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民族路小学 内蒙古包头 014000)
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课前三分钟”作为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渠道,自然成为了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重要,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虽然每天只有短短的三分钟说话训练,但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力量不容小视。
初探“课前三分钟”,主要依托着以下理论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课前三分钟”的生成离不开言语组织。言语组织是指说话者运用说话规则将要表达的思想转换成言语信息的过程。进行“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时,学生在产生了言语动机之后,就需要根据说话的目的和情境的需要,尽快地调动、筛选、组合大脑中存储的各种有关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大致确定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并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言语规则组织起来,使之既言之有物,主题明确,又言之有序,条理清楚。言语的组织一般分为内容的确定和形式的选择。前者是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后者是解决怎么说的问题,两者应当力求达到完美统一。在利用“课前三分钟”交流时时,学生要从记忆中提取已有的知识,理解要表达的内容和言语情境,分析比较,判断已联想到的表达方式和词句,做出选择,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视线迁移回一线课堂教学,在实践操作层面,“课前三分钟”也有着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故语文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听讲、完成作业。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前三分钟”作为学生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平台,操作容易,紧贴学习生活,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很有意义;另一方面,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语感的培养除了有赖于阅读的熏陶,也在于口语表达的实际操练。“课前三分钟”作为锻炼语文语感的有效渠道,能有效锻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从以上意义上讲,坚持实施“课前三分钟”颇具理论与实践意义。于是如何提高“课前三分钟”质量的课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首先,我们“课前三分钟”的设置要立足本年级、本班教学实际。
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语文的启蒙和规范阶段,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更是为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对语文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前三分钟”时宜格外注意自己的发音和语言习惯,力求给学生树立规范的榜样,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也正是因为本阶段孩子的年龄特征,所以在“课前三分钟”的内容设置上,知识性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鼓励孩子敢于上台发言展示自己,激励孩子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使孩子在实践中逐步获得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这一学段在开展“课前三分钟”时的纪律也是尤为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他人讲话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宜鼓励学生积极地对他人的“课前三分钟”展示进行评价,树立表达的自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信以上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深刻影响的。
进入第二学段,“课前三分钟”的形式要逐步与我们教材的单元主题相融合。在内容上,学生的“课前三分钟”展示要与单元主题相一致,难度上可以呈梯度,初期甚至可以引导学生从背诵课文片段开始,逐步过渡到自主搜集材料展示。在形式上,不拘一格。第二学段的孩子对各类文体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又契合主题的,都值得鼓励,都可以推广。这一学段的“课前三分钟”展示需要注意的是:就展示者而言,不能满足于讲出一个故事或一段见闻,而在于讲得清楚明白,讲得具体生动,并且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聆听着而言,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评价时就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为学生商讨不同的意见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
“课前三分钟”在第三学段侧重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条理性,强调引导学生认真、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表述,并能简要简述,做到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对于高段的学生,“课前三分钟”不能仅仅满足于说一段话,更要说好——有条理、重点突出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对于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其次,“课前三分钟”的形式要力求多样。比如在我们的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二周本班组织学生开展的是进行三分钟的自我介绍。两周的侧重点也不同,第一周在于鼓励学生大胆说话,第二周则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通过介绍能让新同学尽快记住自己。
第三、四周的安排是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开学以来有什么收获,孩子所谈的收获可以是学习上的,更可以是生活上的。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鼓励大家尽快适应美好的学校生活。尤其是当有学生分享到自己的一些困惑和难处时,教师要抓住契机即时给予开导、帮助,把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力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关怀。
第五周至第九周则安排学生开始分享自己记住某一个汉语拼音字母或拼对一个音节的技巧或方法。这四周的时间正值拼音学习的中期,孩子们已经对拼音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已经想出了好多精彩的学习方法。利用“课前三分钟”来请孩子分享,不仅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启发其他学生也想出好的学习办法,而且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了这样的观念——学习是要讲求方法的,而找到好方法不仅能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更能学得好、记得牢。这对于拼音教学无疑是个良性循环。
第十周至期末,“课前三分钟”摇身一变,开始关注学生古诗的背诵。一是拼音教学已经告一段落,二来,古诗文的学习开始进入教学计划。在课堂上,我对表现优秀的孩子及时鼓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涨,都以背诵好古诗为荣,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时而异的“课前三分钟”安排,主要就是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对知识的不同追求。
这里所说的的“形式多样”不仅仅是一学期“课前三分钟”的形式要多,更重要的是可以随着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而产生变化。自从班级建立起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了语文课堂的日常。经过三年级两个学期的实践锻炼,学生已经能熟练、高效地在小组内学习。“课前三分钟”变单人展示为小组展示,时机已经成熟。小组展示的主题随语文各组课文的主题而调整;形式初期相对固定:一人担纲主持人,另外三人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例如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文体的展示。学生逐渐适应小组合作展示“课前三分钟”后,可放手由学习小组自行组织安排。老师的身份由指导者更多地转变为参与者,除了制定基本的标准,宜积极肯定学生展示过程中的亮点,只要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积极阳光的,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的,都应得到热情洋溢的鼓舞。
第三,“课前三分钟”的开展一定要扎实,切忌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高效课堂的建设离不开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落实,“课前三分钟”自然不例外。在开展时,我们教师宜及时感知学生的状态,不断调整策略,并在课后做及时的反思,努力使我们的“三分钟”更具实效性!
第四,切实抓好“课前三分钟”的质量,也需要严格控时,不宜打乱主体的课堂教学秩序。因为 “课前三分钟”的价值不在于单位时间的长短多寡,而是贵在坚持。教育本身就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需要我们教师摒弃浮躁的心态,组织“课前三分钟”亦是如此。顾此失彼,是不明智的。
“课前三分钟”虽然不是一堂课的主体,但确确实实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有效开展关乎学生是否能尽快从下课的放松状态转变为融入课堂,关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关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让我们切实有效地开展“课前三分钟”,让它真真正正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语文学习铺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