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郑东新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河南郑州 450000)
作业的设计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作业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我们致力于通过作业设计改变学习方式的变革。结合我们调研各校作业的具体情况,发现的学生作业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作业量大,作业的目标指向不清晰,重复考查和反复操练;(2)学习任务方式的简单化、肤浅化——重在“找”答案,而不是“思”问题,而学生作答方式及答案的雷同性,又进一步助长了教师处理方式的低效和无意义;(3)课中的学习任务习题化,不是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而是巩固强化;(4)课后作业重点不在诊断反馈,而在于重复考查、题海战术。
基于问题,我们希望建立新的作业体系:将作业看做为了促成学习目标达成的一个评价任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整个过程,要构建“学习与作业相融合”的操作体系,围绕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进行设计与实施。
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作业学习活动,以核心知识的、简明的“作业设计”来促成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作业设计”与“教学设计”有机结合的进步在于:强调从“备教”转向“备学”,要求老师研究学生的学情、认知规律来设计学习任务,策划学习活动,把“上课”的“教”视为“作业设计--学习任务”的运用。可以突破40分钟课堂的思维,将课前探查预习的设计、课中学习建构、课后检测巩固延伸甚至单元学习设计都包括其中。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完整的学习过程”以及加深对教材框架编排的深度理解。教师在课中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讲课”,而是“组织学习”。教师要基于学情,引导大部分同学循着学习活动的框架,水到渠成地达成学习目标,构建知识模型,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作业的实践智慧,巧妙铺设思维“台阶”,注重作业的分层,启发学生实现学习。作业设计与教学设计的结合,其意义是从学生学习机制的角度阐释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以作业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不再是幻想。
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为例对作业设计进行解析。
依据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制定适切的学习目标,目标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可见。课前作业就会很好的帮助我们探测学情,课前作业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编写时建议基于经验、 源于生活、指向清晰、没有负担。结合各学科特征,借鉴课题研究中的“调查法”通过问题的创设、调查的实施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和储备,在此基础上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质疑点、关键点及生发点,力求找准学生学习的“已知”、“未知”与“应知”,并努力搭建学生从“已知”走向“应知”、 从“浅知”走向“深知”的桥梁,使得课前作业能够充分发挥了解学情、测准学的最近发展区。在《因数与倍数》这一节课中,设计了以下课前作业来探查学生的学习起点。
(1)设计探查学情的课前作业
① 课前探测问题 1:
你听说过因数和倍数吗?
A.听说过 B.没听说过
结果分析:
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总体感知情况。 92.7%的学生选A,说明对因数和倍数这两个数学名词并不陌生。
② 课前探测问题 2: 你觉得因数和倍数指的是什么?能举例说明吗?
结果分析: 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认知程度。对因数的认知度分析: 85.3%的学生认为因数指的是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数,如 :
10.8%的学生不能明确说出什么是因数;6.9%的学生认为因数就是一个像分数、小数一样的数。
③ 课前探测问题 3:
3.5是7的倍数。这句话正确吗?
A.正确 B.错误
结果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倍数概念的认知程度。 62%的学生认为正确,38%的学生认为错误,但说不出原因 。
根据课前作业的探查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虽然对因数和倍数这两个数学名词不陌生,但是并没有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更不了解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尤其是大部分学生把“因数”“倍数”与以前学习过的“因数”和“倍”混为一谈,这就需要着重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加以辨析。由于“因数”和“倍数”属于数论的基础知识,比较抽象,很难结合学生生活的实例诠释其意义,因此教学时应该注重让学生经历、发现、总结的完整过程,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2)依据学情制定学习目标
① 能举例说明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并准确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② 能全面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发现因数与倍数个数的规律,并能说出这个数因数、倍数的最大、最小值。
③ 联系已有知识,能辨析“因数”和“倍数”的相关概念。
课中作业的功能:建构概念,即帮助学生“学会”、“会得更多”、“会得更深”,实现概念转变。 编制时建议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安排活动、落实发展。课中作业基本上都是以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建构的“驱动型探究任务”,在这样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所得必须基于自己的探索与发现, 学生在“真实的学习”而非教师的灌输与填塞。
比如在《因数与倍数》这一课中,设计了以下作业链驱动学习的进行。
(1)概括出哪些算式具有“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共同属性,建立因数倍数的概念。
(2)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3)独立尝试、汇报交流,归纳总结出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4)在练习中体会“一对一对”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避免遗漏或重复。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以及“最大因数、最小因数”的特征。
(5)在练习中知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以及“最小的倍数是这个数本身。
从中可以看出,每个作业设计都镶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课中作业设计以探究性活动设计为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明确指向教学目标,无疑促进了 “教—学—评”一致性,变革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任务驱动式教学。
课后作业应体现是“诊断”与“发展”双重功能,须与学习目标在逻辑上、内涵上合一致。并适当进行拓展延伸。在编制要求上,应突出“基于认识发展、回归社会生活、适当抽象综合”的特点。利用课后作业的设计及实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运用与创造,并在指向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依托表现性评价组建形式多样、层次不同、有助于各个层次学生均得到检测与发展的“学习超市”。力求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取知识、习得技能、促进情感与思维的发展,这样的“作业”才是促进学生真实学习的作业体系,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作业促进可持续能力发展,为进一步的自主学习 奠定基础。如在《因数和倍数》设计了以下课后作业:
(1)了解水平的作业设计
① 填空 。
5×7=35, (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
9×10=90,(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
② 写一写:
写出下列1、3、8、9、11、18各数的因数和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写出5个倍数)。
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正确填空,并能借助例子说出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明学生到达了解的水平。
学生能够按照顺序找到自然数的所有的因数和5个倍数,并能从表格中总结出因数和倍数个数规律,以及因数和倍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说明学生达到了解水平。
(2)理解水平的作业设计:
① 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对错,并能说出理由,说明学生达到了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3)应用水平的作业设计
① 幼儿园里有一些小朋友,王老师拿了32颗糖平均分给他们,正好分完。小朋友的人数可能是多少?
② 你能举出因数和倍数的例子吗?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根据因数的意义,找到32的所有因数,就达到应用水平。只要举出的例子合理即可。
作业是推动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撬动课堂变革的催化剂。在教学工作中,作业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系统的角度设计和实施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怎么评,有效落实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这也正是改进作业设计,重新建构作业体系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