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公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范围及要求第一时间与师生见面,《考纲》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维度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为2019届高三教师专题复习指明清晰的方向。文学类文本中的散文阅读究竟该复习什么、怎么复习,笔者认为应该从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角度来审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介绍学科核心素养时强调,审美鉴赏与创造需要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语文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并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素养、鉴赏素养、表达素养,教师在散文专题复习时应渗透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即行文取材自由活泼,如《故都的秋》描写北平秋天“秋晨”“落蕊”“秋蝉”“秋雨”“秋果”五幅画面,这些画面并未按照固定顺序来写,自由灵动,不受时空束缚。“神聚”指散文主旨必须明确集中。如《故都的秋》中充盈着郁达夫对北平秋天的怀念,秋景“清”“净”的特点蕴含在“悲凉”之情中,这就使全文看似散乱的景象指向共同的情感。散文把具体客观的人、事、景、物和抽象主观的情、理、意、蕴融汇成形散神聚的语言材料,若想在复习中更有抓手,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形象、语言、情感三个方面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
散文形象指向散文写了什么,复习时要抓住形象特征、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才能把握形象美背后的思想情感或主旨态度。因题材不同,“形象”表现形式也不同,具体如表:
题材 形象山水游记和写景状物散文 景物、风物托物言志散文 意象、意境写人叙事散文 人物、情趣哲理散文 事物、理趣
高考主要考查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这些形象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具体可感,即生动描绘人物或景物的特征;二是饱含情感,蕴含作者的爱憎褒贬;三是典型,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集中普遍。
首先通过对形象的描写来概括特点,关注文中对景物的形、声、色、味等外在特征描写,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提炼形象内在气质,即品格、气质、精神等。如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设题“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这是典型的概括形象特征题,要鉴赏根河之美,必须抓住第二段关键词句“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提炼组合关键词,就凝练概括出根河的特点是巨大的生命力、纯真清冽、一次次新生、滋养两岸生命。
其次抓住抒情议论语句概括特点,抒情议论语句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可以直接点明形象特征。如2017年天津卷《挺拔之姿》设题“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鉴赏竹的形象美需要分析竹的形象特征,通读全文不难发现,第二段“倔强的美感”,第三段“从容优雅”,第四段“风骨遒劲”“孤高兀傲”,第五段“清”和“简”,第六段“坚韧和忍耐”,第七段“争先向上”等,将这些评价性词语提炼出来,竹的精神气质便清晰呈现。
最后通过记叙的事件概括特点,分析作品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的刻画,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把握人物的优秀品质。如《纪念刘和珍君》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师复习时不妨唤醒学生的阅读记忆,回想这两个人物鲜明的形象特征与其言行举止都有密切联系。
通过作品把握形象特点,欣赏意象之美,了解它的社会价值及作者创造该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其表达的主旨意义。首先从内容主旨分析,形象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根河之恋》设题:“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特点前文已有详细分析,关于象征意义则需要考生建构“根河”形象的主旨意义。全文描写了玛丽亚索与根河、森林相守一生,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走出山林的现代人勇敢接受新生活,三种不同类型的根河人,他们的命运与根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角度分析,根河养育的鄂温克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充满希望的未来,所以根河象征着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和品格。其次从结构入手,把握详略安排、行文线索、过渡照应以及伏笔悬念等结构技巧。另外还要把握次要形象对主要形象的衬托作用。
散文语言指向散文怎么写,复习时教师要抓住散文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正如北京十五中吕静老师所言,文学文本表达方式是以叙述、描写为主,富有形象性,语言特点表现为言意关系复杂曲折,具有模糊性、多义性。
从表达技巧看,一要熟悉散文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明确具体手法和常规表达效果,要熟练掌握术语;二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将文本中所表现的特点与该表达技巧本身的作用相结合;三要总结归纳效果,联系主旨内容作用和结构作用。如2016年北京卷《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设题一 “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抓住题干关键词“侧面描写”,其常规效果是通过烘托使某一事物突出,激发人的想象力,并使行文富有感染力。原文第一段提到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向我郑重介绍华阴老腔,并对老腔和老腔演员给予高度评价,这从侧面写出老腔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第三段详细描写观众观看老腔表演时的反应,“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斩劲了”,这种震撼与赞叹恰恰表明老腔表演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尾段写主持人濮存昕走到台前融入表演,突出老腔的艺术感染力。设题二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这一段文质兼美,“这是”“亦或是”“也像是”“亦不无”“甚至”等词连贯成文,气势恢宏,通过排比强化作者聆听老后内心的震撼,同时将老腔的抑扬顿挫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颇有《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味,化虚为实,写出老腔的雄浑奔放和婉约柔和。另外,作者在不经意间化用古诗句,充分联想,将读者带入杜甫“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之夜、陶渊明“依依墟里烟”的田园暮霭,强化老腔带给听众的艺术魅力,丰富文本的文化意蕴。
