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涛 郑萍 杨勇
近年来,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推进,一些问题与矛盾也日渐凸显出来,制约了随班就读工作质量的提高,如:普校中行为障碍、情绪障碍儿童增多,但随班就读教师特教专业水平普遍不高;融合课堂教学与普通学生家长对学业质量及教学安全的焦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我们对资源中心的功能定位、作用发挥等进行了深入思考。
国外一些研究表明,虽然法律对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要求非常专业、规范,但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要投入非常大的精力。有专家认为,我国在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制订IEP时,可进行必要改革,增加灵活性,采用简化IEP表格的形式。因此,我们根据实际,由资源中心着手简化IEP表格,取消可有可无的内容,尽量保留最主要、最核心的要素,制订IEP时多用文字描述。[1]同时,我们把工作重点集中到IEP在既定周期内的实施、跟踪、评估、调整上来。
虽然我们对IEP进行了简化,但制订IEP的过程是严谨的。为各学科确定学生目前和一学期后能达到的目标(包括学业、生活、交往、行为、情绪等),并讨论相应的教学调整。简化版IEP使普校教师在操作时易于把握,大大地减少了工作量,他们对此接受度很高,运行一年来效果良好。
在随班就读巡查中,资源中心特别注重IEP实施的跟踪、监督、调整,及时对各校随班就读工作提出建议,着力推进随班就读动态化管理。
1.教学方法动态化。随班就读教师综合使用“随班与个训相结合”“学习与康复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各方面发展,并根据发展情况对学生编组、座次等进行动态调整,甚至个别学科让他们进行走班学习。在兼顾特殊学生的前提下,积极做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工作。
2.课程内容动态化。尊重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对他们的课程内容的难易度和使用量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引导普校针对随班就读学生开展生活、职业技能方面的教学。由资源中心统筹联合开发随班就读类校本教材,着重研究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个别化辅导内容、方法。
3.评价方式动态化。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应关注纵向发展,根据他们的成长变化,利用书面、口头、活动等评价方式,对他们的学业、表达、技能、社交、兴趣等不同方面的发展进行动态化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获得成功。
目前,普通学校中给班级教学带来最大影响的是有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的特殊儿童。但由于普校教师特教专业水平不高,对这部分学生的处理方法往往不是非常有效。帮助学校解决好这部分学生的随班就读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研究,是资源中心目前的重点工作内容。通过对全市学校调查,资源中心遴选出典型的、给学校造成较大压力的特殊儿童,协助学校为他们制订IEP,并直接参与个训开展。这项工作从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同时着手。
学校方面,资源中心教师进入普校对特殊儿童进行全天候的观察,从学校管理、课堂组织、教学方式、学生表现等方面作细致调查和分析,了解学校现有的随班就读环境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与教学建议。特别是与科任教师深入沟通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的相关专业知识,缓解教师紧张感,引导他们正常关注特殊儿童。
家长方面,由资源中心出面从专业的角度向特殊儿童家长介绍观察、跟踪结果,科学分析孩子的行为、心理现状,以中立的态度引导家长理性面对现实,带领孩子就医并对症治疗。同时,做好家长与学校、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润滑剂,就随班就读的方式内容、资源教室的使用等向各方做好解释宣传,积极转变家长特别是普通学生家长对待随班就读的态度。
学生方面,资源中心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和场地优势,直接开展干预服务。安排特殊儿童到资源中心接受专业资源教师的个训,让学生家长观察个训过程、学习技能。同时,为学校的资源教室有针对性地配备训练设备,使资源教师和家长在学校甚至在家中也能开展各种训练,从而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这一工作的开展,有力地帮助了学校、家长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也为资源教师的培养提供了鲜活的案例,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
各类特殊儿童一般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普通学校的学习压力大、教学节奏快,随班就读儿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容易被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关怀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课程的设置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和改变随班就读儿童的心理问题,随班就读儿童心理教育形式化突显。[2]对此,资源中心尝试与普通学校心理辅导室开展合作,并将个别学校的资源教室和心理辅导室合并,积极创造条件对随班就读学生开展心理关怀。
资源中心和普通学校共同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行为进行评量,全面了解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业成就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认真分析其特殊需求的内容,并利用资源教室及心理辅导室中的设施器具对其实施心理疏导,及时帮助特殊儿童排除心理困扰和障碍,不断加强其自我意识,增强其自信心,保证二者场所和资源对缺陷补偿和行为矫正的支持。[3]
另外,我们也指导普校组织随班就读学生家长培训和融合活动,以提高他们对特殊儿童心理特质的认知度,及时对其心理需求进行回应。
在融合教育成为特殊教育发展方向的背景下,特教学校本身也必须进行目标定位和功能转型的思考,探索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当地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中心和服务中心,为区域内随班就读服务。[4]在一定时期内,特教学校和资源中心是区域融合教育的专业支持主体。
[1]肖非.关于个别化教育计划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5(2):8—12.
[2]李艳红.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4(6):125—126.
[3]柯丹丽.随班就读弱智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对策的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S1):27—30.
[4]李拉.新形势下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问题、挑战及应对[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2(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