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倩
(常州市潞城小学,江苏 常州 213025)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1]。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教师一学期只精心教授教科书中30篇左右的课文,且关注单篇课文的字词句练习、文章要点的准确把握及感情朗读,这样精细的教学模式往往达不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阅读量,学生的阅读速度也得不到训练。为了改变现状,群文阅读这种新兴的、突破性的阅读教学方式应运而生。
群文阅读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呈现一组课文,这组课文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联系,数量在四到八篇之间。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区别于“单篇教学”“单元整组教学”的新型阅读方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时间内,以一定议题为线索,选择适合的文本,进行的多文本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有其自身特点:一是开放性。群文阅读教学的选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只要是符合议题的文本,不受篇幅字数、出处的影响,均有被选用的可能。二是规则性。群文阅读教学的选文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主题和题材下的,并非盲目随意组合。只有这样的群文阅读才会真正区别于单篇教学,真正实现群文阅读的价值。三是价值性。群文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快;群文阅读更突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提倡学生使用丰富的阅读形式进行阅读,这样学生读得更积极、更深入。
群文阅读的材料是“巧妇的米”,是进行群文阅读的基础,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群文材料的组织。因此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选择什么样的文本,这些文本如何组织在一起就显得尤为重要。
群文阅读教学中选用的文本,并不一定都是来自课外,教材中的文本就可以组织加以利用,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通过对苏教版小学语文中高段教材的分析,发现教材中的课文大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组整合。
(1)相同主题组合。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一定议题为线索,把相同主题的文本组合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可以对这样一主题的文本产生深刻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例如,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颗璀璨之星,学生们对几千年之前的儿童生活充满了好奇,因此围绕“儿童诗”这一主题,将《池上》《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结合起来,学生感受到了“怕得鱼惊不应人”的稚子、“偷采白莲回”的小娃、“急走追黄蝶”的儿童、“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儿童这样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通过对“儿童诗”这一主题的学习,学生们不但对古代歌颂童真诗歌中儿童们淳朴可爱、天真伶俐的形象有了深刻的把握,而且浸润了我国古代文化之精髓。
(2)同一作者组合。不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散落着许多作者的名篇,依据作者进行分类,选择某一作者的多篇代表作作为群文阅读素材,便于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与时代背景,也便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从而对作者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例如,南宋大诗人杨万里,苏教版教材中选用了三首他的古诗,分别是四年级的《小池》,五年级的《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方子》。这三首古诗歌颂了不同的自然景物,也可以捕捉到诗人杨万里在热情地歌颂自然,他的诗句自然流畅、风趣活泼、平易浅近。如果将这三首古诗组合成群文阅读,再结合南宋的社会背景及杨万里生平事迹等补充材料,学生不但可以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还可以理解杨万里的个人诗风,以后再碰到杨万里及同时代诗人的诗歌学生就不会不知所措。
(3)同一情感组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本表达了同一种情感,将这些表达情感相近的文本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文,也可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或荡气回肠或细腻含蓄的情感。苏教版教材中表达爱国之情的课文俯拾即是,例如《天安门广场》《梦圆飞天》《大江保卫战》《詹天佑》,将这四篇组成群文。《天安门广场》这篇写景的说明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宏伟壮丽的景色,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梦圆飞天》记叙了“神州”5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大江保卫战》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斗争,保卫人民及财产的动人情景,赞扬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詹天佑》叙述了詹天佑修筑了我国第一条京张铁路的历史壮举。
这四篇文章虽然写了一个地方、一个人物、两件事情,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达了一种深深的爱国主义之情,将这类文本放在一起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们作为中国人的深深的骄傲与自豪感在心中迸发。
(1)拓展阅读。新课程倡导教师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相关的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有月亮情结,在学习《望月》一文时,不但引入古代诗人眼中的月亮,如《望月怀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暮江吟》等,还引入现代作家描写月亮的文字,如贾平凹的《月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生接触到了大量描写月亮的文字,充分体会到人们借月亮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写作特色,由于作者的经历不同、年龄不同、心情不同,天上同一轮明月落入人间、落入不同人的眼中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2)以篇带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群文阅读课堂上,不但可以采取“以一篇带多篇”的形式,还可以采取“以一篇带整本书”的群文组合策略。教材中的一些文本是从名家名著中节选出来的,或者文本的内容和名家名著息息相关,在群文阅读课堂上可以将这些名著介绍给学生并引入课堂。例如,在教授《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引导学生读《呼兰河传》;在教授《海伦·凯勒》时将学生带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阅读中;在学习《小草和大树》时建议学生读《简·爱》;在教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后引导学生进入《史记》《上下五千年》的阅读中。“以篇带书”正是如今倡导的课内外融通,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技巧。
如果说群文阅读材料选择编排是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根基,那么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则是群文阅读取得最佳效果的必然要求。
群文阅读是在一定时间内阅读组合在一起的4~5篇不同的文章,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他们或许思维混乱、或许抓不住重点,这就给学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此时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情用整体的眼光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可以分为综合性问题、比较性问题、迁移性问题、冲突性问题,以此为抓手加强学生从多篇文章中提炼并整合关键信息的能力。
一是设计综合性问题。例如,教授“创世神话”时,在导入阶段设计一个总问题: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接下来的多文本讨论。设计的总问题的牵引作用,很大程度上给了学生阅读学习的大方向,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是设计比较性问题。设计比较性问题是教师必须注重的问题,它有利于学生鉴别筛选能力的提高。可以从内容与形式、共同点和不同点、横向与纵向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如在教学《望月》一文利用群文阅读比较不同作者借月抒发不同情感时,让学生比较阅读不同作家的文字,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月,从而更好地体会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三是设计迁移性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迁移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一文时,引导学生体会“天空阴沉沉的”等五处环境描写的作用,了解环境描写可衬托出人物的性格,能更好地渲染人物出场的氛围,为下文事情的发展做铺垫。至此,出示《爱之链》一文中环境描写的段落,学生体会此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此举一反三,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是个例子,要从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2]群文阅读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阅读多篇文章的阅读形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及策略,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阅读的技巧。
初读文本,教师应提醒学生运用扫读、跳读、默读等各种阅读方法走进文本,对文中的关键字、词、句作标注,此步骤在于通文顺句,扫清阅读障碍。再读文本,不应纠结对某篇文章的字词句的理解,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侧重于提取这组群文的异同点,然后对提取到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思考。同时,由于群文阅读由多篇文本组合在一起,各文本的作者不同、写作风格不同、体裁不同,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
群文阅读中的一组文章,是根据一定的议题,有逻辑地组合在一起的,但单篇又是独立的文本,基于此,群文阅读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分析比较出本组群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求同”就是拨开云雾见月明,总结归纳出本组群文的相同之处;“存异”就是根据学习内容,去掉细枝末节,把握每篇文本的精华部分,对群文的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完成对群文的品读和赏析。
例如,在指导学生围绕“爱”这一议题进行群文阅读时,先引导学生进行“求同”的阅读,即从整体上把握此组群文各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深入地探究、细致品析,发现爱的含义是广泛的。既有《爱如茉莉》中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的父母之爱,也有《我和祖父的园子》中感人的祖孙之爱,还有《爱之链》中真心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将爱一直传递下去的人间大爱。这三篇文章的主题都是爱,但文本中的主人公面临的情况不同、心境不同,因此感受到的爱也不尽相同。将这几篇文章组合在一起,丰富了学生对爱的认识。
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群文阅读,充分挖掘群文背后的教学价值,最大限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享受阅读,在阅读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