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特征、学情与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以《马来的雨》教学为例

2018-12-04 06:05
学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马来写景学情

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曾中肯地指出,目前语文教学的突出问题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问题。[1]这一问题在散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另一方面,散文的地位又非常重要,不仅在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分量,同时也是学生写作和考试测试的主要内容。因此,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语文学界关注从文体特征出发来设定散文的教学内容并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看法。例如,王荣生认为,根据散文的个性化特征,散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建立与“这一篇”的联系,高度重视每一篇散文的个性,而不能将一篇篇散文教成一类散文。同时,根据散文所传达的是作者独特经验的特点,散文教学应该带着学生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语言和言说对象去触摸、体味其背后独一无二的“我”的情感世界等。[2]而王漫则强调,因为现代散文不仅可以抒情,也可以表现作者的认知、思想与理趣,因此倡导散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对社会、人生有所领悟和思索。[3]

作为一种不同于诗歌、小说等文体的特殊话语形式,依据文体特征来确立散文教学内容有其合理性。但是,依据文体特征所生发的教学内容只是为散文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即教师可以教什么;然而,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成实际教学内容,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即学生能学什么;两者融合,才能最终确定教学内容,即教师实际教什么。也就是说,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考虑散文的文体特征与学生的学情两个方面,追求二者的交集。

在现有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虽然有人开始关注学情,但对学情的分析却非常抽象笼统,缺少具体的尤其是分学段的学情分析。所谓学情,即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是指影响实际教学的学生学习能力和相关生活经验。[4]同时,学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不同年龄的学生所具备的相关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是不同的。[5]因此,要确定一篇散文的教学内容,需要对学情进行细致地分析,同时还要考虑学情的阶段性特征。

本文以《马来的雨》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根据文体特征以及具体学情的最大化交集来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问题,以期为解决散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把握好教学的预设性和学生知识生成性的关系

预设性是指教师对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要有预计,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中。但是,因为课堂是教师、文本和学生三者的对话,所以在具体的生成过程中,可能会带来教学内容的丰富,也可能会出现教学内容的缺失甚至是扭曲。这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学情帮助学生完成教学内容的生成。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架,完成相关知识的生成。例如,在《马来的雨》中,学生或许能够感受到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表现方式,但是一些语言也可能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范围。如在高脚屋听雨部分,类似于 “大珠小珠落玉盘”、“金戈铁马”这些化用古典诗词的句子,很多学生可能感受到其语言之美,但是对于它们的具体内涵却难以体悟,这样自然也就不能领会到高脚屋听雨的独特韵味。这时,教师就要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如通过介绍白居易的《琵琶行》等方式,帮助学生领会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妥善把握好文本中作者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学生涉世未深这一对矛盾。因为散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读者不是去了解文本所表现的对象本身如何,而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描写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这时教师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支架,但却不能也不应该强迫学生去机械接受作者的人生经验。教师能够做的是努力引导学生的情感经验与作者的情感经验进行对话。例如,在《马来的雨》中,作者对现代人远离自然以及人与现代文明关系的思考,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疏离感。这时不应该强求学生接受,而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文本,在此基础上随机生成相应的教学内容。

二、帮助学生处理好“这一篇”到“这一类”的关系

虽然王荣生极力反对将“这一篇”散文教成“这一类”散文这种做法,[2]但是学生的学情决定了将散文的“这一篇”与“这一类”建立联系非常重要。因为初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散文文体的感知是非常淡薄的,拿到一篇散文之后往往不知道如何欣赏。而许多散文,尤其是写景散文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往往形成这类散文的“类属性”。例如,《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这两篇写景散文都存在题眼和结构上的首尾呼应,同时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写景以及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在《马来的雨》中,开头“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也可以看作是本文的题眼,同时在结构上与结尾的“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形成呼应,在写景时充分调动了听觉、触觉和视觉三种感官,并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果带着学生从这些角度入手细细品味,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丰富学生学习散文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的思考方向,逐渐由“这一篇”散文上升到“这一类”散文,最终形成散文的有效学习策略,内化为自己的散文学习能力。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写景散文,学生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三、帮助学生由“这一类”散文再次回到“这一篇”散文

通过对一篇具体散文的学习归纳掌握某一类散文的属性与特征,是让学生找到分析写景散文的突破口,形成散文的学习策略。但是从文体特征上来看,散文是一种运用个性化的言说方式、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来表达个人独特情感的文体。因此,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相关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找到突破口之后,则应该让学生由“这一类”散文再回到“这一篇”散文,去细细体味其妙处。如果仅仅停留在散文的“类属性”层面,就无法区别《马来的雨》和《荷塘月色》等写景散文在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而如何让学生体悟到胡绳梁笔下马来的雨不是朱自清笔下江南的雨,就需要深入体味胡绳梁的语言和写作特色,而不能流于文本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等一般性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这一类 这一篇 文本特点调动多种感官描绘景物以高脚屋听雨为例:1、雨骤、雨稀时有不同韵味,和雨落在芭蕉叶上则形成了刚柔兼济的特点;2、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等古典诗词;3、“迫”、“击”等词语的运用。高脚屋的雨既富有韵味,又有刚柔相济的特点。结构上首尾呼应首尾呼应,但开头比结尾多了一个“应”字。从开头的“风景”到结尾的“风情”,表现了作者对马来雨的认识过程——欣赏马来的雨要和马来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精彩的修辞手法以海上观雨为例:马来的雨是“密密的雨千针万线,欲将海天缝在一起”。而朱自清笔下的江南雨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从比喻修辞角度来看,两者在喻体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同样是运用针线来形容雨,胡绳梁在其中融入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海上雨的壮观。

从《马来的雨》一文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散文教学内容的设定既要考虑散文的文体特征,又要尊重学生的学情。在具体教学中,不仅要提供教学支架,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这一篇”和“这一类”之间进行转换,既形成对散文文体特征的初步认识,也能细致品味一篇散文的独特魅力。总而言之,散文教学中,要在具体学情和具体文本的基础上,追求二者的最大化交集,这样才能生成散文文体的相关教学内容。

猜你喜欢
马来写景学情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写景的妙招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马来犀鸟 巨大的盔突
英雄不开宝马来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