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艺术架起心灵之桥
——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六十年发展历程

2018-02-24 00:02音乐系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音乐系木卡姆新疆

音乐系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序曲

1958年,迎着新中国发展、振兴的曙光,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在新疆广阔的天地间、在众人的关怀与期待中,破土而出。自此,这棵寄托着希望与关爱的幼苗,沐浴着党的阳光,在全国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中,一天天成长、一年年壮大……

60年来,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为新疆“歌舞之乡”的称号积淀着养分,提供了营养,培养出了一批批表演、音乐教育与研究方面的人才。他们为保护、传承新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尽心竭力。几十年中,这些人才如一粒粒种子,在全疆各地的每个角落生根,把音乐艺术的根脉伸向人心深处,用音乐艺术的雅致润泽心灵。

回望过去,邵光深、王燕樵、木沙江·肉孜、郭凌弼、潘恩泽、齐宏恩等音乐大师、音乐教育家都曾在这里任教,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赵塔里木、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肖学俊都曾在这里工作。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经过一代又一代音乐教育家的不断努力和全心付出,如今的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已硕果累累。

60年来,来自祖国各地的辛勤园丁和专家学者,辞别故乡,将一腔热血挥洒在新艺这片热土之上,用真诚和热情教授出一批批学生;把散落在新疆各地的民间音乐资源收集、汇总,归纳、研究,使之成为体系完整的音乐门类。

在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在一代代教职员工不懈地努力下,如今的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已经成为在自治区乃至全国都有着较大影响力的专业院系。

60年来,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用音乐艺术架起的心灵之桥,不仅促进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为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乐章:不能忘却的身影

翻开新疆艺术学院简史,我们可以看到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从孕育到诞生,从幼小到壮大的过程。那些为新疆音乐教育与研究付出努力的人,会永远被记住。

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很多艺术门类的教学与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有着“歌舞之乡”称号的新疆因为缺少相应的人才与教学,而无法将散落于民间的艺术瑰宝挖掘出来,使之呈现于大众面前,散发光彩。

在那个物质贫乏但精神饱满的年代,一批批音乐人才怀着理想和激情从家乡出发,投入支援边疆的工作中。他们离开生养自己的故乡,在新疆的大地上开始了无尽的探索与追求。

他们来了,带着音乐的梦想与创作,在新疆的广阔天地间开始了全新的人生历程。他们的教学,照亮了新疆各族学子的人生之路;他们创作的作品,丰富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他们的热情带动了新疆本土人才的发展。

邵光深:为抢救十二木卡姆做出重要贡献

邵光深,山东莱芜人。1955年,他怀着一腔热血来到新疆,先后在十二木卡姆工作组、新疆乐团筹备组、新疆话剧团、新疆歌舞团等单位工作。

新疆音乐的丰富多彩,打开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创作,让他从一个心怀梦想的青年成长为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

邵光深长期从事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研究及创作工作,曾任十二木卡姆整理小组成员,协助万桐书工作,为抢救十二木卡姆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他执教于新疆艺术学院,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为新疆的音乐发展培养出了一批批接班人。

同时,他自己也创作了一大批音乐作品:电影音乐《阿凡提》《不当演员的姑娘》;木卡姆大型歌曲《天山欢歌》《万紫千红映天山》;歌曲《两代人》《一代新人》;音乐作品《天山的崛起》《刀郎人的舞会》等。

在新疆工作、生活的几十年中,他先后发表过《旋法—关于汉族与维吾尔族民族旋律中的音乐组合和结构》《论组合结构的分析方法》《十二木卡姆的板式及板式序列的结构》《略谈中原与西域音乐文化的相通性》《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漫谈》等多篇论文,为新疆的音乐发展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郭凌弼:为新疆音乐人才培养倾注大量心血

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的郭凌弼,是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1959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工作,先后在新疆歌舞话剧院和新疆艺术学院任教。1985年任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主任。

在声乐教学方面,郭凌弼高度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他因材施教,为培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歌唱家付出了大量心血。世界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迪里拜尔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在理论研究方面,郭凌弼也颇有建树,他的论文《从美声唱法谈我国声乐学派建立的基础问题》可谓对中国声乐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启蒙之作。他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论文《我们的尝试》,就是对迪里拜尔教学的科学总结。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认为该文“从最初的教学设想到具体教学过程以及对迪里拜尔未来的展望,都做了系统的有创见的阐述。”

潘恩泽:收集、整理了一千多首民族歌曲

潘恩泽是地道的重庆人,也是新疆声乐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老专家。她在新疆工作了56年,研究、记录、整理了大量的新疆少数民族乐谱,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和文艺工作者。

