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玉
摘要:如何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取向。小学语文教学应基于小学生认知特征,积极发掘语文核心素养之语言和文化要素,实现二者有机融合,以语言为支点拓展文化素养,实现方式和内容、价值与目标的和谐统一,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言;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2A-0062-04
近期,笔者陆续走进了几位名师的小学语文课堂,感受那银铃般的童声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小学语文里那些简单、平实的文字在师生的表达下,形成了华美的旋律,美不胜收,令听课者陶醉其中。
在仔细品味小学语文课堂带来的享受之余,“语文课究竟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这一问题开始萦绕在笔者的心中。如何开展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这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有何借鉴意义,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认真体味。
一、语言与文化的分野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经过数年探索,无论是从工具性、人文性,还是审美与文化诸方面都有不同教育理解和建构,形成多元的教育表达,形成了不同流派的教学主张。其实质就是对小学语文学科功能的定位和理解,如何从语言和文化视角关注小学语文教学,是新时期小语教学改革应关注的双重责任。
语言是语文学科存在的核心意义,是语文学科存在的最基本样态,是语文之所以成为语文的关键表征。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语文就无从谈起,它也是支撑语文学科的核心要素。语言总是伴随着语文工具性功能而客观存在,语言是语文安身立命的独特武器,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是语文的主要任务,若它在任何时候被忽略或弱化,语文教学效益则会减弱。关注语言就是抓住了语文的钥匙。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唯语言倾向,主要表现在过多的语言知识教学和技术化的训练,使得语言的习得和转化缺少心理学基础,造成小学生语文思维过于固化的后果,使语文学科成为单一化工具,忽略了语言文字的审美和文化素养关照。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看重知识和训练,甚至产生机械化的语言训练范式,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过于僵化和简单化。
文化是语文学科发展的核心价值。语文学科是重要的人文学科,探寻语言文字的文化基因是它的永恒目标。语文是典型的“人”学课程,是为了人类更好生存与发展之学。通过对字词句及文本人文内涵挖掘、体味,小学生的精神在语文课上得以充盈與发展。师生共同追寻精神家园,增强语文生命律动和厚重感。部编教材的普遍实施为小学语文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从长远看,语文教学必须克服长期的实用主义倾向,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到语文所包含的丰富内涵[1]。文化取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定位日益彰显,我们应培养儿童对汉语情感,增强儿童运用汉语的能力,让儿童的语言素养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并以文化滋养儿童的人格成长。
二、语言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
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颁布,“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大维度成为新时期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应然取向。语言则成为学科素养基础,从逻辑关系辨析,没有语言就根本没有后续的思维、审美和文化三个指标。汉语文化形象丰赡,情趣盎然,神韵饱满,具有极为独特的人文品格。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中华民族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长河。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家首先关注的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基本学科样态。有的人就会对这个命题进行批判,认为小学语文学习语言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不需要讨论。但从心理学的视角关注,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壳。语文中的语言对语文学科思维的贡献在何处?语言对语文思维方式如何影响?语言的外显性与思维的内质性是否一致?小学生语言特征与其年龄认知方式是否匹配?这些问题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关注及衍生的学科建设问题。
汉语表达的丰富性帮助学生习得其精髓。心理学家克拉申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是靠“习得”,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这里的“习得”就是应用,不是一种简单模仿和机械重复,要在实践中不断刺激,使汉语言文字与学生的大脑皮层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基于小学生语言习得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字精髓,得心应手运用汉语言文字。
语言理解多元性激发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日趋开放。汉语言丰富性足以让我们对学科核心素养有更为准确的表达,汉语言本体意义的指向性为语文教学逻辑产生了深远教育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进行科学定位和表达,实现教学方式变革。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倾向,基于特定汉语文化情境来设计语文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承载着我国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使命。汉语作为世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重要的特质。我们应积极探究适合小学生理解的文字教学。传承中华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向。
语文课堂就是学习语言的“场。”语文课到底怎么上,一直是小学语文教育界争论的话题。真正的语文课,必须用语文方法教语文,克服当前语文课上充斥声色电光的异化教学,关注小学生语文学习最基础、最基本的语文元素,帮助儿童在语文课堂上逐步形成汉语言特有的学习场。
三、关注文化是小学语文的终极目标
语文是我国小学生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的核心课程,是一项基础性教育工程,对学生一生都会产生影响。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精髓,是新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著名的文化学家皮尔森认为,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逐渐内化的过程,它最终表现为经典的东西活化在日常中,理性的东西凝结在感性中,历史的东西融会在心理中,社会的东西内蕴于个体中,个体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或文化涵养就是这样建构起来的。文化可以使人超越生活的表层领域,不为技术经验或工具理性束缚,进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从而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与表现世界。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汉语文化特质,让儿童在习得中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吸收借鉴世界多元文化,让历史文本在现实的语境中辐射出积极存在意义,在继承与发展中熔铸学生健康的积极的文化品格。
