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瓯海区梧田欣园幼儿园 浙江温州 325000)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将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与数学的抽象性 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进行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进行趣味数学教学,利用智慧游戏的形式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有效性,也是当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于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概念,目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第一种概念主要以教学投入和产出的两者关系进行判断,认为只要教学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能够得到回报,便能体现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第二种概念是从幼儿的发展情况入手,认为在经过教学活动后,幼儿能够获得教学前不具备的能力,便能体现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实际上我们能够发现,不管是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有效性的界定,幼儿都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1]。
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合理的教学目标。幼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最初阶段,其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因素等进行把握。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幼儿园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极为模糊,他们认为幼儿年龄较小,只要随意地开展一些教学活动就可以了。导致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教学活动缺乏指向性和目标性,这一点并不利于幼儿进行有目标的学习。
当前,在很多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认为幼儿对数学的了解为零,所以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总是教给幼儿某些数学知识,让幼儿死记硬背。抽象的数学概念难以理解,幼儿也渐渐的失去了兴趣。教学活动也很难体现有趣性和丰富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渐渐降低。
我国大部分学前教育所选取的教学教材内容明显偏深,难度不太符合幼儿的实际特点,这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在教学时不能进行及时的创新,使得教学停留在表面的造成内容上。幼儿本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是这样千篇一律的枯燥的教学内容,很快就会使得课堂效率降低。
数学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把握。老师应当从三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这也要求老师首先必须从幼儿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学习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适每一阶段幼儿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比如说很基础的数学知识如阿拉伯数字的教学,更适用于刚刚接触数学的小班幼儿,而加减法的教学更适用于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如果对小班的幼儿就进行加减法的教学,孩子们只会一头雾水,更别提教学有效率了。只有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会具有有效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天性好动、好奇心强的幼儿来说,只有通过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率。首先,老师可以结合数学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相应的操作材料。幼儿可能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但是一定会对操作材料比较好奇,这样也能更好的帮助幼儿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是多样的,除了幼儿所熟悉的积木玩具或者教学塑料棒等,易拉罐、果壳和纸盒都能够成为教学材料[2]。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当观察孩子们在能力上的差异,准备一些难易结合的教学材料,帮助每一个幼儿能够使用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让幼儿们操作教学材料,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促进幼儿的思考。比如说在进行大班数学教学时,老师可以拿一些面粉给幼儿,让幼儿用手中的容器去量,并且可以问幼儿:里面有多少面粉?幼儿心中对克、千克等没有概念,可能会拿水杯或者其他的量器去衡量。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这些粉末状的物品是根据称的方法来知道的,不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从而也能够加深幼儿对此类数字概念的印象,加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幼儿天性好动,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也比较贪玩。游戏是儿童能够整体提升新参与的活动,因此利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进行数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也能提高教学互动的有效性。老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幼儿喜欢玩的游戏渗入教学内容。比如说,中班的孩子们在进行加减法的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把一些玩具等标上十以内的数字,让一部分幼儿扮演“顾客”,一部分幼儿扮演“售货员”,让幼儿拿着玩具钞票去买东西,根据手中的玩具钞票的多少去选择自己能够购买的商品,并且让售货员找零。在这个过程中,全体幼儿都觉得十分的有趣,立马投入进游戏中,进行数钱、付钱。加减法的教学也在不经意间让幼儿进行了充分的练习。这样的生活性游戏与幼儿的实际生活也有关联,使得幼儿从心里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重要的,从而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老师应当正确的认识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把握幼儿的实际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利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智慧的游戏形式,充分的激发学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