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珍
日前,有幸观摩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张海滨的《草船借箭》(人教版五下)教学,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张老师的课的解读与评析。
课伊始,张海滨老师首先出示历史长河的时间列表,用红色显示“三国”。接着,再出示《草船借箭》的故事。最后出示资料,补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张老师开篇宏大,他将“三国”置于历史长河中考察,历史的厚重感在这一刻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感涌上心头。而大浪淘沙后的故事岂不更吸人眼球?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被点燃,个个精气神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张老师说过,高段教学要注重大的构思、大的谋篇。他的这一设计便是最好的诠释,将一个故事与一段历史关联起来呈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第二环节,张老师先问:“课文哪几句话读着读着,感觉诸葛亮所有的借箭计划都藏在这几句话中?”等学生找到后,张老师又告诉学生,学习要学会关联起来思考:“诸葛亮提这些要求,是要实施怎样的计划?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份怎样的计划,你想问诸葛亮什么。
张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独到奇妙!他从诸葛亮对鲁肃说的话进入,引导学生关联着找,关联着读,关联着想,层层剥笋,不断深入,去发现这是一份考虑周密的计划,从而也发现诸葛亮在跟鲁肃提要求时早已成竹在胸,考虑问题滴水不漏。然后“你想问诸葛亮什么”的问题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的疑问喷涌而来:“诸葛亮怎么会想出这么周密的计划?他有什么才能?”此时,张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读找到的句子,前后关联着想。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得出诸葛亮具有博学、识人、善思的才干的结论。
正如张老师自己说的,语文教什么?就像高明的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时,会选一个小的切口,选一个点,然后根据需要加以扩充。教师在这一环节不仅教给学生一种关联学习的方法,也给学生提供了开阔的思维活动空间。
第三环节,张老师引导学生读诸葛亮对周瑜、对鲁肃说的话,以及预测曹操的话。引读周瑜最后说的话后,让学生去找这些人物和诸葛亮的才干之间有什么关系。随后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这一环节,张老师旨在引导学生把故事中的几个人物联系起来考察,进行比较分析,这是一种很好的读小说的方法。写人的文章与小说中的写人是有区别的。写人的文章重在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物特点。而小说是综合的大篇,必须关注人物间的关联。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发现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其他人物都是为衬托诸葛亮服务的。这种重视学法指导、启发思维发展的阅读教学对学生大有裨益。
最后环节,张老师出示《三国演义》有关诸葛亮章节的目录,深化诸葛亮的形象。接着拓展介绍书中其他个性鲜明的人物。最后张老师还不忘提醒:“课后去读,怎么读?联系起来读。”
教师的作用是唤起与感染,课后要留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动力,才有进步。张老师旨在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期待,培养他们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从而构建起开放立体的大语文课堂,达成学以致用、延伸学法的目标。张老师的课越上越开阔,从一篇课文走向若干故事,走向一本书,走向一段历史。这真是教师的视野决定着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