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一直为中外所研究,第一个完整的提出审美教育这个观点的哲学家是柏拉图,他一直相信艺术对人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相信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能够影响人的性格和品德,这一观点对当今世界仍有重要的影响。随后,德国席勒也提出过“审美教育”的观点,他认为审美教育是对人性的补充完善,它的理论也将审美教育推到了至高点。在我国古代也曾经有过审美教育的推广,孔子是中国古代提出审美教育的先驱,他是我国著名的儒家思想传承者,他一直主张将人不断的培养成至善,并一直把对人才的培养当做自己的首要任务。孔子的审美教育通过他的主张体现出来,它主要提倡的是“仁”,而“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德育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他主张的“仁”就是各个阶级要达到心灵美的具体表现。此外还有其他学者以美育作为出发点,他们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对于美育教育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建议和措施,最近几年,很多学者和教育层次的管理者尝试过把美育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对语文美育教学也有促进作用,调查可以发现,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研究较多,但是把美育教育和高中语文结合到一起的却很少。大多数是对于美育教育的理论和概念进行描述,但是对于审美教学实际操作性研究却非常少,美育教学有了不断的进步,但是对于促进美育教学的工作却并不能停止。
通过对具有审美教育的高中语文文学著作进行研究和分析。选取的主要范围是课本上的名著阅读以及审美教育的应用。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三种。通过对审美教育作用的体现,及文学著作的内涵就行分析,并且在分析结束给出自己对于审美教育和文学著作的意见和想法。
在古代的文学著作中,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它们的内涵以及文化特点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通过那些文字的描述,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构成一幅特有的画面,这幅画面都是语言文字为我们铸造的,他们通过文字为我们展现出了广阔的天地,描绘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文字的魅力不是能用语言具体表达的。名著被许多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取,能够通过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同学们感受到美的存在,让学生们学会欣赏美,提高审美能力。
在高中语文新课改中提出的新的要求是让学生们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老师作出以下要求。
1.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其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根本教师们在想让学生欣赏美的过程中必须要自身具备专业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们必须具备在文章中发觉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的了解中外美学,以及文学常识戏剧书法等艺术美,能够做到在每一篇文章或者戏剧书法中找出美的存在。除此之外,教师们应该具备敏锐的发现美的能力,在欣赏每一篇文学著作时,必须对其历史背景和民族特点、时代特色进行了解,只有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具备引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除此之外,老师们应该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们探索美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发挥课堂主体_学生的作用是关键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主体,学生的学习状态会反作用于课堂,因此,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审美目标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
3.延伸课外文学名著阅读文学名著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研究,教材中选取的名著也只是沧海一粟,因此,教师们不应该将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内,而应当通过阅读其它课外名著引导学生们向课外阅读发展。这对于学生们扩展知识面、激发内在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4.紧抓文学名著的课堂教学如何使课堂充分提高传播美的能力,关键在于四点。巧设导语,激发情趣。一节效率高的课堂必须要有好的导入语,老师们应该想尽所有办法让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诵读,感悟作品美。一篇文章的阅读语感可以有效的体现文章蕴含的内在美,阅读的语速和节奏也可以有效的体现文章的情景;深入分析,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对关键字词以及段落的划分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对于作品情感语境的分析,通过语言分析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有效拓展,提高审美境界。通过对学生进行讨论辩论等形式的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散思维、拓宽发现美的渠道、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凝炼,寓意深刻的学科,在语文学科中不缺少美的表现,在语文学科中探索美,拓展审美教育是符合规律的,有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名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和解决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肯定会有不足之处,并且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使语文学科更加精彩,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