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流行语的类型及其特点

2018-02-23 23:46
学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方言词模因谐音

方言流行语是来源于地域方言或者受地域方言语音、词汇影响而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语汇。本文拟对方言流行语的类型、特点及产生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一、方言流行语的类型

根据方言流行语产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

(一)方言语汇、句子的直接借用

一些方言词未经改造直接流行开来,成为了流行语的成员。如2008年流行语“山寨”,广东话,最早出现的是“山寨手机”,是一些用低廉成本制成的仿冒名牌产品的手机,其实也就是“冒牌手机”。现在“山寨”的使用要比“冒牌”频繁得多,内涵也要比“冒牌”更加分丰富,人们更愿意选择用 “山寨”。2008年流行语“雷人”,江浙地区的方言词,指出人意料且令人很无语。一则新闻 《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让“雷人”意外走红。现在,“雷”这个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别的语素或词组合成新的词语、短语,如“好雷”,“雷死了”等。“辣眼睛”(2016)来自武汉话,多形容看到不该看,不好的东西。“撩妹”(2016)来自江西抚州话,指讨好女孩子、挑逗女孩子或泡妞。“我也是醉了”(2014)来自江苏连云港和武汉话,表达无奈、无语的感情。

从方言词中直接借用的流行语还有许多,这类方言流行语的词义逐步稳固下来,而且能够表达出特定的感情,被人们广泛的使用。有一部分已经被汉语词典收入,比如2010年方言流行语“给力”。

(二)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词语相结合

有些流行语借自方言的语音,为了更好的表现出方言的语音特点,用普通话中与之读音相近的词语来表示。又可以分成以下两个小类:

1.谐音产生的方言流行语。“蓝瘦香菇”(2016),其实是“难受,想哭”的谐音,源自广西话。为了体现出广西话语音发音的特点,所以要在汉语词汇中选取与之读音相近的词语,“蓝瘦香菇”中的“蓝”“瘦”“香菇”这几个词语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更容易让人接受。中国方言种类众多,各个地域的方言发音又极具特点,所以通过谐音产生的流行语非常多。如“筒子们”(2006),“同志们”的谐音,来自湖南话。 “素”(2006),“是”的谐音,来自台湾话。“捉急”(2010),“着急”的谐音,来自安徽话和山东话。谐音类的方言流行语要求选用的普通话词汇在语音上与方言语音相似甚至相同,同时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接受和使用,还会选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基本词汇,具有一定的理据性。最终什么样的词语被确定下来,这又是任意的,任意性促成语言创新,变化的实现。

2.方言区的人们发音时语音连读产生的流行语。近几年来,台湾与大陆交流日益频繁以及台湾电视剧在大陆的热映,这一小类流行语受台湾话影响尤为突出。如“宣你”(2013),本来是“喜欢你”,台湾话发音时由于连读导致脱落从而产生了音变。“宣你”因《爱情公寓》中唐悠悠对台词“欧皓辰!你造吗,我一直都,宣你!”的搞笑演绎而迅速爆红网络。我认为在选用“宣”这个字的时候也是有一定理据性,“我爱你”是进行表白,这个“宣”含有“宣告、宣布”的意思,在意义上有一定联系,人们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类似的,还有“酱紫”,由“这样子”音变产生。“造吗”,由“知道吗”音变产生。

3.语音模因类。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以达尔文进化论为理论根基。在Richard Dawkins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中,模因这个术语首次出现。他提出模因的三个特征: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模因论现在渗透到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联系语言而言,可以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模因在方言流行语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方言流行语的复制对丰富流行语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语音模因在方言流行语中尤为突出。如台湾话把“是”读作“素”,通过复制把“不是”读作“8 素”,“是不是”读作“素不素”。 人们有意或者无意受到影响,在生活和网络中使用,进而流行。同样,由于一些地方的方言平翘舌不分,人们听到后觉得新颖、有趣,故意颠倒,将“长知识”说成“涨姿势”,“怎么了”说成“肿么了”。通过这种语音发音上的模仿、复制,产生了一系列的方言流行语,但流行程度和使用频率不尽相同。

二、方言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成因

(一)语言特点

1.方言流行语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语音上。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方言与普通话最大的不同体现在语音上,同一个词的书写形式和意思完全相同,但在发音上有时会有很大的区别。有些方言词不加改造直接成为流行语,这些词语本身就保留了方言词的语音特点。其次,方言流行语的主要语音特点是谐音,也就是为了突出方言的发音特点,而用普通话中与其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词来表示,造出新词语。比如把“难受想哭”写成“蓝瘦香菇”,方言区的人们的发音是“蓝瘦香菇”,借用普通话中的这几个字来表示。它利用了音义结合关系进行同音汉字替代产生了谐音变异。还有一部分方言流行语在语音上具有语流音变的特点,存在同化和脱落现象,如把“不要”说成“表”等。

2.被借用的普通话中的语汇、句子在特殊于语境中增加了新义。为了显示出地域方言的语音特点,就会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进行表示。那么这些被借用来的词语在流行语的使用语境中增加了新的词义。“额”在“额滴神啊”中增加了“我”的意义。“赶脚”原义是赶着驴或骡子供人使用,来自江苏溧阳话,在贴吧中增加了“感觉”的意义。

3.方言流行语是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时间内流行,并不具备普遍性、全民性的特点。方言流行语的发展趋势也不同,一些方言流行语因其简单易用,富有表现力进入到普通话词汇中,有的甚至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入,如粤方言“靓”(漂亮),北京方言“大款”(表示暴富的人),港台方言词“促销”等许多方言流行语都已经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也有一些方言流行语的流行范围较狭窄,只在网络等一些平台或者青少年的口中流行,比如福建方言 “酱紫”(这样子),“菇凉”(姑娘)等。

(二)成因

1.交通便利,人口流动较大,往来交流比较频繁。各地区人们频繁流动、交往也造成了方言的流动以及相互交流。比如东北方言地区的人们外出到别的地方,就会把自己的方言带到别的地方,在与当地居民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具有特点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方言表达就会被人们使用,最后流行开来。

2.传播媒介是方言流行语产生的重要推动力。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共同推动信息的传播与扩散。春晚小品《不差钱》让东北方言“不差钱”迅速走红流行开来;台湾偶像剧在大陆的热映让广大青少年争相模仿句中的方言表达;网络贴吧、直播平台更是让一些方言表达迅速走红,不仅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称说,更是延伸到人们日常生活表达。

3.求新求异的心里诉求是产生的主观动因。任何一种文化的出现都有特定的社会心理。当前年轻人讲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流行语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大多是年轻人,出于求新求异的需求,使之能够在群体中突显并且获得认同。年轻人易于接受接受新鲜事物,对新生事物反应敏感,同时追求创新创意。这也表现在方言流行语的产生上,如把“难受想哭”写作“蓝瘦香菇”,并配以蓝颜色香菇形状的图片,满足其求新求异的欲望。

[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第3版),商务印书馆2014年。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徐朝晖:《当代流行语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4]杨建国:《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及科学认定》,《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

[5]原新梅,汤鹤:《最“猴赛雷”的新词—猴赛雷》,《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6年第8期。

[6]彭金祥:《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语文建设》2012第9期。

猜你喜欢
方言词模因谐音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谐音词的规则
古语词“蹴踏”与方言词“出达”chū?da
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的方言词语英译评析
简论《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里的方言词汇
绝妙的数字灯谜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