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林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事业,继十七大“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之后,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这是对特殊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和庄严承诺。
《残疾人教育条例》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出台、《浙江省特殊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颁布,为区域特殊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宁波市教育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宁波市第二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下文简称“第二轮计划”),对宁波市特殊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数据化的设计,其宗旨就是进一步落实“办好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推进,提高认识、精准施策、紧追快补,使特殊教育同步实现现代化,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第二轮计划对宁波市特殊教育体系建设、机制保障、队伍建设、质量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吹响了以扎实举措推进宁波市特殊教育事业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进军号。
一个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能否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弱有所扶”,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得到适合其发展特点与需要的科学合理安置。第二轮计划强调,要坚持以残疾儿童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满足各类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为前提,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段衔接、内涵丰富、质量优良、队伍专业、保障有力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满足残疾学生的升学需求,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基本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为此,第二轮计划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以持证残疾儿童少年计,残疾幼儿学前入园率达90%以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以上;残疾少年高中段入学率争取达到85%,其中视障、听障少年高中段入学率争取达到95%。这些目标覆盖了全体残疾儿童少年,是第二轮计划的基础目标,是实现其他任务的前提,必须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个残疾儿童。
一是完善入学评估鉴定。第二轮计划充分认识到残疾儿童生源日趋复杂,而当下安置方式存在不足的现状,明确提出“2018年起所有培智学校招收自闭症、脑瘫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由教育、卫生、心理、康复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并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评估,提出安置建议”,做好幼儿园、小学、职业高中入学的评估鉴定安置工作,充分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是拓展职业高中教育。第二轮计划指出,要集中力量筹办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以一校多点的形式选择4~5所培智学校举办高中段职业教育,其他培智学校增设高中部,满足区域内轻度和中度智障学生接受高中段教育的需求。
三是积极开展学前教育。第二轮计划指出,要在特殊教育学校或具备办学条件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等开办学前教育部。推进普通幼儿园接纳残疾儿童入园,加强学前融合教育示范点建设,到2020年,每个区县(市)要建成1个学前融合教育示范点,全市建成7个省级学前教育融合示范点。
四是融合教育常态化。要通过随班就读、开设卫星班、接收轻度残疾少年随班就读等方式,拓展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服务残疾少年的途径,完善送教上门工作机制,到2020年,每个区县(市)建成1~2个送教上门示范点。
质量是生命线。特殊教育必须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之路,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满足每一名残疾儿童少年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发展需求,实现区域教育事业整体质量提升。第二轮计划明确提出,要“追求内涵发展,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一是构建融合教育新模式。推进特教与普教融合。到2020年,每个区县(市)要建立2个以上卫星班。
二是开展示范性资源教室建设。在全市每个乡镇(街道)小学和初中各建成1个标准资源教室的基础上,落实随班就读工作指南,严格资源教室工作规范,提高资源教室的运作质量。建立100个省级示范性资源教室。
想起来就有点难过,曾经我的数学成绩也很好,因为学生时代十分崇拜数学老师。15岁上高中,我们对各科老师既好奇又期待。好友阿玮告诉我,数学老师单晓东是四班的班主任,并不像我们班主任“雷老虎”一样严厉和苛刻。
三是深化课程改革。探索生本化课程和生本化课堂,建立特殊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完善质量监测制度。
四是提升医教结合水平。到2020年,建成2~3个市级以上示范性医教结合实验学校。
五是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到2020年,市和各区县(市)均建立残疾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六是推进智慧特教建设。建设特殊教育数字资源库,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借助个别化教育网络平台,为每个残疾学生实施电子化“一人一案”,涵盖诊断、评估、教育、康复等多个领域。
七是推行教育质量视导制度。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特殊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检测。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根本。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二轮计划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提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要求。
一是完善教师准入机制。第二轮计划明确提出,要制定特殊教育教师准入制度,在准入关口保障特教教师入行的规范化,并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通学校教师”两线并抓,对前者进行系统专业的培养和培训,对后者普及特殊教育知识,从而有效发挥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积极引领作用。
二是不断充实教师队伍。为鼓励更多具备条件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任教,第二轮计划提出,可采取免费教育、学费减免、助学贷款代偿等方式,鼓励优秀人才进入特教教师队伍行列,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师生比为 1∶3,学前和高中阶段师生比为 1∶2.5。同时,根据特殊教育实际需要,加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康复教师。
三是强化教师培训培养。第二轮计划提出了“到2020年,100%的特殊教育教师按照教育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完成专业发展培训”的具体目标,并要求到2020年建立2个以上市级师资培训基地。第二轮计划还指出,要依托高等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名校等专业院(校)和医疗(康复)机构等,通过设立培训基地、挂职学习、合作办学等方式,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根据教育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特教岗位要求,建立由特教、医疗(康复)专家等组成的培训团队,对特殊教育教师开展每年不少于360学分的专业发展培训,为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师、送教上门教师、医教结合教师及校长开展专门培训。
四是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巡回指导教师在任职期间可酌情享受班主任津贴,普校教师承担的随班就读教学、管理工作按一定比例计入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并作为核定工资待遇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在教师激励、师生配比方面第二轮计划也提出了详细操作方式和标准。
可持续的通畅便利的支持保障体系,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优质提升的不竭动力之源。第二轮计划将“强化特殊教育保障”作为重点任务之一予以突出强调,更提出到2020年实现100%的特殊教育学校达到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100%的特殊教育学校达到国家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和康复训练仪器设备配置标准的“基本”配置要求、80%的特殊教育学校达到“选配”配置要求。
一是实施15年免费教育。要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其中,对学前教育阶段的残疾儿童免收保育费和伙食费,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残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免学杂费、课本作业费、住宿费)。同时在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中给予残疾学生每生每年不少于2000元的学习生活等补助。
二是保障经费投入。市财政继续每年安排600万元特殊教育专项经费以引导完成第二轮计划。完善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制度,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5倍以上拨付,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按不低于6000元/生/年的标准拨付,随班就读、卫星班和送教上门的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按照特殊教育学校标准执行。
三是加强经费督查。要将特殊教育列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各地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指标。教育督导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与筹措、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教师待遇等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为推进第二轮计划的落实,加快区域特殊教育的发展,宁波市将组织专家和专业团队积极研究特殊教育政策,出台一系列和第二轮计划相配套的政策,并借助高校的师资和资源、科研成果支持,通过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特殊教育医教结合、融合教育建设、特殊教育送教上门示范点建设、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特殊教育数字资源库建设等六大重点项目,探索特殊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增效,整体推进宁波市特殊教育发展。
特殊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民教育的现代化。实施第二轮计划,是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区域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特殊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担负起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将特殊教育的发展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并作为教育领域重要民生问题积极加以推进。要明确职责,加强协调,创新举措,切实落实好特殊教育各项推进措施,让宁波市的特殊教育发展为名都名城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