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四川省华蓥中学 四川广安 638600)
例如:八下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要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体认宪法价值,明确宪法地位,维护宪法权威,树立宪法至上理念。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主要是强调为什么,让学生体认宪法价值,领会宪法精神,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主要是强调的怎么做,让学生增强宪法意识,捍卫宪法尊严。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路比较清晰。
每一课时还有更细化一点的知识结构图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ppt或板书让学生清晰思路。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前者解决的是法律体系是否完备的问题,不单有法可依,而且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构建良法体系。完善法律体系,要突显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的至高无上地位。这是教材第一课坚持宪法至上的内容。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并首次将“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写入党代会报告,目的在于以合宪性审查为重要抓手,维护宪法威力,进而推进法律体系不断走向完备化。在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的基础上,着力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上重点推进。就立法而言,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发展、保障善治;就执法而言,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就司法而言,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守法而言,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同时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就体现了教材第三单元我国的国家机关和第四单元公平正义和平等的内容。
抓住要区别的关键词。例如第一单元出现的公民和人民的区别,权利与权力的区别。我国公民与人民现阶段我国人民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从概念外延来看,公民既包括人民,也包括人民的敌人。人民是国家主权的归属主体,一般是用于表示整体的政治性概念公民是基本权利的享有主体,是一个可用于表示个体的法律概念。而权利与权力的区别就很相似。
抓住章节的关键词。例如第四单元中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这些关键词让四单元条理变得非常清晰。
例如:教材P101的案例:一位父亲临终前要把四锭黄金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精明能干为争取黄金出力最多,二儿子能力一般很有孝心,三儿子身残体弱,为人善良。
1.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分配这四锭黄金?
2.结合“分黄金”的故事,谈谈你对公平的看法。
故事本身就没有标准的正确答案,关键是分配要合情合理。如果按照现在的继承法来分,平均分配的概率更大。再如,既然大儿子为赚取黄金出力最多,按照获得与付出对等的原则,可以分得更多,何况他精明能干,可能会把这些黄金用作投资成本,“钱生钱”,赚取更多的黄金资助兄弟两个。还如,既然三儿子生计困难,身材体弱,理应多分,而且这也符合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友爱相助的传统美德。
教师在指导学生情境模拟时,可以选择一种公平的“分黄金”的做法,设计成剧情表演出来,效果可能更好。附情境模拟剧本示例: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临终前,把3个儿子叫到跟前,说:“老大啊,你精明能干,我不用太担心。老二啊,你虽能力一般,却很有孝心。老三啊,你身残体弱,心地善良,叫我如何安心。”说完,老大回话:“父亲,作为兄长的我会照顾好他们的。”老二也应声道。老三也宽慰父亲不必为自己担心。父亲接着说:“既然如此,现在你们每人拿一锭金,至于这剩下一锭就给老三,你们还有何异议,没有就都回吧!”三人一口同声应道:“必当谨记为父教导。”退出。
教材不是只教给学生干巴巴的知识和概念,不仅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而且注重引导学生的进行道德实践,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教材突破了课堂的局限,将教育延伸到课外,体现了以知导行、知行结合的目的。
艺术大师徐悲鸿:他从来画马,不是为画马,他是画一种精神,一种时代的声音!我们道德与法治课也要彰显一种精神和灵魂,不要让学生成为“打酱油”的精神游离者,一定要尊重我们自己的课堂,上出有人性光芒的道德与法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