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栋
◇陈 栋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在新时代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体框架下,“建设教育强国”是目标, “加快教育现代化”是路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标准。突出立德树人、加强德育教育,是实现 “教育强国”这个宏伟愿景的 “第一粒扣子”,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第一环节,必须牢牢扣好、紧紧抓住。
尊师重教始于立德树人,终于人民满意。教师被称为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与记者、医生一道,代表着社会的基本良心。什么都可以坏,但良心不能坏。因此,教师必须始终保持一种高尚、博爱、专业、职业的境界,坚持育人与立人并重,把灵魂置于高处,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师德放在心中,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和社会树榜样、立标杆,真正以高尚人格赢得社会尊重,以专业素养获得职业尊严。
“立德树人”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内涵,彰显了 “立德”与 “树人”的辩证统一。 “立德”主要强调道德养成, “树人”主要强调能力培养。 “立德”是 “树人”的前提, “树人”是 “立德”的目标。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为此,后人就把立德、立功、立言简称为 “三不朽”。正如选拔干部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样,发展教育事业要始终坚持 “立德树人,以德为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课题。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共同出席某个会议。会上,有媒体记者问其中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 “不是在大学,也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幼儿园。” 记者好奇地问:“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答道: “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答应小朋友或别人的事要做到;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或许, “在幼儿园学到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这个答案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和想象,但这也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立德树人。因为,良好的幼儿园学习成就了德育教育的源头活水。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育人只是手段,立人才是目的。立人就是要铸就人、造就人、成就人,不仅是立学生,也是立教师。育人、立人都要从身边做起,从娃娃抓起。
已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同济医学院创始人裘法祖先生有这样一个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可谓是 “立人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做人知足才能常乐;第二种境界——做事知不足才能持续改进;第三种境界——做学问不知足才能不断超越。总结一句话,就是“以平常心做人,以进取心做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持续保持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习惯和超越自我、超越旧我的磅礴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