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教育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

2018-02-24 02:44赵晓宁新乔任熙俊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6期
关键词:办学条件中西部贫困地区

赵晓宁 新乔 任熙俊

(接上期)

7 少数民族及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这些地区又多为贫困地区,这是我国一个特殊的国情。教育发展上这些地区历史欠账多,底子薄,大多数学校教学条件较差,生活设施不足,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西部以及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始终把这些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李克强总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也决不让一个家庭因为孩子上学而陷入困境。”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高校国家奖学金颁奖大会上强调:“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不会改变,扶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不会改变,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不会改变。”

党中央、国务院在陆续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加大投入、加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办了很多大事实事好事,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西部及贫困地区的教育装备发展。这些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实行特殊政策落实专项经费,加大教育装备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教育基本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教材建设,强化对口支援工作等。我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计划,这一国家工程覆盖全国2600多个县近2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被称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内地的帮助和引导,以及西部及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少数民族及西部、贫困地区教育面貌包括教育装备条件发生历史性变化,少数民族及西部地区各级学校的教育装备建设快速发展,教育装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进一步缩小了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有力改变了民族地区教育面貌,促进了教育发展。这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加强民族团结,共同进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深远。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改善少数民族及西部、贫困地区办学条件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短板”。新世纪初,全国仍有40%的义务教育学校、4700多万学生分布在贫困地区,涉及1100多个贫困县。一些村小和教学点运转比较困难,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学生辍学率相对较高。这是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推进教育公平最难啃的“硬骨头”。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尽快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落后面貌,是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為这些地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紧迫任务。

尽快补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这个“短板”,兜住这个“网底”,首先要从最广大的农村开始,从最贫困的地区抓起。这是保障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的当务之急。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调研时指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此后,他还特别强调,做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作,不能再出现学生自带桌椅上课、爬天梯上学等问题。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径。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就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明确要求。

2013年12月,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并做出具体部署。2014年3月14日,召开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部署落实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会议指出,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功在当代,惠及子孙,要从全面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入手,覆盖贫困地区、聚焦薄弱学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力争经过三至五年,使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标准、满足基本需求,为贫困地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会议指出,要重点保障教学生活基本条件,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必须把改善基本教学条件放在首位,同时完善必要的生活设施。

一要保基本,各类设施标准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实际,使校舍坚固适用,符合抗震、消防等安全要求,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宿舍、厕所、食堂、饮水、洗浴等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把学校营造成和谐温馨的学习乐园。

二要全覆盖,要面向广大农村,从最困难的地方、最薄弱的学校做起,逐步覆盖贫困地区所有薄弱学校。首先要做到人人有桌椅,寄宿生有床位,不留盲点和死角,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好基本教学生活条件,绝不能再让学生“背桌椅上学”“几个学生挤一张床”。宁可别的方面压缩经费,也要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必要条件。

三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推进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把安全放在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位置。

要着力解决面临的特殊困难。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大多地处边远,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情况各异,存在许多特殊困难,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要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村小学和教学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不能用一般学校的建设和评价标准来衡量。村教学点要坚持办,扶持好、管理好、发展好教学点。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要细化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确保办学经费到位。

二是要尽快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据统计,目前贫困地区小学、初中的大班额分别占13.9%和37.1%。各地要严格按照已备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避免因撤并过快导致学生向县镇过度集中。要疏堵结合,一方面对大班额现象严重的学校,要限制招生人数;另一方面要采取新建、扩建、改建以及学校联盟等措施,挖掘学校潜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分流学生。

会议要求,贫困地区往往也是劳动力输出地区,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出现学习、心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要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在校舍建设和设备采购中要做到“三个优先”,即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优先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求。共青团、妇联组织、关工委系统等也要尽责尽力,协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服务工作,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会议指出,改善办学条件也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农村的自然环境、乡土人文等资源优势,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走进劳动生产第一线,开发富有乡村特色的田园课程、体验教学和实践活动。比如:体育课关键是动起来、跑起来,不一定非要有塑胶跑道、体育场、游泳馆,也不必照搬竞技体育,可以就地取材,多开展富有当地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艺术课要探索简便实用的教育模式,鼓勵教师走教、志愿者支教;还可以通过夏令营等活动,组织农村学生到市县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参观,与城市学生交流互动,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努力为农村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增加投入,政策扶持 进入21世纪以来,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通两平台”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使全国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仪器配置水平不断提升,学校信息化和实验教学条件持续改善;通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加快多版本数字教育资源的征集和开发,为教学点配送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保证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帮助边远、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从2010年开始,“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的试点项目”开始启动,当年国家一共投资五亿元,重点支持河北、内蒙古、陕西、青海等10个省份的61个县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以及乡村幼儿园,并配备玩教具和图书。2011年,此项投资的规模已经增加到15亿元,覆盖范围扩展到整个中西部地区。

2011年,中央安排41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001所。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中央安排近210亿元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资助困难学生,稳步推进双语教育,举办西藏、新疆内地中职班,培养技能人才近万人。目前,内地各级各类教育民族班在校生达9.6万人。

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同时,提出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精心设计好资金使用项目,要把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总的原则是紧紧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和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大重点,多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多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倾斜,多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多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真正做到雪中送炭,把钱花在刀刃上。