潘恩泽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新疆的音乐教育中。她参与了从1958年到1984年新疆音乐教材的所有编写工作。她收集、整理了一千多首民族歌曲。1964年《维吾尔创作歌曲》问世,1984年6月《新疆哈萨克族民歌、创作歌曲集》出版。每一部歌曲集的诞生,每段歌词、每段乐谱都饱含了她辛勤的劳动。《新疆哈萨克族民歌、创作歌曲集》的出版,填补了当时哈萨克声乐教材和演唱示范歌曲集的空白。

齐宏恩:用爱心浇灌歌唱艺术百花园

1960年,齐宏恩怀着支援边疆建设、开拓新疆声乐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在新疆艺术学院开始了她的声乐教学工作。几十年来,齐宏恩为我国声乐界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几十年来,齐宏恩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她的很多学生在全国乃至在国际歌唱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如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花腔女中音歌唱家努尔古丽,女高音歌唱家关庆珍等等。

2002年开始,齐宏恩去中央民族大学任教,她培养的少数民族青年歌手更是不胜枚举,她教的班级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她针对不同民族语言、歌唱风格、地区特点,研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歌唱特色,坚持有针对性的教学。20世纪80年代她发表的论文《维吾尔歌唱训练中的语言问题》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领域颇具影响,有关专家对她在语言与发声训练互动方面的独到见解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苏来曼·伊明:用毕生精力谱写民族音乐新篇章

苏来曼·伊明1944年出生在疏附县乌帕尔乡一个维吾尔族农民家庭。父亲能歌善舞,他自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对民族音乐着了迷。1961年,他怀着当一名音乐家的憧憬考入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196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在工作中,他潜心研究、笔耕不辍,创作了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他在中央电视台、新疆电视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播出、介绍、出版的一些作品,填补了一些研究领域的空白,很多乐曲被广泛流传和演奏。

几十年中,苏来曼·伊明曾先后荣获多种奖项和荣誉称号:“中国跨世纪优秀人才奖”“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等。他曾感慨地说:“是党和人民的培养,让我从南疆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

苏来曼·伊明从事音乐艺术教育几十年来,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在专业技术上,他手把手地教学生,严格认真;在生活中,他对待学生,关怀备至。近40年来,他培养了近数百名学生,目前在新疆艺术学院工作、有讲师以上职称的就有几十名。

现在,苏来曼·伊明已年过花甲,但他依然精神饱满,他说自己要用毕生的精力来谱写民族音乐的新篇章。

米吉提·尤努斯:填补了自治区民族器乐教材空白

米吉提·尤努斯,阿克苏地区柯坪县人,1974年考入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弹拨尔演奏,19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现在是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民乐·木卡姆教研室主任、弹拨尔教授。2002年12月,在中国十二木卡姆CD、VCD、DVD光盘录制出版工作中获文化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9月,获自治“三育人”先进个人;2006年11月,获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2008年12月,获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2013年9月,获自治区第八届教学名师称号。

米吉提·尤努斯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对新疆传统音乐、民族乐器的深厚感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弹拨尔演奏和《十二木卡姆》研究人才。

米吉提·尤努斯一边培养学生,一边继续学习,不断提高着自身的音乐素养。他本人曾先后在“全国第二届民族乐器演奏比赛”中,荣获“文华艺术院校奖”中的“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金奖。

米吉提·尤努斯在教学方面,也是桃李满天下。从1990年起,他的学生就先后在“全国青少年少数民族器乐演奏比赛”“自治区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比赛活动中荣获独奏一等奖,他个人也多次荣获辅导奖。

2009年7月,他独立编写的教材《弹拨尔教程》(上、下册),填补了自治区民族器乐教材建设方面的一项空白。

几十年岁月流转,这些学者所显示出的风范,让人难以忘怀。他们为新疆民族音乐的发展和研究,贡献了青春和热血,他们中的很多人,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身影,会永远定格在一代代学子及新疆音乐艺术教育与研究的历史档案中。

还有一些身影也是需要铭记的,他们都是音乐系海外学成归来的学子。他们的回归,犹如一股清泉,为音乐系的发展与世界的接轨汇聚着能量;他们的回归,体现着一个中国人质朴的爱国情怀——外面的世界再精彩,我们都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回到培养我的母校——新疆艺术学院,在音乐系的三尺讲台上,回报祖国的养育之情,报答母校的培养之恩。

音乐系的发展就是一代接着一代,从无私支援新疆发展的莘莘学子,到刚刚踏上岗位的年轻教师……60年中,音乐系的果园就这样在人才的代代相传中,日益枝繁叶茂。

第二乐章:多元荟萃的音乐研究

新疆的大美,不仅在于地域上的丰厚与广阔,还在于其艺术资源的丰富与多彩。在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的音乐艺术,如散落在民间的金沙粒,在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在民间艺人的口口相传中,独自散发着微弱的光。新中国的曙光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全新改变,也给新疆人民的精神生活带来的质的飞跃,新疆的音乐艺术在全新的时代迎来了全新的发展。

