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的不良反应评价

2018-02-22 12:30曾晓晨余秀珍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21期
关键词:二甲双胍不良反应评价

曾晓晨 余秀珍

[摘要] 目的 分析、评价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的不良反应,为糖尿病治疗中二甲双胍的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6月—2018年7月间到该院就诊的40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患者。观察组只使用二甲双胍,对照组使用其他降血糖药物,对比两组药物应用中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二甲双胍联合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果 对比两组药物应用中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使用噻唑烷二酮类、非磺脲类胰岛素分泌剂、噻唑烷二酮类+中药等手段,在350例病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为62例,占比17.71%。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主要以胃肠反应为主,其中乳酸性中毒属于最为危险的不良反应,近1/5的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应当慎用二甲双胍,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此杜绝患者因治疗导致死亡的事故发生。

[关键词] 二甲双胍;糖尿病治疗;不良反应;评价;乳酸性中毒;肠胃反应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11(a)-0056-03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前后已经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历史,属于口服降糖类药物[1]。二甲双胍在患者降糖治疗中,具有降血糖、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减少、糖耐量受损减少等效果,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首选药物[2]。依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二甲双胍成为发达国家首选的双胍降糖药物。2017年6月—2018年7月该文主要研究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检索2001-2018年间的国内文献,检索关键词为“二甲双胍”“糖尿病治疗”“不良反应”。

1.1.2 文献纳入标准 纳入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的不良反应的统计文献标准:临床糖尿病治疗研究、不良反应报道、二甲双胍药物治疗。

1.1.3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就诊的40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6~44岁,平均年龄为(34.0±13.5),病程为0.8~4.5年,平均病程为(2.68±0.66)年;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3~45岁,平均年龄为(34.6±11.5),病程为0.6~4.3年,平均病程为(2.5±0.63)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显著的可比性。

1.2 研究方式

观察组只使用二甲双胍,对照组使用其他降血糖药物,对比两药物应用中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二甲双胍联合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二甲双胍与其他降血糖药物不良反应对比

对比两组药物应用中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二甲双胍联合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比

使用噻唑烷二酮类、非磺脲类胰岛素分泌剂、噻唑烷二酮类+中药等手段,在350例病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为62例,占比17.71%。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3 临床研究中二甲双胍引发的死亡情况

在临床研究中,刘英等[3]报道,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引发死亡的1例。在国外相关论文中,自1980年开始,澳大利亚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出现乳酸性中毒为26例[4]。

3 讨论

二甲双胍可有效降低血糖,进而实现肥胖、超重治疗,依据国外文献报道,在临床治疗中,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率为22.70%。该研究在相关文献与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关于二甲双胍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的报道,在3 000例总病例中,二甲双胍引发的不良反应总数为550例,占比为18.33%[5]。

3.1 单独应用二甲双胍与其它降压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对比

二甲双胍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肠道、胃道不适,临床表现症状为恶心、腹痛、呕吐、食欲下降、腹泻等,在所有的不良反应中,占比最高的为肠胃不适。二甲双胍在糖尿病预防中的应用研究,辛月等人[6]研究中,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基本上不会发生低血糖现象,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低血糖现象,约占比总数的6.23%。乳酸性中度是最为严重、罕见的不良反应,占比为1/100 000,病死率高达62.23%。在该文研究中,发生乳酸性中毒的总计1例。

该文纳入观察组200例二甲双胍总病例数中,不良反应为20例,占比10.0%。对照组总病例为200例,不良反应占比21.50%,使用降糖药引发的不良反应频率占比为70.56%,低于观察组。低血糖占比21.33%,明显高于觀察组,对照组内并未发现乳酸性中毒。该文使用的降糖药为中药成分,虽说作用缓慢,但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较小,与西药合用,可有效增强降糖效果,减少血糖的波动,以此避免慢性并发症的出现。

3.2 二甲双胍与其它降压药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对比

在联合用药研究中,总病例数为350例,不良反应总数为62例,发生率为17.71%。在上表2中能够得知,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为噻唑烷二酮类+中药、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非磺脲类药物能够在迅速控制餐后高血糖的同时,降低低血糖风险,属于一种全新的血糖调节剂,服药方式比较灵活,能够有效减少误餐、用餐推迟导致的低血糖发生率,以此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出现[7]。联合二甲双胍是在患者进餐时服用,不进餐就不需要服用二甲双胍药物,治疗具备很强的灵活性,患者的依从性也比较好,依据相关研究显示,诺和龙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有效率为92.56%,同时也可治疗肥胖型糖尿病。磺脲类与二甲双胍类联合用药,在相关研究中并未显著增加死亡率,但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因此,在糖尿病治疗中,需要谨慎用药。综合考察,联合用药可促使每单药物的用药剂量减少,充分发挥出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此更好的降低血糖,从源头消减药物的副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还可减轻胰岛素,更好的保护与改善胰岛细胞功能,有效缓解患者胰岛功能衰退,以此追寻长期的血糖控制手段[8]。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治疗中,不仅要禁止暴饮暴食、酗酒、吸烟,久坐不动,还需要禁止熬夜不眠,在该文研究中,二甲双胍治疗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乳酸性中毒最为严重,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患者死亡。为全面保障患者生存与患者预后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应当将降低血糖、降低胰岛素水平作为治疗目的。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主要以胃肠反应为主,其中乳酸性中毒属于最为危险的不良反应,近1/5的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应当慎用二甲双胍,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此杜绝患者因治疗导致死亡的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凯翔.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减重作用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2018.

[2] 臧彦楠,谢振伟,方翼.利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系统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5,20(7):778-787.

[3] 刘英,陈欣,江霞.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5,26(12):1642-1644.

[4] 母义明,纪立农,宁光,等.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药品评价,2014,11(15):11-22.

[5] 潘珺,郑娟,沈大跃,等.沙格列汀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对照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5):649-652.

[6] 辛月,祝练.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对比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3(24):2063-2066.

[7] 罗雅玲,刘家合,叶冬梅,等.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引起的不良反应[J].华夏医学,2016,25(4):542-547.

[8] 娜仁其木格,赵铁耘,何梅,等.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2(1):81-91.

(收稿日期:2018-08-18)

猜你喜欢
二甲双胍不良反应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探讨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社区糖尿病的疗效
二甲双胍+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的效果研究
二甲双胍治疗喹硫平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