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离不开品味鉴赏语言,离开了语言赏析,教学便成了纸上谈兵。文学是运用语言的一门艺术,语言运用恰到好处,人物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鲁迅先生称赞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表明《史记》在传记类史书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表明司马迁用了文学的笔法来叙述历史。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字字传神,句句精彩。司马迁不愧为文学巨匠,语言运用大师。文中刘邦的奸诈狡猾、能屈能伸,项羽的恃勇骄横、坦诚直率,范增的深谋远虑、急躁易怒等性格无不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得到彰显。《鸿门宴》一文人物语言的描写功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鸿门宴》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人物对话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以刘邦为例,通过语言描写,作者将其机变、奸诈、圆滑等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
“为之奈何”是刘邦的口头禅,当张良将项羽要攻打的消息透露给刘邦时,刘邦说“为之奈何”。此时的刘邦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急于找到救命稻草,此句表现他急躁、无奈、恐惧不安的心态。当张良问刘邦的士兵能否比得上项羽士兵实力时,刘邦又说“且为之奈何”,此句用“且”加强语气,表明刘邦窘迫到极点,既表现他惶恐无奈心理,也表现他虚心求教的性格。当张良沉着冷静出计策后,刘邦问“君安与项伯有故”,不仅表现出他对张良的怀疑,他性格的奸诈,而且也反映出他的深谋远虑,想借此问话探知张良与项伯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利于自己脱离险境。当得知两人关系非同一般时,刘邦马上心领神会,让张良“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并立刻拉关系,“约为婚姻”,口若悬河表白“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此话把刘邦老谋深算,狡诈圆滑,睿智机巧等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精彩的是刘邦临出逃时对下属说的一句话“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此话精妙之至,有一石三鸟之功效:其一,作为军队首领,出逃毕竟不光彩,按礼节应向项羽告辞,此话在下属面前保全了自己的面子;其二,表面上是虚心请教,其实是把最棘手的难题抛给了下属臣子处理,同意出逃正合我意,不同意就留下辞谢;如果项羽怪罪,责任由同意出逃的樊哙承担,为自己的过错找好了替罪羊;其三,刘邦此话可以考验下属对自己的忠诚,同意者可为自己逃亡保驾,不同意者再入虎穴为自己谢罪,臣子不过是为自己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刘邦的自私奸诈,善于权谋可见一斑。
《鸿门宴》情节发展波澜横生,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得益于作者细致入微的语言描写。精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传记开头曹无伤告密,导致项羽勃然大怒,一句“为击破沛公军”,项羽自矜功伐,骄横自大性格活灵活现。加上范增劝说,火上浇油,刘项两军大战一触即发,让人想到“黑云压城欲摧”紧张氛围。然而,由于项伯告密,与刘邦“约为婚姻”,回营后劝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使项羽怒气渐消,答应了项伯请求。项伯的话既使情节发展渐趋平缓,又为下文范增示意杀刘邦而项羽不应埋下伏笔。特别是刘邦道歉时的一段虚假告白将两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转移至小人身上,不仅迎合了项羽高傲自大心理,更使项羽怒气全消,故事情节趋于风平浪静。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有深谋远虑的范增知道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只能放虎归山,于是劝项庄“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危机陡起,情节紧张之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邦的“人情学”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项伯挺身而出,“以身翼蔽沛公”,结果“庄不得击”,情节又趋平缓。樊哙闯帐,宴会气氛剑拔弩张,故事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极致,伴随刀光剑影而发生的血肉横飞事件似乎不可避免,然而项羽非但不怒,反而赞赏樊哙为“壮士”,又“赐之彘肩”,读者心弦渐趋松弛。特别是樊哙怒斥项羽的话显示出高妙的语言艺术。先言秦王残暴必失人心,暗示项羽勿蹈秦王覆辙,对项羽无异于当头棒喝;再举楚怀王与诸将定约时的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弦外之音是沛公称王名正言顺;最后赞扬刘邦的高风亮节——“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既赞扬了刘邦,又尊崇了项羽,迎合项羽高傲自大心理。樊哙的话与刘邦的话如出一辙,三人成虎,“假作真时真亦假”,项羽只能在两难选择之中犹豫,只能 “未有以应”。樊哙的话理直气壮,有理有节,一语扭乾坤,缓和了席间紧张气氛,情节发展趋于尾声。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鸿门宴》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个性鲜明,离不开作者匠心独运,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范增与项羽等形象的成功塑造,无不通过语言对比彰显其独特的个性特点。
刘邦与项羽的性格刻画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对比完成。项羽听了曹无伤告密后大怒说 “为击破沛公军”,刘邦去项营道谦时说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项羽狂妄自大,恃功骄横;而刘邦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刘邦谢罪时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羽听了此话后立刻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刘邦奸诈圆滑,巧言善辩;项羽胸无城府,坦诚直率。刘邦听到张良“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的建议后,马上与项伯“约为婚姻”;而项羽对范增“急击勿失”的建议置若罔闻。刘邦随机应变,坚决果断,虚心纳谏;项羽一意孤行,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刘邦对张良、樊哙的建议言听计从,表明他任人唯贤;而项羽对项伯替刘邦说情的话非但没有怀疑,甚至许诺善待刘邦,说明他任人唯亲。从以上几组性格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已成定局。
除了双方主帅性格对比外,传记中也对双方谋臣的性格进行对比,展现个性差异。当刘邦惊恐不安不停说“为之奈何”时,张良却说“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表现其胸有成竹,沉着冷静;范增劝项羽对刘邦“急击勿失”,表现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但受玉斗后却“拔剑撞而破之”,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性格急躁易怒。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勇挑重担;范增与项羽貌合神离,走向分裂。通过谋臣对比,表明刘邦集团内部同心同德,而项羽集团内部开始分崩离析。
《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作者善于捕捉人物人性化语言,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描摹人物心理及性格特点。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咀嚼作品语言,深入挖掘其内涵,学生才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获得美的艺术享受,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反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