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山语城校区(530000)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文言文之美。
例如,《伯牙绝弦》一文在语言的运用上就极为凝练,只用了七十七个字,却完整地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伯牙与子期相识、相处、生离死别的过程。文中的四个“善”和两个“志”字意义深刻,用法多变。四个“善”充分展现了伯牙的高超琴艺和子期不凡的音乐鉴赏水平,而且生动地呈现了知音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景,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妙。文中的两个“志”更是画龙点睛。伯牙仅仅志在高山,志在江河吗?不,他是想通过琴声表达自己像江河一样波澜壮阔、奔腾不息的胸怀,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其实就是隐喻自己的高远志向和伟大抱负。子期如痴如醉,沉浸其中,正是因为知其志,才能成为其知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善”“志”,引导学生多次朗读,在文本中寻找主要的事例,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说:“伯牙鼓琴,志在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从而加深学生对“因为知志,才能成为知音”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凝练的语言美。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虽然文言文没有像古诗词那样有严格的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但是它集声调起伏、节奏变化、音长变化于一身,拥有着让人惊叹的音韵美。
如《学弈》一文,句子结尾的字词为“弈”“志”“听”“之”“矣”等,都有“i”音,体现了古文中的韵律美。
《杨氏之子》中的长短句运用,使文本和谐而错落有致,朗读起来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余音袅袅的音乐美。这样的语言,确实让人回味无穷。
而《伯牙绝弦》前一部分对伯牙、子期进行交替描写:鼓与听、倾诉与回应,表现了朋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后一部分因子期死,天下再无知音,伯牙绝弦,凄凉悲哀。这种写法由浅入深,痛入骨髓,读来荡气回肠,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先自读,再听教师示范朗读,学习朗读技巧,品味音韵美,然后学生再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从而对文本达到更深入的理解、感知。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是承载于文言文中流传下来的。文言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如《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的形式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告诉了读者后天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扁鹊治病》用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切莫讳疾忌医,当小病拖成大病就为时已晚。《学弈》用对比的方式,讲述了在同一老师、同一环境下,两个学生不同学习成果的案例,说明了学习时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教学《学弈》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找一找反映两个人学习结果的句子,并针对这句话提出疑问:“为什么两人一起学习,结果截然不同呢?”使学生在探究释疑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杨氏之子》则更是体现了古代孩童的智慧和童真、童趣。文中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先简介文中主人公——杨家的儿子,突出人物的特征是“甚聪惠”,这句是全文的总起句。接下来二到五句通过一件小事来证明这个孩子的聪明。第四、五句是文章的高潮部分,杨氏子迅速听出了孔君平话里有话,明白了客人是在用自家的姓开玩笑,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杨氏之子善于抓住要点,并且很快联想,用对方的办法反驳对方,让对方陷入两难的选择,只能哑口无言,可见其聪慧过人。作者采用了正话反说的方式,用否定的说法让小儿的回答更加有趣,更能体现小儿和客人斗智的乐趣。
语文教学中,朗读能使学生浸润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文言文之美体现着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使他们受到文化素养的熏陶,最终就能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