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制造类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2-24 02:44沈言锦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6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摘 要 面对工业4.0,我国政府出台“中国制造2025”,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发生极大变化,高职生的就业岗位环境和岗位要求也将发生极大变化,传统人才培养的“窄口径”和企业岗位对高职生要求的“宽口径”产生很大的矛盾和错位,而且岗位对人才的动态变化和目前的静态培养模式也产生很大的矛盾和錯位。针对破解这两大矛盾和错位,提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遵循“拓基础、强根基、淡专业、重运用、灵考核”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6-0132-03

1 前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为了应对工业4.0而出台的行动纲领,它将促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且“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强化工业发展的第一步,后续还将有“中国制造2035”“中国制造2045”……“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智能制造,但其根本是机械制造。因此,面对“中国制造2025”,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极大变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无法适应未来的人才培养需要。

2 传统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我国的职教体系主要是从高等教育体系演变过来的,具有明显的高等教育痕迹,可以称为高等教育的“简缩版”。由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和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完全不同,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一直在改变,但改来改去,职业教育的参与者都感觉缺少点儿什么。究其原因,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一直没有跳出高等教育的教育思维。高职教育必须淡化过细的专业设置理念,以现代的“专业群+从业方向”取代现在的专业设置方式,构建“拓基础、强根基、淡专业、重运用、灵考核”的现代职教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分析高职生的岗位特点,二是研究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找出二者的错位之处,然后对症下药。高职生从业岗位是一线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需要具备很强动手能力的岗位。从高职生就业的岗位来研究,高职生的岗位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与很强的动手能力,现在的高职院校也是按照这个目标来培养高职生的。但这两大特点仅仅是最表面的、静态的岗位特点,并没有完全描述高职生的岗位性质和职业生涯,也没有很好地考虑高职生的实际岗位环境。因此,按照这个目标来培养的人才总是感觉欠缺一些东西,这个也是职业教育者一直在探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高职生就业的岗位除了具备上述两个特点外,还具备以下特点。

1)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的不断进步,或者产品的更新换代,他们的就业岗位是不断变化的,需要高职生具有很强的适用能力来快速满足换岗要求。因此,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研究他们的就业岗位,传统的一个人在一个岗位静态工作几十年的状态将不复存在。

2)高职生就业的岗位是在一线,而在具体处理事情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设备和仪器,要求高职生具备很宽泛的、相关联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制造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更为广泛。

3)高职生就业的岗位环境也是复杂的,一般公司招聘的高职生比较多,无法像本科生、研究生那样对口;或者一些比较小的公司把一个人当作几个人来用,要求员工什么都要会用。而相反,一些本科生或研究生从事的工作就很专一,不需要不断地变化工种。

因此,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只是高职生岗位的表面特征,按照这个特征培养的人才是不健全的,无法持续发展的,要用动态的、关联的眼光研究高职生的岗位特点。但是这些岗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岗位的基础性,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经常调岗的事情,而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在车间,要求高职生是“万金油”式的人物。但这些“万金油”特性和传统的“万金油”特性又不相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万金油”式的高职生要具备的知识和素养将更为深奥。针对高职生的这些特性,研究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其归纳为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或有的学校还在实行以下人才培养模式。

1)重理论,轻实践。在职业院校发展初期,这个特点是职业院校的通病,其产生有着很重的历史背景。原因一是原有的职业院校教学体系是继承本科院校的,很多院校只是单纯地调整课程体系或降低课本的难度,没有摸索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原因二是师资队伍缺失,原有的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低,无法吸引好的专业人才加入,特别是一些双师型教师的缺乏,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

2)轻理论,重实践。在意识到上述缺陷之后,很多学者提出培养无缝对接的职业人才,要培养一批出来就直接可以使用的一线人员。在这个思路下,很多院校把学生的实习实训时间大幅度提高,由于学生总的课时是一定的,只能大幅度压缩理论学习时间。这样培养的学生虽然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到了公司可以立马上手,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后续发展造成很大损害。

在经历上述发展历程以后,很多院校探讨出合理的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满足了学生的岗位既要求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又要求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然而,目前很多院校人才培养的普遍特点是“窄口径”,专业分得过细,和学生后期的职业发展极不相称。因此,传统的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

3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制造类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综上所述,对比高职生的岗位特点和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才培养的“窄口径”和企业岗位对高职生要求的“宽口径”产生很大的矛盾和错位,而且岗位对人才的动态变化和目前的静态培养模式也产生很大的矛盾和错位。要破解这两大矛盾和错位,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拓基础、强根基、淡专业、重运用、灵考核”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拓基础”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在拓宽学生基础上的强根基才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拓基础也间接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淡化专业。对于高职生而言,加强运用就是最大的拓基础,拓宽学生的基础要求必须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拓基础也是保障学生就业的根本要求。

“强根基”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必备要求,是学生出去后立足的根本,在拓宽学生基础之上的强根基才可以最大地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和技术特点,建立在拓基础之上的强根基要求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淡化专业,在强化根基的基础上加强运用,才可以更好地强根基。要想真正强根基,就需要摒弃传统的考核模式,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

“淡专业”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建立在淡化专业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才可以培养“宽口径”的现代职业人才。高职生的就要岗位和岗位特点及后期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淡化专业,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强化运用。

“重运用”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要求。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一线工作人员,因此,通过拓展学生的基础,强化学生的根基,淡化办学的专业,灵活考核学生的学习技能,其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灵考核”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很好地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强化自己专业根据,加强专业的实际运用能力。

“拓基础、强根基、淡专业、重运用、灵考核”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开运用与理解,但是各个部分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

4 结语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为应对工业4.0而出台的、具有我国国情特点的行动纲领。职业教育主要是服务产业发展的,当第三次工业革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第四次工业革命逐渐到来之际,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将发生根本性改变,由此,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不能适应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职业教育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本课题在一线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拓基础、强根基、淡专业、重运用、灵考核”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可以为未来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条思路。

参考文献

[1]沈言锦,张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7(10):58-61.

[2]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芙蓉工匠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6):141-142,145.

[3]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6(11):48-51.

[4]黎修良,沈言锦,张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8):78-80.

[5]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构建职教体系新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9):13-17.

[6]席东梅,任占营,徐刚.支撑国家战略:做强“中国制造”的职教担当:职业教育支撑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座谈会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8):30-37.

[7]张培.“互联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及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逻辑[J].成人教育,2017(10):53-57.

[8]张维津,梁宇栋,张文健,等.助力“中国制造2025”服务三地协同发展:“中国制造2025·现代职业教育·现代制造业”产教对接会暨京津冀现代制造业职教集团成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6):60-64.

[9]马占梅,孙秀华.青海柴达木地区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适应性研究:以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青海教育,2017(6):12-13.

[10]沈言锦.高职院校实施项目式开放性考核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備,2014(3):51-52.

[11]沈言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5(7):133-134.

[12]沈言锦.“双创”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8):32-34.

[13]沈言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94-95.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