小学语文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小学生掌握国语使用技能、了解祖国文化发展、完善自身的语言功能诸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中华文化发展脉络,小学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文化与人之关系在教学情境中的再建构。学生要在文化本体存在的意义上获得人性舒展,合理建构教学与文化统一关系,确立教学在文化符号意义上的认知可能。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践行活动,是引领学生文化认同的基本方式。教师应对小学语文各阶段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整体认知。
小学语文是学生亲近汉语言文学的窗口。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通晓汉语言文学基本架构和文化内涵,有机建构汉语言文学与生活联系,通过系统学习不断掌握汉语的文化特质和语法结构。首先,感悟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汉语言文学所承载的文化符号不仅是简单的文字呈现,要通过文字符号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从文字符号中进一步厘清汉语言文学所包含的文化特质,使得学生的有效认知产生正面影响。其次,进一步丰富小学生文化实践方式。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理解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感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根据自身认知能力进一步优化文化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影响与改进学习生活。小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呈现不同文化表现。
四、實现语言与文化交融的小学语文教学
关注语言与文化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双重责任,只有积极将语言和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才能回到汉语学习规律和本源上来,形成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性发展。
我们应充分发挥语言符号表征,提升小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3]随着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语言也不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周密,不断丰富。文字作为语言的重要载体出现后,使得文化载体更趋于多元和开放,为新时期文化表达和解释做出了更有益的支持。小学生语言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处于发展上升期。小学语文教学应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双重实践,小学语文教会学生两点: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出口成章即为口语交际,下笔成文则是书面语言的达成。教师应从从字词句篇章多维度关注小学生的语言素养习得,不能简单地教授知识,而应帮助小学生站在更高起点上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形成具有小学特色的语文教学范式。
我们应优化文化载体功能,提升小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小学阶段处于文化理解与传承的初始阶段,应通过系列文字、文学作品的学习及实践,使得小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个认识和积累过程,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开阔文化视野,形成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增强其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师生可通过文字和文学作品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主动从中吸纳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比如现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抗洪抢险精神等),通过有效文化活动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还应规范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与文化习得。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繁杂的社会语言、网络语言、生活语言日趋多元,甚至有点拉杂,使得小学生对现代语言的理解和实践机会越来越多,甚至无所适从。如何形成规范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理解教学体系?帮助小学生学会选择应是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方面。现实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小学生进行有效规范,帮助学生正确写好每一个汉字,解读每一篇经典文章,形成基本语文素养。
我们要实现语言与文化交融的小学语文教学机制。课堂教学是推进语言与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和重要载体。在实际教学中,面对新时期课程改革,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究应是与学生同步的,通过对话与交流,不断捕捉教材中各类文化现象、文化知识,使学生积极形成相应的文化概念,帮助小学生不仅习得语言知识,而且关注语言教学背后所折射的文化元素,通过系统语言习得,实现文化理解。师生在对话中进行文化实践,共享文化营养,为共同发展奠定坚实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11.
[2]吴丽华.感悟语言 传承文化——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国学教育研究[J].北方文学, 2018(4):183.
[3]许国璋.语言的定义、功能、起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2):15.
责任编辑:石萍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Should-Be Orienta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Ji Yu
(Yangzhou Wenhe Primary School,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 How to realize the core literacy of the Chinese course is the important orientation of research 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pupils cognitive features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elements of the Chinese core literacy, trying to integrate both of them organically. Meanwhile, teachers should expand the culture literacy on the basis of language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unity between forms and contents, and values and goals, eventuall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