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好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彰显着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许多文字背后的精彩值得探寻。在教学中就低年级孩子而言,除了识记字形,书写字体外,把课文当作优美的范例,让其了解词语的意思,感悟基本的词语搭配规律和结构方式,掌握基本句式,学习“简单段落”,初步体会词语句子运用的技巧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有效途径。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本范例进行语言迁移运用,让语言增值,让 “语用”拓展更有效,实现言语实践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以《小蜗牛》教学为例,结合笔者的学习和实践展开粗浅的论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整体感知”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欣赏、领悟到文章的灵动与鲜活,这对下一步要进行的文章局部的品位和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但要让低年级学生在读了课文以后,马上能运用准确、通顺连贯的语句表达主要内容是有难度的,需要给学生搭设一段坡度,运用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适应和学会有序表达。
如教学 《小蜗牛》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先课件出示课文的四幅插图,让学生给这四幅图排序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排,有的学生说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排列的;有的学生说是按小树的生长顺序排列的。然后出示4个句子让学生填空:小蜗牛到森林去了___次。第一次爬回来时小树长满 ___,碧绿碧绿的,地上还有 ___;第二次,爬回来时草莓___,地上长着___,树叶全变___;第三次爬回来,蘑菇___,地上盖着___,树叶___。这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运用一定句式,按小树的生长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教师适时有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在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做到简洁连贯,学生不但能很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活化了语言,久而久之便能学会精炼有序的表达。
儿童学习语言的初始是 “模仿”,在模仿中学习语言的组合形式,在模仿中内化语言的运用方法,在模仿中整合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每篇阅读教材中都蕴含着佳句美段,甚至有的课文整篇都是经典美文,语言规范生动,用词精炼准确,表达逻辑清晰,是小学生 “模仿”的最佳范本。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模仿句子,模仿段落。同时也可以抓住常用的、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以此来优化学生的书面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
如 《小蜗牛》一文是以连环画的方式出现,通过小蜗牛和妈妈的对话,让我们知道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以及蜗牛爬得慢的特点,课文的语言充满童趣,构段方式都是相似的重复,教师除了落实识字写字、学习了解科学常识外,还应引导学生感受个性化的言语形式。教学中,老师设计了 “感知 ‘反复’,创编故事环节”:一是师生合作读,发现言语秘密。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学完课文,让学生找出这句话,让其感受像这样格式相同的词语或句式相同的句子,在文章中重复出现的写法,体会 “反复”的妙处。二是用言语形式,编写童话故事。创设语用情境,借助这种 “秘密”的言语形式,让学生进行言语表达的训练。课件出示: 《小鸟找秋天》中小鸟飞过果园、树林、田野的画面请同学们观察,出示言语形式:①小鸟展开翅膀,快乐地飞呀,飞呀。____。②小鸟飞呀,飞呀,它去找秋天。____。再让其模仿课文——“反复”的写法试着说几句话。
叶圣陶先生指出,对每一篇课文都应作内容和形式两种探究。形式的探究不能仅停留在 “认识”层面,还应让学生去体会认识这种形式表达的好处,为实践迁移作铺垫,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有效地落实语文实践。因此,在这一板块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感知“反复”这一言语的秘密,体会 “反复”的妙处,还创设语用情境,借助这种 “秘密”的言语形式,让学生进行言语表达的训练,既积累了语言,运用了语言,丰富了语言,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一篇课文可教的要素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文本解读的重要任务就是从诸多的教学要素中选择适当的核心价值点进行目标定位。课文是作者思想、情感和语言表达综合因素的智慧结晶,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创作意图,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通过想象去填补,以达到 “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精心设计表达训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 《小蜗牛》一文时,设计了 “研读课文,感悟四季”环节,先出示阅读提示:读读课文2~8自然段,想想你从那些词句知道春夏秋冬的到来,请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然后让同学们走进课文,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并在班上交流。研读感悟交流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那个季节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的特点说具体、说生动。学生有的说 “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和了,小河里的冰雪融化了,小树发芽了,小草变绿了,花儿变红了。春天真美呀!”有的说 “从水稻、高粱、玉米、柿子、橘子、板栗成熟了,菊花、桂花开了,我知道秋天来了。”还有的说 “下雪啦!下雪啦!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树上、房子上、地上,到处一片洁白。冬天真美呀!”……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引领学生接触文本,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本,让学生联系生活积累,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扩展,这样的说写安排,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这是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拓展,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内涵,有效激发丰富了学生的表达。
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多样的事物,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口头表达的欲望。课文内容的创生,是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满足内心表现欲望的一种说写训练形式。低年级课文中童话故事较多,教材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老师备课时善于发现,就能找到许多说话训练的素材,教学中巧于安排,让学生进行创编故事训练,就能有效落实拓展表达。
如 《小蜗牛》一文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引导学生学习小蜗牛和妈妈的三次对话,和小蜗牛一起领略了四季不同的美丽景色后,让学生想一想,一年四季还有哪些不同的景色,选择一种或几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对话的形式去编一个童话故事。学生热情高涨,有了刚才 “研读课文,感悟四季”环节的训练,在老师的鼓励、指点下,很快,一篇篇情趣盎然的童话创作就新鲜出炉了。由此可见,创编文本的言语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有效地巩固这一节课所学内容,还在这样的练笔中,以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迁移创作。这样,既实现了课文语言的积累、内化,又能创生自己的语言,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面对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教师能立足文本特点,活用文本,超越文本,利用好这些素材,做到教学有法,运用得法,不断为学生搭设训练的平台,学生的言语智慧定能稳步提高。
[1]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