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慧
(1.上海师范大学 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2.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上海 201699)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要求思想政治课在提升课堂效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而单元教学正是提升课堂效能,培育学生学科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民参与的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通过不同的课型,打造高效课堂。基于课程标准,以学情为依据和起点,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其主要的操作思路是:精准把握学情,寻找学生起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宏观把握教材资源,核心聚焦教学目标;在宏观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解单元目标,安排课时及课型;安排好课时课型后,精心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点关注课堂生成;最后,通过单元练习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在具体的单元教学安排上,主要通过五种课型切实提高课堂效能。即通过单元绪论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快速准确掌握学情;通过单元专题课,一针见血,高效夯实基础;通过单元探究课,及时运用知识,提升探究能力;通过单元练习课,学以致用,巩固知识;通过单元反思课,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学生在反思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发展。
“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的确,好的课堂导入语能紧紧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而单元教学绪论课就是每个单元的导入语。绪论课的课堂效能,直接关系着专题课、探究课、练习课、反思课的课堂效能。
在绪论课上,主要通过跟学生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或者时政新闻等话题引入教学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预习教材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和时政及生活实际,初步了解本单元所学内容。高中政治教材的编写有它本身的学理依据和逻辑思路,基于课程标准,体现时代精神,紧跟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政治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而政治教材限于其特定的理论形式,难免有某种程度的滞后性,因而有时并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情。因此,应转变教师说教的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适应新课改、新高考,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挖掘教材潜在的隐性知识,培养学生必备学科能力和思维方法。
在教师组织的自主预习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针对绪论课中学生提出的疑惑,教师可以快速充分掌握学情,尤其是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而言,这是准确了解并掌握学情快速的渠道。在掌握了学情之后,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整合梳理,然后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设计。
单元专题课,跟传统意义上的新课讲授相似,但是又有所不同。在绪论课基础上专题课的教学设计,是切实基于学情和课程标准,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的教学设计,是适合学生学情的专题课,且更有针对性。单元教学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通过不同的课型,有所侧重地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科关键能力,培育学生学科必备品质,促进课堂效能的提升。单元教学设计是在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课程的整合与再开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单元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生本性、创造性等特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要战线,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构建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是政治教育发展的核心需求,更是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2]
“教师就是设计师。该职业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精致地设计课程和学习体验活动,以满足特定的教学需求。”[3]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学生量身设计的课型及学习体验活动,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加高效地培育提升高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对教材内容整合后的专题课,应该是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小专题。专题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关涉探究课、练习课及反思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学科本体知识的掌握。因此,专题课的落实,让学生把基本知识点弄清楚应该是最起码的要求。只有有了高效的专题课堂,才会有高效的探究课、练习课和反思课。
教师应在厘清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建构起每个小专题中每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试着建构各小专题之间的知识体系。专题课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问题式的层层探究,可以是思辨式的讨论,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经济制度 社会保障”这一单元,文字量大,理论性强。因此,在绪论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情和教材的逻辑框架,把教材整合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三个专题。在教学中,将这些知识点落实,并建构单元知识体系,理解每个专题的内容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新课程标准也对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4]思想政治学科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进行单元探究课的教学,既是教师教学创造性的体现,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既有宏观的理论高度、微观的知识精度,又有情感的厚度,这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致的。教材内容非常丰富,也提供了很多探究情境。单元探究课类似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课,或者新课讲授时选择的探究形式,但是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课。单元探究课在充分掌握学情基础上,就专题课中学生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点进行探究,或者对整个单元中的难点进行探究。探究课根据学情,可以有很多形式,如辩论、调查、访谈、讨论、演讲、小组探究、撰写调查报告、课题研究等。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经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培育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探究课中,可以及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方法,提升探究能力。
单元探究课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同时,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单一的被动接收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
传统意义上的练习课,是给学生一些题目做,做完以后教师讲评。单元练习课,是学生根据本单元内容,自己编制一套试题和参考答案,然后再把每个人编制的试题打乱顺序发给其他学生,甚至可以同年级不同班级打乱顺序发放试题,答完以后再回到出题人手中进行批改的过程。这其实也是在训练学生运用学科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这样的训练中,会有思维的火花交流碰撞,使得练习课效率更高。
在单元练习课上,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合理、科学、高效。首先,传统的练习课教学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师出题目,学生答题,答完之后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而单元练习课中,有学生对其他同伴所出题目的评价,出题人对答题人答题情况的评价,教师对出题人所出题目和答题人答题情况进行的评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其次,单元练习课的教学评价的过程更加动态、全面、多元,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长期影响下,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仅仅是期中、期末的测验成绩评价,而学习过程中的很多思维过程却被忽视了。学科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完成的,这样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比以往的结果导向评价更加科学高效;另外,单元练习课使评价方式更加灵活多元,练习课中对学生的评价既注重量的评价,也注重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及学习潜能的评价, 则更宜采用质化评价。高中政治模块的教学评价应逐步建立质化评价方案, 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研究性学习、谈话记录、描述性评语、个人成长记录等综合起来, 建立学生个人评价信息资料库, 以更好关注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全方位动态过程, 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甘霖雨露。”[5]而且学生需要在准确把握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命出好题目。而为自己命的题目做参考答案的过程,又是对知识的再整合、再运用。
单元反思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反思,单元反思课不仅是学生学的反思,也是教师教的反思。
学生可以绘制单元思维导图,反思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建构知识,夯实基础。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进一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它把人的大脑思维用图表达出来,使人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复杂的文字,可以更形象、生动地表现各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和锻炼。学生自己提出疑惑并小组合作解答疑惑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可通过解答学生提出的疑惑,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同时,学生提出的疑惑也是教师掌握学情非常重要的渠道。教学反思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教学设计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反思作为完整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效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单元教学,实质上是通过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更加高效地处理好学生、教材、教师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位学生个性也不同。“个性化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差异性,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二是将‘会学’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内容中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更要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作为重要的单元设计目标。”[7]而教材是统一的,新高考制度和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迫使教师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单元教学正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根据学生学情,即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学材”。教师在不断地根据学情整合教材、选择课型的过程中,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平.浅谈语文课导语的艺术品质和创新意识[J].新课程研究,2011,(11).
[2] 赖祝明.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7,(5).
[3]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 蒋卫星.高中政治的模块教学解析[J].德育探索,2005,(10).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5.
[7] 王艳玲,熊梅.个性化教学单元设计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