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特教中心 曲 琨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具有艺术性的导入新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与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入新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能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为整堂课的进行和控制打好基础。
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当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首先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充分考虑与课堂教学内容建立有机的密切联系,而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否则,导入新课就发挥不出应有的重要作用。其次是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经验、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等。比如在小学一年级,导入新课时最好从讲故事、寓言、做游戏入手;中学生则可以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问题入手。
趣味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当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就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坚持趣味性原则,要切实反对教师为趣味而趣味,忽视其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形式主义。要努力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激发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起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探求。启发式原则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迅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同时,教师还应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想象空间,使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因及果,从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教学效果。
简捷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业上来。导入新课虽然很重要,但它毕竟只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用时不宜过长。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仅用一、二分钟就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温习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式。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使本课的教学有的放矢,一开始就能抓住内容重点。记得我在讲《茶花赋》一课时,就注意以旧引新,使学生感到新课并不陌生。我这样给学生讲:“同学们,散文作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可以说每个学期都要和我们见面。开始他奉献给我们的是北京香山的红叶;后来他请我们品尝了广东香甜的荔枝蜜;今天他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的茶花,大家喜欢不?”同学们显示出喜欢的表情,这时学生的情绪已开始活跃。于是我接着说:“《香山红叶》,作者借红叶比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荔枝蜜》,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们。现在要学习的《茶花赋》又是象征什么的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们就知道了。”此时,学生已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此时此刻,教师已经用回忆旧知的手段,把学生引入了新的知识天地。
所有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爱听一些有趣的奇闻轶事,因此,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本堂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趣闻等,既可以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又可以帮助学生开展丰富的联想,激活思维,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记得我在上小学时,我的一位政治老师,在讲述“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部分内容时,就讲了一个“卖黄历的故事”:一个卖黄历者的妻子,看到隔壁卖油郎的妻子每当丈夫出门卖油前,都悄悄地从油桶里舀出一碗藏起来,到了年关,正当卖油郎为家里没钱过年而发愁时,他妻子就拿出藏的一桶油,卖了钱,一家人过了个快乐的春节。这个卖黄历者的妻子就学习卖油郎的妻子的做法,每当丈夫卖黄历前,也偷偷地拿一本藏起来,等到年关,正当丈夫为自己家没钱过年而发愁时,他妻子就把自己藏起来的黄历拿出来,让他丈夫去卖,结果却被她丈夫揍了一顿。这样的故事,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哲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中的道理。
实践证明,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教师生动活泼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如我在讲《蝉》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这篇课文,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蝉是夏天的歌唱家,它的嗓子在哪里?它歌唱是为了呼唤同伴,还是怕热?蝉吃的是什么?该保护还是该捕杀?在一系列问题的激发下,学生认识上便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于是主动地看书,感知实物,听教师讲解,开展积极的认知活动,去寻求正确的答案和科学的结论。
课文的标题,有的有一些生词,有较强的比喻性和象征性,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疑难字词,审清题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并为传授新课做好铺垫,教师在课堂教学伊始,就要和学生一起审清题意。我在给学生讲《将相和》一课时,就是从解释课文题目的三个字导入新课的。我这样说:“这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记载在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里。‘将’,将领,率领军队的人,这里指赵国的大将廉颇;‘相’,古时辅助国王掌握政权的最高官吏,后来也叫‘宰相’,这里是指蔺相如。‘和’,是和好,说明他们原来有矛盾。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有矛盾?后来又怎样和好的?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导入新课,简要地补充了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又初步揭示了课文的脉络,有助于学生抓住作者的思路。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在教学中认真研究,精心总结,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的预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