从语言特色看,散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凝练,具有强烈感情色彩。作家通过不同类型的散文,呈现独特的语言风格,或豪放柔婉,或直露含蓄,或质朴华丽,或庄重诙谐,或简洁细腻。这些迥异的语言风格源于在组织语言时作家注重用词之美,善于炼字、巧用叠音词、化用成语和古诗句,并运用反复手法突出强烈抒情性和感染力;注重句式之美,长短句交错、整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注重修辞之美,鲜明生动而有力;注重描写之美,动静、视听相结合,粗笔勾勒,工笔细描,对比衬托等。推敲词语、变换句式、善用修辞的确是锤炼语言的不二法门,笔者曾观摩第11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的作文课,吉林中学杨虹老师执教《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时启发学生以推敲词语、变换句式、善用修辞的方法增添文采、锤炼思想,写作如此,鉴赏散文就更应该关注名家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在评析散文整体或局部语言特点时,首先要概括特点,从用词、句式、修辞或风格等角度,选一两个词语概括;然后举例分析,紧扣文本关键词、上下文分析对主旨表达或情感表达的作用;最后,指明效果,组织答案时紧扣语言效果的专业术语。如2015年天津卷《云和梯田》设题“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抓住“梯子”的比喻,“攀”的拟人手法,体会“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金灿灿”四个叠音词带来的韵律美和形象美。再如2017年全国卷Ⅱ《我们的裁缝店》设题“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题干点明散文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解题时关注作品语言风格和人物语言风格两个角度,作品叙述语言朴实无华,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鲜明特征,显得亲切自然;人物语言如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与我们对话,大量使用语气词“嘛”,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散文语言整体简洁明快、幽默风趣。
散文的情感指向散文为何这样写,孙绍振先生说:“艺术性散文并不是科学小品,它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感情,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散文的情感美体现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契合与互动,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审美品位。
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文而异,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褒扬,或揭示评价事件意义,或由具体事件中生发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感悟;写景状物类散文借景物抒发感悟;哲理性散文往往从小处落笔,重在阐明某个道理。教师复习时关注审美客体即散文文本,梳理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可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进行思考:一是捋线串珠,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往下读,尤其关注情线的起点和终端,然后将文中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彩珠串到情线上,作者情感脉络一目了然;二是归纳整合,先圈点勾画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根据词语蕴含的情感倾向,分类归纳,逐一感受体味,如《故都的秋》关于“清”“静”“悲凉”的特点可以区别鉴赏;三是语境体悟,根据题干语境,理解全文或句段,知晓大义,将审美主体带入情境感受领悟作者的感情倾向。另外师生复习时重点关注关键词句,即对感情色彩浓厚的词语进行深入理解体悟,如2014年湖南卷《粮食》先通过人们见面寒暄及养猪卖猪的细节描写,表现乡下人对粮食的珍惜,然后写大机器时代人们看到的是食物而不是粮食,因此对粮食没有敬意,两相对比,发人深省。再回忆祖父对粮食的虔诚之心,家人对粮食分外珍惜,写粮食成为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主旨。再如《根河之恋》设题“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感情”,解题时要关注审美客体“这河的深奥”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即鄂温克民族的历史、精神世界和未来发展,“我永远抵达不了”源于“我”的游客身份,抓住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关键词,从而挖掘作者对鄂温克民族的崇敬与尊重。
散文思想内涵包括作家创作意图、文本深层意蕴和读者的个性化解读三方面,因为审美主体具备理性创造美,审美客体具有自身的理性美、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旨趣,所以鉴赏创造情感美包含感性美、理性美和意蕴美。
关注作家的创作意图。作家在对社会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创作动机,文本受作家生活经验、立场观点、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等多种条件制约。鉴赏创作意图要紧扣三个层面:一是文本层面,通过作者的选材、写作重心、结构安排及议论抒情语句揣摩意图;二是作者层面,联系作品背景、所针对的现实或读者所处时代。如冯骥才《别急,哈尔施塔特》的标题就蕴含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从文本层面看,作者肯定文化古镇哈尔施塔特独特的文化个性,劝慰哈尔施塔特人要有文化自信;从作者层面看,作者批判中国文化复制现象只是商业游戏,劝告中国文化建设不要急功近利。
关注文本深层意蕴。文本意蕴是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社会道德方面,有现实历史方面,有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方面,也有情感审美方面等。需要师生深层次挖掘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如精忠报国、崇尚自然、安土重迁、爱好和平、中庸稳重、修身齐家等,人文精神如关注个人尊严、社会价值,关注底层人物命运,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更需要进行角度转换,如通过历史来观照现实,通过批判提出希望等。如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设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从都江堰角度,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从修筑者和维护者角度,李冰及后任可谓上善之人,赞扬筑堰李冰和护堰官员无私付出、造福百姓的高尚精神品格;从普遍的人角度,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关注读者个性化解读。教师启发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积极主动体悟文本,独立思考,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提出别具一格的审美见解,进行审美创造,以期提升想象力和思辨力。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应该围绕文本、个人和社会三个角度,基于文本,要从文本中抽取语句,提炼认识和启示,还要借助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提炼思想;基于个人,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个人思想认识理解分析;基于社会,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的社会意识就是为社会做些什么,从而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如2014年山东卷《浣花草堂》设题“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首先要围绕作者为认识杜甫的具体做法,然后才能提炼读者的启示,如重读《杜诗辑注》,反复研读诗人作品,深入分析诗歌形象;参观浣花草堂,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环境,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
综上所述,散文阅读复习时教师要铭记《考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既符合规范,又不囿于传统,带领学生鉴赏散文美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这样既能有效实现高考选拔人才的考核目标,又始终坚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阵地,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