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阐释与路径探索

2018-02-21 00:04杨培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文化理解国际理解教育内涵

杨培明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新时代教育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责任,准确理解国际理解教育本质上是文化理解教育。新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要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更要扎根中国大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国际理解教育必须根植于学校日常生活,学科渗透、课程浸润和活动推进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文化理解;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2A-0020-04

党的十九大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战略和崇高使命,代表着人类共同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担负起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使命。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不可能解决世界的种种危机,但教育总应该有一个崇高理想,即把培养人的事业与人类可持续的未来联系起来。否则,人类自身将日益走向毁灭”。这一论述深刻指出,面对建设人类美好未来的呼唤,教育要承担起责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致力于未来世界公民的培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是新时代的教育使命

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已进入了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各国之间的沟通交往不断加强,但由于各国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不同,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也日益激烈,要在这个村落中更好地生活相处,合作也愈来愈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并在对本土文化深刻体察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与合作的“地球村公民”,实现人类和平共处与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理解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以互利共赢开放的态度建设现代化强国,是我国的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为更多国家提供了通过经济发展和互利合作实现振兴的历史条件,国际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频繁,国际理解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一方面帮助学生尽可能全面了解世界丰富多元的文化,培养学生平等、开放、客观、尊重、宽容等积极的国际理解态度和全球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国际理解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如何培育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相关国际专业知识、国际可迁移能力和国际思维方式的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被确立为各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2]。各国将国际理解教育逐渐纳入各国的纲领性政策文件中,并对国际理解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确立了国际理解教育在课程中的地位,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融入已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国际理解素养”列入其中,国际理解素养的培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最初是二战结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防止战争重演,在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的探索世界和平的教育活动。它强调不同地域和国家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从而推进世界和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逐渐从“维护世界和平秩序”的国际理解教育过渡到关乎“人类共同发展需求”的国际理解教育。基于此,目前对国际理解教育核心概念的解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从概念自身对国际理解教育進行解读。国际理解教育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教育思潮和理念,是因为它把目光更多放在了“理解”这两个字上。现代现象解释学大家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笔者认为,这种融合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过程,即“引进来”和“推出去”。所谓“引进来”,指的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吸纳世界先进的文化成果,让国人理解和尊重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所谓“推出去”,指的是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让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被世界所理解。这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通过他者之境,不断建构自身,从而达成文化自觉,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在互动中加强对民族的认同和对他国的理解,推进世界和平。也只有达成这种双向的理解,才可能消除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歧视现象和盲目崇拜现象,达到“国际性和民族性的内在统一”[3]。

二是从价值观导向上对国际理解教育进行解读。国际理解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形态,而是一种根基深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是对外部世界简单的认知和接受,而是强调“尊重、公正与共生”的价值理念。“公正”是指尊重一切人的基本权利,追求平等性;“共生”则是指不同的文化、种族、宗教信仰在尊重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人类的共同生存。前者以追求平等为目标,后者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从这个意义来说,国际理解教育是以“面向世界,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为导向,关注文化对话,重视文化的理解与被理解,倡导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以及不同地区、国家的人们间开展相互认知与理解的教育活动。这一理念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一体”和“家国同构”等思想,是“家国情怀”的升华。梁漱溟曾用“天下兼国家”来概括中国社会之根本构造,并指出:“天下与国家相合时,社会大治,当天下与国家分裂时,则往往是乱世。”这一观点为人类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恐怖威胁问题和贫困问题提供了方案,即各国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合作、对话、协商等方式解决民族国家的利益冲突和分歧,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施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明確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进一步强调在培养目标方面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因此,要实现第八次课程改革目标,在普通高中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进行国际沟通、国际协作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定位

学校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时,一方面,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等),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拓展国际文化知识,分析文化间的差异,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在普通高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国家在交往中的观念和态度,积极引导学生欣赏世界不同文化,懂得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规则,鼓励学生思考不同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的国际文化意识和在国际治理中全球化的思维方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所倡导的:学校必须面向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成为一个富有成果的对话场所,并将视野扩大到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不论是区域性文化、国家文化还是地方文化。

