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治军
【内容摘要】分层教学,其含义是指教师在课程环节中依照相关的教育目的,将教学方案或者学生类别进行划分,实现相关教学目的方式。分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所有的互动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体进行展开的。处于初中级阶段的学生,由于正好是青春期发育阶段,就容易出现兴趣化选取、能力展现等情况。数学是一门理解性学科,因此相关的分类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 初中数学 教学 应用
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大多都将尖子班和普通班的等级划分制取消了,这就使得初中生的学习水平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这不仅使得教师在进行正常的教育工作时难以进行课程目标安排,同时也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抑制。因此,在保证学生们的学习质量能够得以提升的前提之下,既不将学习状况差的学生丢下,也不会对学习情况好的学生造成阻碍,就是目前教育的主要改进方向。
一、将学生们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组别的划分
在进行这个工作之前,需要对学生们进行理念上的改变,这样的划分方式并不是要将学生们进行优良层次的判定,进行分层化处理的目标是为了将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掌握,然后依照学生们的学习阶段进行划分,然后依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具体的发展状态制定针对性的学习目标,从而将班级之中学生的成绩差异进行抹除化处理,最终将棒极的整体水平进行提高。再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每个阶段的考试成绩进行考量研究,并结合于学生所在小组的具体水平进行搭配化处理,将学生们划分为层次类型不同的三个小组。将不同的小组进行方案的规划设定,让每一个层次的小组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
第一个小组的目标除了要能够严格按时的对自身的学习任务进行完成之外,还要对课程的衍生内容进行一定的掌握,在课外时间上,还要系统性的将自身的知识层面进行加深化处理。当他们达到了自身的学习目标之后,还要有意识的协助另外两个层次稍低的小组完成他们自身的学习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第一个小组在巩固自身知识的同时,也帮助了班级之中的其他学生,从而将班级的整体水平进行提高,实现大家共同进步的分层目标。第二个层次的小组则需要依照教师所制定的学习目标,进行规划设计,将自身的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同时在课后的相关作业完成上,该组的学生也要尽量依靠自己来进行解答。第三个层次的小组为本班学习情况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可以在其他两个层次小组以及教师的帮助之下,将自身的学习任务进行落实完成。
二、教师要根据班级中的层次情况采取梯度性的授课方式
教师在进行课程方案的设计时,就需要将班级之中的学生层次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这些层次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规划,再将一系列的规定准则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去。通过使用分层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的安排拥有着极大的合理性,在课程的教学时间上也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将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划分为一二三三种层次,使得三个层次之间的过度都有着较为平滑的特性,在进行三层次的衔接工作时,也彰显出了极大的优势,除此之外三个层次之间还能够单独存在。实施这样的方式,使得各个层次中的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都能够十分的精准,并将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完美演绎,让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也能够培养自身的定向思维模式。
在进行课程时间的规划设计时,对于前两个层次的安排时需要注意时间一定要足够充裕,正常情况下,这两个层次的小组在进行学习时,通常会安排二十五分钟到三十分钟的实践时间。而对于第三个层次的小组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一定要注意把控好度,让学生能够在能够听懂学会的基础之上,保持住自身对于学习的热情以及信心,因此,这个层次的课程安排时间大概在五分钟到七分钟之间,这样就能够留给这一层次小组的学生们充足的回味时间,让他们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掌握、熟练。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使得整个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前提之下,还能够对需要将知识进行扩展学习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机会。
三、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进行层次评估
适当的赞美是一个人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这在学习上同样适用,让学生们领会到学习的喜悦,是促进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按照教师的标准完成学习工作之后,教育工作者需要给与他们一定的鼓励,以使得学生们的自信心能够得到培养。在对不层次小组的学生时,这个标准也要有相应的变动,奖励的要求需要依照各自的标准来进行制定,使得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其对应的鼓励。
现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科学的分层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了的极大的帮助,还对学生们对于自身学习信心、兴趣等的培养停工帮助。教师通过将分层方案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也能够使得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云豪.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才智,2017(30):85.
[2] 韩方成、张洁.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30.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明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