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静
【内容摘要】整本书阅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怎么在过程上全面指导学生阅读仍然是困扰教师的难题。语境教学为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和理论支撑。本文试从导入、读出和提问三个方面来全面指导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语境教学
一、导入指导
1.依托情景语境,迅速进入课堂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文本是学生阅读的客体,教师在指导阅读的同时,首先要把握学生阅读的真实情况,其次要把握文本的具体情况。窦桂梅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时,窦桂梅老师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开始,其次是让学生畅谈自己喜欢的人物,最后引入到课堂中的人物。以聊天的形式检测学生对《西游记》的掌握程度,是对学情的真实把握,窦桂梅老师首先从学生熟知的内容问起,从学生的迅速回答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背景知识,所以接着提出了要学习的部分,学生在窦桂梅老师的引导下,迅速进入了课堂的学习状态。
2.借助文化背景,奠定阅读基础
众所周知,文学源于生活,是对特定时代生活的反映,同时,文学又具有创造性和虚拟性,但是特定的时代背景始终是理解文学的基础,所以借助于文化背景可以奠定理解文化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之初,教师引入相应的文化背景介绍,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有利于实现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例如,程少堂老师在香港教授课文《子衿》时,就是根据香港的具体情景适时地介绍了《诗经》的文化背景知识。
师: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子衿》选自“郑风”,是郑国的民歌。郑国是现在河南洛阳附近一个国家。郑国处在当时中国的中心地带,是交通中心,经济中心,所以人民比较“风流”,类似于现在的香港。(众笑)我们大陆的经济比较落后,香港比较繁荣,所以香港的流行歌比较发达。香港人是不是比较“风流”我是不知道的。(生笑)但是香港的流行歌比较发达,大陆人都迷香港的流行歌。郑国在当时相当于现在的香港,流行歌写婚姻、爱情的比较多,郑国的民歌也是如此。
二、读出指导
1.还原语境,体会真情实感
借助于影视媒体来还原真实语境。影视具有声情并茂的效果利于还原人物面貌。如王熙凤的性格具有八面玲珑、泼辣、霸气等特点,如果只是阅读章节可能会很难复原其在生活中的真实形象,但是借助于影视效果,就会很容易理解她的性格特点以及在贾府的地位,电视剧《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集中更是把王熙凤的形象表现地淋漓尽致。通过表演我们可以深刻的理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的隐含意。在剧中我们可以听到王熙凤放诞无礼的笑,看到贾母的满脸笑容,邢夫人的鄙夷眼神,黛玉的小心谨慎等。这些细节的再现有助于理解文字背后的微言大义。
2.借助上下文,理解情节发展
由一百回的《水浒传》可以知道结果是悲剧的,众好汉死的死,殘的残,让人痛心,但是若要究其根源就要从了解宋江开始。宋江是梁山泊的头领,也是朝廷要捉拿的头号人物。按理说宋江应该一心一意为梁山泊谋发展,但是他为什么会一心想着招安归顺朝廷呢?我们知道宋江出身小吏,从小饱读经书,渴望报效国家,光耀门楣。忠君爱国是古代有志之士秉承的正统思想,而上山为贼是被社会所嫌弃的,是有辱祖宗的,所以宋江拒绝上梁山。从《公孙胜应七星聚义》中可以看出宋江从一开始就拒绝入伙;再从《朱仝义释宋公明》可以知道宋江甘愿受伏法之苦,也不愿意逃亡留下千古罪名;从《浔阳楼宋江吟反诗》可以看出宋江有雄心抱负,安肯做一个贼寇,所以从宋江的身世以及前面的情节就已经为梁山好汉的命运以及宋江的最终选择埋下了伏笔。
三、问题指导
1.依据文化背景,在新旧知识处讨论
新旧知识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新知识是对旧知识的发展和更新,旧知识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但是新旧知识的结合处也往往会成为学生的理解的困难所在,所以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应当成为学生讨论问题的关键处。例如,在《愚公移山》中,愚公是不是真的“愚”?我们在现代化的社会中还需不需愚公精神?针对这种有争议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当前的社会环境全面理解。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愚公想到的是持续不断的人力,即利用子子孙孙的力量来完成浩大的工程,从这种角度来看愚公是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愚公不愚;另外,在现代社会我们从愚公面对问题的态度来看,愚公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精神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愚公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2.依托上下文,寻找合适的问题。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增强思辨能力,所以提问要讲究问题的质量。钱梦龙老师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进行了巧妙提问。“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提问基于学情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里小孩的身世也是解读的关键,所以钱梦龙老师首先以年龄为切入点,然后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小孩的身世,他们在文本当中找到了“遗孀”这个依据。从而加深了对孤儿以及遗孀的认识,而对于遗孀以及孤儿的认识有助于对愚公形象的解读。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所以文章贵在问,问得好,便理解得好。
【参考文献】
[1] 孔凡成. 语境教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6.
[2] 李吉林. 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 北京: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钱梦龙.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67.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