国际理解教育要致力于寻求多元文化共生,培养跨文化交流、沟通、协作能力。教育是国际理解的重要载体和工具,而学校教育更是其中的重点。普通高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跨文化对话,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提升学生面对复杂国际交往,特别是面对与本民族文化截然不同的异民族文化时的交流、沟通、协作能力。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路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是在充分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为宗旨,发挥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人”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尝试在两个空间来架构。在校内,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开展校园综合主题活动;在校外,则可进一步循着社会实践以及对外交流合作的思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1.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

课程是教育的主要载体,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要落实国际理解教育,必须依托相关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将国际交往知识、技能有机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营造潜移默化地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课堂场域,使全球意识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合作、共生为主要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全球化的胸怀和责任意识,提升多元文化国际交往能力。比如,语文教师利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将语文教学重点转移到传承中华文化上,唤起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深层次的思考反思我们自己的文化,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民族情怀。英语教师从日常口语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英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促使学生及时归纳、整合所学语言所包含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英语以及英美文化的殿堂里流连忘返,培养他们的文化理解能力。地理教师以地理空间及环境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全球的眼光看待人类的跨文化实践。艺术学科教师通过让学生认识世界各地的艺术,了解其风格特征及文化历史背景,从中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成果。

2.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的浸润

如果说学科渗透是一种“紧凑式”的基于国家课程的国际理解教育,那么,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就是一种“聚合式”的国际理解教育。南菁高中主要通过“体育健康节”“莎士比亚戏剧节”“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古典名著欣赏”“多元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尽显国际理解教育的魅力。

话剧社、英语沙龙社、模联社、天文社等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了解世界多元文化。这些社团既组织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话剧社举办的“青春少年说史记,五月菁园看红楼”的校本剧会演;也组织具有浓郁异国风情的活动,如英语沙龙社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社团活动,加深了对本国文化以及异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拓展了学生的文化理解视野。每年夏季组织的“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以其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融入对全球化议题的关注,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了解,对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对世界不同区域文明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等等。这些活动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以全球视野关注世界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每年9月下旬,南菁高中都会举办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的“体育健康节”暨校级运动会大型户外主题文化展示活动,让师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尊重多元文化。体育健康节上,每个班代表一个国家,精心展示所代表国家的文化,如中国的汉文化、英国的光荣革命、法国的浪漫情怀、美国的独立战争、德国二战中法西斯势力的败退、巴西的足球文化等。此时,南菁校园成了世界各国文化争奇斗艳的舞台,既凸显体育在国际理解教育的魅力,又融合了同学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智慧创意。在精彩纷呈的表演展示中,学生领略了各国的民俗文化,拓宽了国际视野,激发了热爱国家、胸怀天下、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怀。

3.国际理解教育的活动推进

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是南菁高中师生践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宽广天地。一方面,选派学生到国外名校、项目学校和合作学校进行学习,领略他国文化的魅力,学会与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交往;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学生游学项目,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生来校交流的项目,为南菁学生创造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合作的机会,培养既有民族情怀、又有国际理解素养的全球公民。不同国家的学生相互交流是国际化办学的普遍做法,但南菁高中对这一传统形式进行了校本化的拓展。学校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活动,如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学生到学校后,学校都安排他们与中国学生结对,并入住结对学生的家庭。外国学生走进中国家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学生在与外国学生的交流中了解不同国家青年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加深了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

教育是用昨天的知識教育今天的学生,去面对明天的世界。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是在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正确把握与定位培育普通高中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目标与途径,丰富学校办学内涵,以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需要强调的是,新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要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更要扎根中国大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让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共同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创造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国际理解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1-3+45.

[2]滕珺,张婷婷,胡佳怡.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美国国际教育的政策变迁及理念转化[J].教育研究,2018(1):142-147+158.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22.

责任编辑:杨孝如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the New Era

Yang Peiming

(Jiangsu Naning Senior Middle School, Jiangyin 2144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trend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new-era education should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accomplishments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the essence of it is actually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Such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deepen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ersified world cultures but also should be rooted in China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ying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mmitted to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Also, it must be rooted in daily school life and the practical paths are 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curriculum immersion and activity promotion.

Key words: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connotation; path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国际理解教育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浅谈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以国际化助推中国梦、教育梦
跨文化对话之条件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前路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