1)提高财政保障水平。2010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下简称“薄改计划”),到2013年,中央财政四年累计安排“薄改计划”补助资金656.6亿元,支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500亿元专项资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其中“薄改计划”310亿元,初中工程50亿元,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经费132.4亿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40元,中西部地区小学达到600元、初中800元,东部地区小学650元、初中850元。推动各地建立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要求高职院校年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 000元。特教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从平均2000元提高到4000元。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偏远农村地区的400多万学生由此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2)全面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首次出台国家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扩大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范围,覆盖21个省份55万名教师。扩大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全年培训240万人次,实现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的全覆盖。在深入实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过程中,更加突出强调教书育人和向西部高校倾斜,有力带动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3)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各类教育项目持续向新疆、西藏等区域倾斜。针对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缺少师资、开不齐课的问题,集中力量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短缺课程,开发民族双语教学急需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新设专业课程。

4)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增设资助项目,提高资助标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680个县、约2600万学生。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79.2%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2010年增长12.7%。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积极构建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多方联动的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服务网络。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5)国家把加强幼儿园教育装备建设列为支持发展西部学前教育事业重要举措之一。2010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

对口支援 2011年,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国家研究制订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力度,有94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等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7所高校;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北京等15个省(市)面向中西部八省(区)扩大招生15万人,使八省(区)高考录取率比2009年提高九个百分点。

在对口支援中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很多东中部省份都把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作为援建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城乡之间的“数字差距”。

完善东西部对口支援制度,使中西部青少年更多地能够到东部或城市接受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推进招生计划管理改革,新增本科招生计划全部安排给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升学压力较大的中西部和人口大省,进一步缩小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继续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进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及偏远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加快知识传播、扩大资源覆盖、降低办学成本,对解决贫困地区学校的特殊困难、缩小教育发展差距、满足学生多样需求具有独特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讲,为贫困地区学校插上“信息化翅膀”,就能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贫困地区教育跨越发展就有了“加速器”。

政府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并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倾斜。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目标任务,有关部门、各地政府协同推进,落实国家规划,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好。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宽带网络、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特别是要为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努力做到全覆盖。

二是提高应用水平。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扩展教与学的手段和范围,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师生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帮助西部、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

三是加强信息化管理。尽快完善义务教育学生电子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范围的无缝衔接、互联共享,将学校教师、资产、基本办学条件等信息全部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掌握西部、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学生流动、学校建设与发展情况,为提高教育治理水平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

为改变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基本的宽带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建设缺口较大,基础较薄弱的状况,21世纪以来,国家把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统筹安排西部大开发、援疆、援藏、对口支援工作,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扶持力度。财政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实施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了不同层次的信息基础设施。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下拨32.6亿专项资金,在中西部农村薄弱校建设了近20万间多媒体教室。保障建设与使用经费,形成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重点推进教育信息网络建设,保证学校宽带网络接入全覆盖。

在国家和内地的支持下,至2016年,90%以上的学校包括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接入宽带,西部、民族及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很多西部偏远山村教学点用上了电脑,走进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悄然改变。

少数民族、西部及贫困地区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营养改善计划、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计划等,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有力改善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及贫困地区教育教学面貌,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缩小了这些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

1)改善办学条件工程计划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明确提出,这一工作由国家统一部署、省级政府统筹安排、县级政府具体实施。要强化省级统筹,省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统筹使用、合理分配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层层抓好落实,有力有序推进。做好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建设需求与相关资金的统筹和对接,防止资金、项目安排重复交叉或支持缺位。除教育专项以外,在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中,拿出一定比例用来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2)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得到切实巩固。2011年,青海、甘肃、四川、西藏通过“两基”国检,标志着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全面普及。各地认真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稳步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贫困地区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经费保障水平持续提高。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连续五年占GDP超过4%,其中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至2016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336亿元,带动地方投入2500亿元,其中52%用于义务教育。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10年前的10元提高到550元,初中由15元提高到750元。

中央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资金,90%投向中西部地区。国家先后实施校舍安全、中西部初中校舍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惠及3000多万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不断健全对口援助机制等,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基础设施。至2016年,全国新建扩建校舍1.65亿平方米,很多学校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村最好的建筑,是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配置了价值80多亿元的新设备;已有超过1/3的县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定标准;过去学生自带课桌椅、睡“大通铺”、使用D级危房等现象基本消除;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已覆盖91.5%的学生;29个省份实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涉及考生近八万名。重点大学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人数大幅增加,包括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在内,五年來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27.4万人,更多农村学生有了上重点大学、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农村学生身体素质显著提高。

2013年开始实施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中西部708个连片特困地区县,惠及130余万名乡村教师。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渠道得到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合理待遇得到保障并有所提高,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形成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喜人局面;以中西部农村为重点,调整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项目的实施范围,国培计划共培训教师1729万人次,乡村教师基本轮训一遍。

4)学生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間我国资助学生规模大幅增长,2010—2014年全国累计资助学生(幼儿)达4.1亿人次,年均资助8201.26万人次,较2009年增长25.8%;资助资金规模亦保持持续增长,2010—2014年全国学生资助资金总额达5564.4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2.69%,其中2014年资助金额达到1421.28亿元,较2009年增长104.82%。“十二五”期间,累计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超过6000亿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数据看变化!晒一晒教育这5年的成绩单[EB/OL].http://www.sohu.com/a/195280922_199754.

[3]赵婀娜.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N].人民日报,2017-10-17(1).

[4]袁贵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全面加强依法治教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5-02-12(1).

[5]刘延东.坚定信心 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http://edu.people.com.cn/GB/8216/36635/17158208.html.

[6]刘昌亚.数据看变化·教育整体情况[J].今日教育,2017(11):5-7.

[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8]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html

[9]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4-03-21(1).

[10]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教育扶贫,“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N].中国教育报,2016-03-13(1).

[11]刘延东.为贫困地区孩子开启健康成长、实现梦想的幸福之门[N].光明日报,2014-03-24(1).

[12]刘延东.坚定信心 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2-02-20(1).

猜你喜欢
办学条件中西部贫困地区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证研究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