60年来,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以先锋的开拓与进取精神,以园丁的发现和培育精神,以灵魂工程师的执着与坚守,将足迹踏遍全疆各地的每一个角落,将各处音乐艺术的金沙一粒粒收集起来,再加以整理、研究,最终以代代传承的方式,让新疆的音乐艺术发出独属于自己的亮光。

音乐系现有音乐学(含音乐教育、音乐史论、木卡姆与麦西莱甫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含声乐、管弦、民乐、键盘乐、打击乐、木卡姆演唱演奏等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录音艺术、艺术与科技5大专业、12个方向,设有民族器乐与木卡姆教研室、理论教研室、声歌教研室、管弦教研室、音乐教育教研室、键盘教研室、艺术与科技教研室,还拥有新疆艺术学院青年民族乐团、青年交响乐团和合唱团和现代流行乐团。

从最初的设备简陋、师资缺乏、科目单一,到现在的“已逐步形成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外木卡姆比较研究、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3个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并形成了民族音乐研究、非物质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音乐创作研究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从原来的单一专业发展到如今的5大专业12个方向,可以想象,这其中包含了多少代人的付出和努力。

60年里,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发展像一场代代相传的长跑接力赛,一代人在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都在全力培养着新生代。当老一代将接力棒交到新一代手中时,他们并不会急着退场,而是会在一旁为新生代加油鼓劲,直到新生代可以策马扬鞭、尽情驰骋时,他们才会安心地放手。

60年中,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就是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传帮带”中,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简陋走向丰富,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4年,“木卡姆教学、科研、实践新体系的构建”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音乐系音乐表演专业“民族器乐演奏”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声乐课程”“ 管弦乐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音乐表演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继1996年开办木卡姆演唱专业13年之后,于2008年音乐系又增设了木卡姆与麦西莱甫研究专业方向,成为自治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重要基地。2011年,成功申报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科基地“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研究”中心,为这一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高层次研究平台,充分说明音乐系教学科研团队的研究实力和发展前景。

2013年7月,新疆艺术学院成功申报为硕士授权单位,2014年9月招收了首届“音乐与舞蹈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4年“音乐与舞蹈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获批,2015年开始招生。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在传达着一个振奋人心的信息:音乐系的教学已经在向更高的层次上发展,目前,已搭建起高层次音乐专门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为培养高级艺术专门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今,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取得了一些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承担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利用中央亚细亚探险队考古资料来充实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50年代维吾尔木卡姆钢丝录音带的复原研究》、国际合作项目《新疆地区当代交响音乐创作研究》、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维吾尔弦乐器共鸣弦声学特性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新疆柯尔克孜族库姆孜乐器文化研究》以及《新疆地区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等等。

几十年的发展中,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音乐表演和理论研究人才,他们在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为新疆的音乐研究与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多年来,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一直站在世界的高度,以全新的眼光,将木卡姆与麦西莱甫中的音乐文化现象置于历史文化背景中,揭示木卡姆与麦西莱甫中音乐的存在样式与人文背景的共生关系。同时,通过资源转化,将原生态维吾尔木卡姆与麦西莱甫艺术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与教学紧密结合,使民间艺术走进高校课堂,并通过教育传承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将木卡姆的保护、传承与研究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

新疆艺术学院是新疆最早开办学校音乐教育的院校,是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之一。几十年来,他们为新疆培养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师遍布天山南北,现在已成为全疆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了解,该院约有80%的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全疆各大中专艺术院校、中小学和群文机构。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专业骨干和新生力量,为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疆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蜚声中外,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丰富和独特性,包含和融汇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特质,在国内独树一帜、无可比拟。而“新疆当代音乐创作研究”拓宽了“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的学术视野,新疆丰富的音乐资源激发了大批国内外优秀作曲家的创作欲望,他们采用新疆音乐元素创作出的新作品也源源不绝。

第三乐章:硕果累累的枝头

从新疆艺术学院成立之初,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支援,到中央音乐学院始于2003年、坚持了15年的对口支援,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发展中汇聚着各方之力。几十年的发展之路上,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决策层深深明白,外力的支持固然重要,自身的努力也必不可少,于是,他们采取各项措施,打开共享社会资源的宝库,那一次次的学术交流与实践活动,在扩展教职员工及学子们视野的同时,也把先进的理念融入他们的思想中。应该说,正是他们把音乐系的发展插在了永不枯竭的智慧之源上,才使得这片果园里处处可见硕果累累的枝头。

