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大通路小学新海校区(230041)
沈 勇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其他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是集数学表征、算式表征、计算表征为一体的问题解决教学,需要教师在备课、上课及课后辅导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分层安排,因材施教。
童话、故事类的问题能让学生主动去分析和解答,因此教师可将其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避免学生产生枯燥的学习心理,题中除了必要的文字外,可适当配以表格、图片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要形成数学认知结构,首先依赖于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应让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如学生有购买文具的经历,所以小学数学教材中多次创设购买文具的情境,随着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切身感受到学好数学的确有助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兴趣也跟着发生变化。如低年级学生天真烂漫,对童话故事感兴趣,但这却吸引不了高年级学生。另外,教学中要应用到哪些知识、实现哪些技能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集中体现,因为传统的“题海战术”只会让学生倦怠,甚至反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书本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应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和信息,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以此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如有这样一题:“小玉家养鸡和鸭一共54只,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她家原来养鸭多少只?养鸡多少只?”这样设计问题,降低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使学生拾级而上,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能力影响对题中关键信息的把握,影响对题意的理解。因此,将数学与语文相联系,可加强学生对核心信息提取与表达的训练,提高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能力。同时,数学也应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认识吨”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题:“生产1吨纸需要用水250吨,生产5吨纸需要用水多少吨?”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从保护水资源升华到保护环境,明白了生活要勤俭节约的道理。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课,学生静静地坐在位置上听课,导致成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性不高,注意力自然不集中。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思考氛围,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每次上课,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总是尽量减少学生的参与时间,导致课堂上的生成极少。学生的思维碰撞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教师的激励,而且学生只有在不断质疑中,由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由不愿思考到乐于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解答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般流程。其中,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节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也是学生常出现错误的地方。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中有这样一题:“每袋有5个乒乓球,每个2元,买6袋乒乓球要多少元?”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独立解答,然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得到以下方法:(1)先算6袋乒乓球有多少个,再求买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列式为5×6×2=60(元);(2)先算买5个乒乓球(即1袋)要多少元,再求买6袋乒乓球要多少元,列式为5×2×6=60(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探究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到方法的多样性,发散了思维。最后,教师板书算式6×2=12、12×5=60,让学生辨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新的教学理念,多实践、多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题目,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所收获,获得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