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在许多人的眼中是严谨的、程序化的,具有介绍作者背景、讲解字词等固定流程。再精美的画卷,在千篇一律的讲解之下也容易失色,听众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再严谨有序的课堂,几百上千节课下来,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根本,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框架,以传统的语文课堂为基础,构建开放、多元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积极投入,以拥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达到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堂可以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教材往往以一定的体例,将不同的文章组合成一个单元。在教师精讲与学生精读之余,难免有不足之感。这时可以在规定的课程之外,围绕相关的主题或问题构建一两节课,语文课程也会因此充满了活力。在讲解人教版必修3《马嵬》《咏怀古迹》课程之后,就两首诗中的人物故事,我构建了一个系列的语文课堂,名为《四大美女告诉我们》。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有很多的美女,为什么只选出四大美女?”先花三天时间让同学搜集准备四大美女的故事资料,再搜集后人对四人的评价文章。最后确定三节课:一节课讲述四人的故事资料。一节课将四人的经历与中国历史上其他美女故事进行对比,得出相应的结论:四大美女之所以美,美在参与历史,美在时代需要,美在为国为民族奉献。一节课是主题发言:四大美女告诉我们……由于发言引发了争论,为什么杨玉环没有为国家做出多少贡献也可以列席?为什么武则天开创一个时代一个奇迹却并没有列入其中?这些问题我当场收集后,再让学生回家查找相关资料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讨论甚至争论。
最后,总共花了五节课才将这个系列课堂结束。也许学生的讨论结果并不能得到相关专家的认同,也许这些课堂并不是那么的严谨高效,但是只要能够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打开思路,主动学习探索,达到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那么作为语文课堂而言就是成功的。
课堂上的任何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只要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围绕课程标准达到学习的目的,课堂形式随意一点也无妨。常规的教学形式无外乎讲解、讨论、练习,其他的形式由于各种限制,往往不为教师所采纳。语文教学是语文素养的教学,只要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形式可以多元化。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说:“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运用祖国语言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与机会。”
2016年中秋节之前,我上过一堂形式特殊的两个小时的语文课。因为早有规划,我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首关于秋与月的诗、散文段落或者现代歌曲。整个课堂分为三个环节:对月怀古意,与秋诉衷情,十年之约。最特殊的是一开始就将学生带离了班级,围坐在学校小操场之上。路灯之下,虫鸣耳际,面对天际一轮明月,对月怀古,与秋同醉,畅想未来。月在天际,秋在心中,十年之约在当晚定下。如此独特的形式自然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同样解放了学生的心身,放飞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探索的兴趣。
每个地区的教育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校的学生素质也不尽相同。对于全省乃至全国统一的教材,我们当然也可以有所取舍,有所添加。相信这也是国家要鼓励学校自主研发校本教材的原因。
文言文一直都是学生学习中比较头疼的部分,甚至有很多学生因为文言文而对语文畏之如虎。如何让学生不畏惧文言文,除了老师的引导与鼓励之外,补充一些浅近的,学生感兴趣的文言文就很必要了。在学生学习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的同时,不妨让他们抽出时间,不带任何任务的,只是单纯的阅读欣赏一篇文言版 《聊斋志异》,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聊斋志异》是清朝的作品,并不是太难懂,篇幅大多不长,同时一个个神异的故事也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完全可以达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文言语感的目的。日积月累之后,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古文水平完全不在话下。当然,《杜甫诗三首》可以精讲两首略讲一首,《赤壁赋》可以配上《苏东坡传》一起看,《小狗包弟》上过之后自然就是观看电影《霸王别姬》,《宇宙的边疆》和《三体》同时出现在课堂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精读了教材,补充了内容,活跃了课堂,开拓了思路,对课堂内容“随意”一些,何乐而不为?
回想一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不是有太多的东西是固定的?字词讲解是固定的,人物形象是固定的,篇章结构是固定的,甚至上课的流程也是固定的。《教师教学用书》就是标准,当课堂上学生说出不同于《教师教学用书》的结论时,我们经常做的就是去纠正,让他回到“正确”的路子上来。
对于文本中的问题,有些是有固定答案的,有所偏差必须要纠正,要让他们回归。但有一些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当学生们发现了我们没有发现的领域,当我们在备课时突然发现新的理解,是不是同样可以给我们带来惊喜?所以只要是结论不违背情理,不背离社会主流文化,又可以自圆其说时,课堂上的结论真的可以多元一些,开放一些,“随意”一些。
关于《雷雨》中鲁侍萍的形象,经典答案是“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善良、正直,又备受欺辱和压迫。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但有同学说她同时也是“可怜与可恨”的。这个结论是不是可以“随意”一些?这位同学的解释是:她的遭遇确实让人觉得可怜,但她同样也是可恨的。她没有认清资本家的代表周朴园,也没有认清当时的社会,依然对这个伤害她的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说年轻时未嫁生子,希望能嫁给周朴园还是一个未经世事少女的幻想,那么当她与周朴园再次相逢时的种种暗示,就是她幼稚可恨的明证。她倒不是幻想周家可以再次接纳她,而是幻想周朴园心里依然爱着她,对她心存愧疚。只是没有想到,在现实利益面前,周朴园对她所谓的种种不相忘,眨眼之间荡然无存。在经历过大年三十拖着病弱的身体被赶出家门的经历,依然不能让她认清现实,这便是她内心深处的软弱与可恨之处。这位同学的解释也许还存在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但是作为学生而言,能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让文本中人物形象丰富起来,而不仅仅是一个标准化的符号,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讲解李商隐《锦瑟》一诗时,所有的资料都表明李商隐其人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对于本诗的主旨也是众说纷纭。那么,是不是可以再深入一步,与学生一起探讨一下:李商隐一生抑郁不得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了解当时的时代与作者经历的情况下,做到知人论世,根据他的诗歌内容与《李商隐传》(董乃斌著),李商隐一生抑郁不得志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性格软弱,不能在牛李党争之中坚定立场。正是他受恩于牛党,又倒向李党这个事实,才有他后来的种种遭遇。可以总结成一句:性格决定命运。也许限于见识与所掌握的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算严谨。但对于学生而言,不拘于前人之说,从资料出发,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形式多样的。以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以其中的任务目标为努力方向,语文课程的安排、语文课堂的形式、内容和结论都可以“随意”一些,以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语文学习多一些兴趣,从而更多地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随意”之中是课程标准的体现,是得神忘形的自如。能够如此,语文课堂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