偏枯、痹症”范畴,《灵枢·刺节真邪篇》认为中风偏枯的病理状态是“虚邪偏客于身半……真气去,邪气独留”所致。巢元方将本病称为“肌肉虚满”,认为偏瘫肢体肿胀与气血亏虚,腠理开泄,感受风湿之邪有关。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中风后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脉,阳气不通,气虚寒凝,瘀血阻滞,瘀血久稽,化为痰水,水湿停聚于肢体是形成肢体肿胀的主要病机[11]。西医对中风后肢体肿胀的治疗尚缺乏具体和有效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则强调标本兼治,效果显著,治则以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利水消肿为宜[12]。

本院制剂活血消肿散,主要成分为黄芪、芒硝、蛇蜕、桂枝、生姜、花椒、姜黄、透骨草等。黄芪补气扶正,芒硝泻下利水,蛇蜕祛风定惊,桂枝利水通经,生姜发汗解表,花椒温经通络,姜黄行气通经,透骨草祛风活血,诸药合用具有行气活血、温经通络、利水消肿之功效[13-15]。通过热疗的作用,刺激皮肤,打开腠理,舒经活络,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肢体肿胀[16]。本研究中,干预1组采用活血消肿散热敷患侧肢体与对照组单纯抬高相比,治疗后,前者在肢体周径的减少、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上优于后者,说明使用活血消肿散热敷患侧肢体有利于患者偏瘫侧肿胀肢体的消肿及运动功能的恢复。

但是,考虑到中风后患者最佳的康复期在中风后3~6个月,仅用活血消肿散进行局部热敷治疗,虽有温热透达之力,但显效较慢,为增强疗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本研究在活血消肿散热敷的基础上,加用温阳灸,从而增强温热透达、助阳通经之力,研究结果表明,干预2组使用温阳灸联合活血消肿散较干预1组单纯使用活血消肿散,对于中风后患者的偏瘫侧肢体消肿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方面疗效更显著、确切。运用温阳灸治疗疾病,从古至今由来已久,温阳补虚、扶正祛邪的方法首选艾灸。艾叶气味芳香易燃,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的作用[17]。现代研究表明,艾条能改善模型的血液流变学与微循环,调节血管舒缩活动,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提高免疫功能,调整体液及神经递质水平,从而促进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恢复的作用[18]。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取患者腹部气海、关元、神阙、中极、天枢等穴位施灸,以调和气血、健脾利湿;若上肢肿胀,则在瘫肢侧加手三阳经经穴曲池、手三里、合谷、支正穴,下肢肿胀加足阳经经穴足三里、阴陵泉、悬钟穴、三阴交等穴以疏通经络、活血祛瘀、利水健脾。诸穴合用,达到振奋阳气、温通经络、健脾利湿、消肿散结之功效。温阳灸联合活血消肿散,通过温热、药物、艾灸的刺激,达到温经通络、祛湿散寒、行气活血、利水消肿的作用[17]。

偏瘫肢体肿胀以手足疏松部位明显,使肢体运动受限,两者形成恶性循环[19]。临床上抬高并适当活动患肢,对于缓解肢体肿胀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温阳灸联合活血消肿散热敷应用于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的患者,理论依据充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1] 陈以卫. 576例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水肿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23): 157-158.

[2] 张爱香. 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中西医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D]. 福州: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

[3] 叶祥明.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综合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 实用老年医学, 2015, 29(6): 452-456.

[4] HARTWIG M, GELBRICH G, GRIEWING B. Functional orthosis in shoulder joint subluxation after ischaemic brain stroke to avoid post-hemiplegic shoulder-hand syndrom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Clin Rehabi, 2012, 26(9): 807-816.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1): 55-56.

[6] BROTT T, ADAMS H P JR, OLINGER C P, et al. Measurement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 clinical examination scale[J]. Stroke, 1989, 20(7): 864-870.

[7] FUGL-MEYER A R, JAASKO L, LEYMAN I, et al. The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 1. a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J]. Scand J Rehabil Med, 1975, 7(1): 13-31.

[8] MAHONEY F I, BARTHEL D W. Functional Evaluation: The Barthel Index[J]. Md State Med J, 1965, 14: 61-65.

[9] 刘翾. 药熨法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及肢体活动能力的护理体会[J]. 中医外治杂志, 2016, 25(2): 48-49.

[10] WINKLEWSKI P J, FRYDRYCHOWSKI A F. Cerebral blood flow,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 and stroke risk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Is there a direct link?[J]. Blood Press, 2013, 22(1): 27-33.

[11] 张爱香, 俞征宙. “血不利则为水”当为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的病机[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 6(15): 133-135.

[12] 李峥亮, 张健君. 活血利水法治疗中风偏瘫左侧肢体肿胀[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7): 115-116.

[13] 胡雅玲, 张丽, 马佳牧. 芒硝湿敷配合冰袋冰敷治疗闭合性足踝部骨折早期肿胀[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0(5): 920-922.

[14] 明荷, 谢寒, 张泓, 等.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 22(6): 684-687.

[15] 纪蓉, 江冰. 活血消肿方熏蒸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32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 2013,45(8): 34-35.

[16] 刘立鹏. 活血消肿方熏蒸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临床分析[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 32(2): 165.

[17] 唐晓娜, 曾瑶, 陈阳阳, 等. 穴位贴敷结合艾灸辅助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16): 29-31.

[18] 杨海侠, 荣华. 艾灸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 2016, 37(3): 351-352.

[19] 吴圣婕, 雷迈, 谭威, 等.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病因机制及诊断进展[J]. 广西医学, 2015, 6(15): 953-955.

猜你喜欢
周径消肿温阳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综合性疼痛护理干预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探讨
藿芪温阳丸醇提部分提取工艺的优化
HPLC法同时测定妇康消肿丸中4种成分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赤小豆鲫鱼汤日常消肿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