对口支援和学术交流,田野调查和实践活动,为音乐系学生有效搭建起了学术训练的平台,让他们从田间地头收集而来的音乐样式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元素,聚集更多发展的力量。

近年来,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展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引智方式,通过“天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特聘计划邀请了14名国内外知名专家长期任教。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稳步推进,他们又加强了同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联系,先后聘请了9名乌兹别克斯坦高水平专家长期任教,指导和帮助学科点的建设,提高了音乐系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科教文化中心为契机,建设了校级“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并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在新疆民族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联合开展研究、保护、传承,弘扬新疆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实现双赢互利。

2011年,新疆艺术学院同中央音乐学院签订了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2012年至2016年),2016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和新疆艺术学院又签订了新一轮对口支援协议。两校之间紧密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科教中心建设,以协同创新、互惠共赢的交流合作模式,在新疆民族传统音乐等方面联合开展研究、保护、传承,积极建设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实习实践基地。

据了解,自合作以来,中央音乐学院已接受新疆艺术学院30余名青年教师进修,并派出多名处级干部和专业教师来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挂职和支教。通过援疆计划,音乐系8名教师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4名教师考取中央音乐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为音乐系的师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音乐表演”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建设一流专业、打造一流团队”的总体目标,通过政策支持、经费倾斜、大力整合物资与人员优势等多项举措,以提升师资水平能力为保障,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为动力,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深化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音乐表演专业教师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实践奖项121项,其中不乏全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艺术院校奖”“全国原生态民歌大赛”金奖;第四十一届意大利贝里尼国际声乐比赛中国预选赛二等奖;第四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比赛美声、民族组二等奖;“第二届民族乐器演奏比赛”金奖等一些在全国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奖项。

音乐系教师还充分挖掘民族音乐艺术资源,将原生态音乐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编写出版了11部特色专业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版和实施,填补了自治区高等音乐教育的空白。

音乐系还与自治区教育厅合作承办了“2012年新年交响音乐会”、与自治区教育厅、新疆电视台承办了“2013年新年交响与芭蕾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众多艺术实践展演活动。

为了让新疆的音乐教育与研究具有国际视野,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还积极开展各类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先后与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大学建立良好的校际关系,开展交流与合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走出去参加国外音乐节和大师班活动,包括意大利声乐大师班和捷克布拉格室内乐音乐节等。

2016年,音乐系与美国七所音乐学院大学生、研究生进行为期七天的艺术交流,期间开展大师课五次,交流音乐会七场。2017年开办与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博士生的学术论坛,受到了学院及社会的好评。

为了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音乐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同新疆歌舞团、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新疆爱乐乐团、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麦盖提县文体局、阜康文体局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此外,音乐系还积极引入项目合作,通过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同上海交响乐团的AEP合作计划、美国青年全球计划等长期合作项目,使老师和学生加强了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了舞台实践能力,也为促进日后学院职业乐团和音乐会等社会实践教学的对接和管理经验打下基础。

2015年,由德国大众支持的音乐系教师组成的木卡姆代表团在德国巴伐利亚艺术节上进行演出,演出得到德国观众的认可和赞誉,极大开阔了学校青年演奏家和教师的眼界。

2016年,音乐系的现代流行乐团,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演出代表,参加了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国际爵士音乐节及教学研讨会,引起了全国同行的热切关注。

尾声

音乐艺术没有国界,不分民族,只有心灵的相遇,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升华,激情的燃烧……

60年的发展,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用音乐艺术搭起的心灵之桥,架起了新疆与内地音乐学院的学术交流,打通了新疆与国外音乐交流的通道,为新疆的音乐艺术和音乐人才走向世界舞台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这座由音乐艺术搭起的心灵之桥,让新疆各族人民的心与心靠得更近了,情与情连得更紧了。

60年,只是永恒时间里的一个微小瞬间,但对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发展来说,这60年中却有着无数要书写、要回顾的点点滴滴,因为篇幅有限,我们只能用文字还原其中的一小部分。

“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是新疆艺术学院的办学目标,音乐系愿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此付出全部的努力。

60年弹指一挥间,60年里,音乐系在新疆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教育与音乐研究人才的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中凝聚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疆音乐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心血……

站在60年这个重要的节点上,我们回望过去,充满了感恩与自豪,我们进步中的每一步都是大家彼此帮扶,互相鼓励走过来的;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这全新的时代赋予我们全新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继续在音乐艺术搭起的心灵之桥上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音乐系木卡姆新疆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浅谈木卡姆艺术与民间艺人
——以新疆莎车县为例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刀郎木卡姆乐器伴奏模式及其生成过程
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音乐系教授怀特纳博士访谈录(下)
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音乐系教授怀特纳博士访谈录(上)
吾铁库尔先生和维吾尔木卡姆研究
像当初一样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