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浅析】
试题材料中的6个名句均系“国产”,都体现着正能量,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意义。
6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明了,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来写,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写作指出了明确指向。将6个名句并列齐观,从上古的《周易》到当代的毛泽东,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的特点,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 “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亦可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还可以结合名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三者间的关系等等。考生也可以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由此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阐发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考场原作】
扫除腻粉呈风骨
(标题不错。引用鲁迅先生的诗句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立意鲜明,形象传神。)
辽宁一考生
时下,人们多喜欢美容,买各种贵重的化妆品。英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会化妆的女性平均收入往往高于不化妆的女性,而且显得更聪明。所以,化妆的女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女人一定会化妆,一定会更注重仪容仪表。(这句议论略显武断,须作修改。)爱化妆是爱美之心的表现,这种心理人皆有之,但只注重这种外在的“浅碧深红”,而忽略了内在的“芳香馥郁”,岂不有徒有其表之嫌?(转得过快,仍显主观、绝对。谁说注重外在美的人就一定会忽略内在美的修炼?)
李清照有一首描写桂花的词云:“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想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年代确实离我们远了一些,不施粉黛清新脱俗的女子也已经不多见了。(这里的议论也不够妥帖,须改为更客观、更委婉的说法。)我总认为,每天化一点淡妆不仅会让自己的心情好,也美化了风景,何乐而不为呢?但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施粉浓眉,搔首弄姿,妖冶惑众,而内里却“空空如也”,岂不是俗不可耐?因此,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才能芳香馥郁,这应是我们追求的“极品”。
艰苦朴素是一种美,但绝不是不修边幅;适当的修饰但不能妖艳,这样可以被世人接受。一个人无论在家,还是立足社会,都应有责任和担当精神,才能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活出真我,而不是为别人活着。(接触到了问题的本质,且话题转向另一句名言,很好。但是话题转换比较生硬,衔接很不自然,读来给人生涩之感。)巴金说过:“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我们除了吃穿住以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恰如恩格斯所言:“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不凡气质,舍弃行尸走肉的 “空皮囊”,就“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人有了精神气,往往就敢于担当。(主旨升华,缺点还是语言生硬,论述粗糙,有强拼硬凑的痕迹。)
外在之美不可少。试想,如果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在笔试成绩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面试选择的是素面朝天、穿着打扮邋遢的颓废者,还是愿意选择精心修饰的朝气者,答案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美容打扮一番无可厚非。(铺垫过多。这种“辩证”式的议论只会使稀释文章主旨,可以一语带过,甚至完全删除。)而金玉其外,虚有表面,缺少涵养、文化和能力,就是缺少内在之美的底蕴,这样的美能存在多久,令人怀疑。因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再,能留得住的只是“芳香馥郁”的人格魅力。
内在修为是必须的。鲁迅说得好:“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先贤圣哲倡导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另一种美。关键是美的适度。(这句议论与上文衔接不上,又犯了过渡生涩的毛病。)如宋玉所说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才是恰到好处。残花香尤存,蜂蝶恋旧枝。德行、品格与学识能力等综合起来,方能彰显高贵气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就得跟上时代步伐。人前举止谈吐得体,人后增强内蕴,今朝我少年必在自强不息中收获精彩人生。(文末的议论还应往开头的“化妆”方面带一带,一是为了首尾呼应,二是为了点题,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总体印象】这篇考场作文立意鲜明,几则名句有机关联,文意贯通。但文章的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一是议论语言不够精当,一些观点比较主观,难以让人接受;二是文意转换之处缺少有粘性的过渡语,常常是“硬转”,使文气不够通畅,拼接的痕迹太过明显。这些问题既是表达方面的问题,也是思维方面的问题,每个考生都应当重视这类问题。
【修改意见】针对文章存在问题,文章需作如下调整:一是修改主观片面的议论,表达力求客观、委婉,让人易于接受;二是注意段落层次之间和文意转换之处的过渡,要有承上启下的语句,切忌思维跳跃、前言不搭后语;三是删除可有可无的“辩证性”议论。
【升格之作】
扫除腻粉呈风骨
辽宁一考生
时下,不少人喜欢美容,买各种贵重的化妆品。英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会化妆的女性平均收入往往高于不化妆的女性,而且显得更聪明。所以,偏爱化妆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的一种必然需求。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一定会更注重仪容仪表。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外表的靓丽实乃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一个人或一个社会中的所有女性都只将注意力放在外表的修饰上而忽视内在品质的提升,只是注重外在的 “浅碧深红”,而忽略了内在的“芳香馥郁”,恐怕就难免“徒有其表”之嫌了。(改过之后,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语气委婉,引入论题比较自然,让读者易于接受。)
李清照有一首描写桂花的词云:“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白也夸赞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式的清新朴素的美。清新朴素,是一种本真的美,是美的真谛。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今天每个人都素面朝天,不化妆,不修饰。每天薄施淡妆,不仅让自己心情愉悦,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又美化了环境,这又何乐而不为?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浓施粉黛,乃至搔首弄姿,妖冶惑众,内里却“空空如也”,给人的感觉就是俗不可耐了。因此,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才能芳香馥郁,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美的“极品”。(修改之后语气上委婉了许多,语言表达也更为精当。)
化妆也许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但对这一生活小事采取何种态度,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为他人而容”折射出的是一味取悦别人、失去自我的卑微心态。人,应当堂堂正正活出自我,而不是整日为别人而活。一个人无论在家中,还是立足社会,都不应该失去自我,应有一份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样的人才能立身于天地之间。巴金说过:“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我们除了吃穿住化妆修饰以外,还应当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恰如恩格斯所言:“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用实力和品质彰显自己的不凡气质,舍弃行尸走肉一般的“空皮囊”,就“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而“正视”的第一步,首先就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粉妆玉琢的外表下的内心世界,不被外表的浓妆艳抹所麻醉甚至陶醉。(改过之后,文意上的转换与衔接显得更有机、自然,文气也更为通畅。)
追求外在之美自然无可厚非,但重外而轻内,甚至为取悦他人而涂脂抹粉就多少有些跑偏了。因为金玉其外,徒有其表,缺乏一定的文化、涵养、能力和自信,就是缺少内在之美的底蕴,这样的美最终能保存多久,实在令人怀疑。因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再,能留得住的只是“芳香馥郁”的内在美和人格魅力。(修改之后,言简意赅,中心突出,主旨鲜明。)
一个人要想得到一种恒久的美,必须首先注重自己的内在修为。鲁迅说得好:“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先贤圣哲倡导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亦道出了美的本质不在于浮夸与矫饰,而在于内在的纯净与本真。即便修饰外表,亦须如宋玉所言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残花香尤存,蜂蝶恋旧枝。人的外表只有与德行、品格、学识、能力相配合,方能彰显出高雅气质。(改过之后,文气通畅,名句之间衔接自然,主旨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就得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这绝不仅仅指一个人的外表。人前举止谈吐高雅得体,人后丰富内蕴自我修炼,今朝我少年必在自强不息中收获精彩人生。(修改之后,既照应标题,又与开头呼应,更突显主旨,从而使整篇文章收放自如,浑然一体,主旨突出,说服力强。)
【改后评析】这篇考场作文修改之后,具有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通过议论,使所选名句之间形成有机关联,文意转换自然顺畅;“自选名句”丰富,且能与试题所供名句能形成有效的互补。二是议论客观准确,批判性语言语气委婉而有分寸,让人更易于接受。三是全文文气贯通,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层次之间过渡自然;语言干净凝练,富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