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具有生活化特点

2018-02-25 09:4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生活化

(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高楼中心小学校 重庆 405808)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的意义

1.增强小学生的德育意识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必修学科,该学科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课本中的许多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并且也为生活服务。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渗透生活化教学,可以摒弃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发挥的淋漓尽致。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参与到该学科的学习中去,提升自身的知识内涵,并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1]

2.促进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素质观念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教学目标。但就当下小学课堂来看,小学生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身心尚未成熟,对事物的认知存在很强的局限性,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有很大的限制,教学成效自然甚微。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将“品德与社会”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探讨生活中的奥秘,挖掘生活中的知识,帮助学生增强对该学科的理解程度。并且,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融入生活化,能够吸引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领会到品德的教育意义,从而为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2]

3.提升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性

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片面注重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并且对该学科的学习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自身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表现自我,从而使得“品德与社会”课堂充满活力。另一层面来说,也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4.充实小学生的实践知识

“品德与社会”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斥着“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知识,所以,在该学科的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特点,不仅可以充实小学生的实践知识,而且可以让小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在不断实践中领悟知识的内涵。与此同时,“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添加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可以促使教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建设性人才夯实根基。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课程教学内容回归生活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与指导,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思路,在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教材内容,充分借助教学资源将“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与教学,又要兼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防止过于空洞的教学和授课方式导致课程与生活脱节。在教学中充分的结合生活实践,让课堂生活化气息浓厚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中。所以,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内容和素材,将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情感与体验,在生活化教学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学。例如在教学《不可丢掉的传家宝》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勤俭节约的美德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转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通过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记录节约或铺张的现象,让学生深入体会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严重,从而总结出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重节约,养成勤俭的好习惯。除此之外,还布置学生算家庭帐的任务,让其了解家长的日常支出和收入,体会到父母赚钱养家的辛苦,帮助学生形成节俭的品德。[3]

2.课程教学形式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学形式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变革以往教师为主的授课形式,充分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应用和创新教学方式来为学生营造具有生活化气息的课堂模式。例如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与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欲望,自主的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促使课堂氛围更和谐。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生活体验来促使其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与知识。在教学《爱护集体荣誉》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校庆的组织与筹备工作,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从而更好的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和完善。

3.学评价回归生活

在新课标背景下,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使得课程教学具有生活化特点成为了现今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教师应当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除了上述的两方面以外,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也应当充分体现生活化特点,使教学评价回归生活。首先应当转变以往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考试成绩与课堂表现的模式,对学生思想学习与品德提升等方面加以重视。教师应当充分观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体会与感悟,以及学生在实践生活中的改变与表现,从而了解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感悟与适应能力,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多用一些激励性、表扬性的评价方式,代替批评,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提升与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与社会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积极采取有效的策略来促进课程教学具有生活化特点。本文简要围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究,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