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诏安县第一中学 许伟湘
实现课堂模式的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转变自身的角色和行为有如下方法:1.教师必须转变学生观和师生观。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全员参与,由原来“唯师论”的师生观转变为平等、相互信任的师生观。2.教师在学法和教法指导上的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是指导者又是合作者。3.教师在自身专业上应不断充电和提升。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广泛猎取其他学科知识,力求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将学习内容和真实生活关联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导入新课程时,教师应研读教材,认真备课,课前可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也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使学生自然地向新课内容延伸,实现新课程的自然引入。
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有如下2个问题情境:(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观察页码有两种结果,左边总是偶数页码,右边总是奇数页码。(2)请同学们自由转动转盘(有多块不同颜色的区域),当转盘停止转动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指针会指向哪种颜色的区域?(问题的答案有随机性)翻书和转盘这两个事件是现实中的常见问题,如何从这些现实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如何紧扣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方向,鼓励学生通力合作,协商讨论。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下,教学活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相对于传统的依赖学习,自主探究学习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有展现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探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向,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使他们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成功体验。
例如,在集合的教学中,讨论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时,设计如下问题:
(1)请中考数学成绩120分以上的同学站起来,这些同学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2)高一(5)班身材较高的同学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利用同学们身边熟悉的问题,引导学生把集合的难点和疑点挖掘出来,明白构成集合的要素是什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材中充分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教师应认真解读教材充分考虑学情,结合实际生活环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模型,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不同基础同学的分层教育。
例如,在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问题:2015年,张三向李四借了10 000元,月利率是5‰,半年后张三一共要归还李四多少元?这是按单利计算利息的函数模型
由于问题设计的新颖和具有时代特色,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渗透人文思想,从具体数字看我国改革开放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国家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