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2018-02-28 19:13徐锦锦
关键词:注意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机

徐锦锦

摘 要:语文教学中适时适量地引入课外资源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以几个课堂教学案例阐述了新课导入法、补充材料法、参照比较法等三种引入课外资源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课外资源;时机;方法;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018-1

“课外资源”是指教材文本以外的但又与课文内容有一定关联的教学资源,一首歌曲、一篇文章、一张图片、一段视频甚至是一次活动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从而被引入到课堂中来。课外资源的引入可以使教学超越狭隘的教材内容,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灵动;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所以,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课外资源,让它们真正成为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的助推器。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外资源的引入?笔者认为不仅要把握好正确的时机,同时也要借助于恰当的方式和手段。 笔者认为,引入课外教学资源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去进行尝试:

一、新课导入法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导语具有酝酿情绪,带人入境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导语的设计要做到先声夺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应善用课外教学资源为新课导入服务。

笔者曾经执教过一堂公开课《“送别诗”欣赏》,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我作了这样的安排——请学生欣赏由李叔同的词改编的歌曲《送别》。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于是整个教室里回荡着一种浓浓的离愁别绪。教师顺势导入新课,明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劲头始终是高涨的,精彩的回答可以说是贯穿了整堂课,学生积极的课堂表现博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赏。

事实证明,这样的新课导入方式不仅为课堂内容的展开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了很好的听课效果。

二、补充材料法

在语文教材中,有的文章由于写作的时间与现在相隔甚远,所以学生对文中描写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适当地补充一些与文本相关的内容,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影响等来厚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研究与探索文章的主旨。

例如《公输》一文,教材只对墨子其人和《墨子》一书作了简单的注释,如果仅仅凭借这些信息来学习文章,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材料,让学生知道:墨子的政治主张是“非攻”和“兼爱”,即一方面反对掠夺性的战争,同时又提倡既要爱自己和祖国,也要爱别人和别国。本文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候国之间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强大的楚国利用公输盘制造的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的几个国家,接着就准备攻打弱小的宋国。在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后,学生才能理解墨子的所作所为“他为什么要止楚攻宋”,也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墨子身上的可贵之处,即“坚守道义、反对攻伐”。实践证明,课外资料的及时引入不仅填补了教材的“空白”,使教学内容实现了“增值”,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文学作品,继而做到知人论世。

此外,有些诗词作品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而这些内容往往是理解作品内涵及其思想的关键。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教师不对“天狼”这一典故进行补充说明的话,学生是无论如何难以体会词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的。

三、参照比较法

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学生会遇到一些一时无法理解的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提供思维的参照物,让学生进行参照或是比较,然后在获得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再研究文本中的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或是“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鲁迅的名篇《孔乙己》时,不少学生就对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当有人提及‘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之前一脸神气的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针对学生的这一困惑,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过的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由范进得知自己中了举人后“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然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到后来“爬将起来,又拍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这一细节说开去,通过中举后的范进喜极而疯,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读书人的第一要務就是考科举,而能否考中也正是衡量这个读书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在明确了这一点后,再来解读文本中孔乙己面对别人奚落他没有进学时脸上呈现出的复杂的表情变化这一问题,学生自然也就驾轻就熟了。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陆华.让课外知识有效地充盈语文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5(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注意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机
促进小学生阅读困难转化的个别化辅导策略
提问机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运用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合”乐而“不为”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建构“真学”课堂要注意的几点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的注意点
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时机与妙手
作战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