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校变革的三种力量

2018-02-21 00:04鲁兴树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34期

鲁兴树

摘要:迈克·富兰指出,学校组织要培育三种力量,即智力的力量、政治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并强调必须将三种力量进行有机融合。学校智力的力量,主要指学校组织的知识吸收、创新和传播的力量,是学校变革和发展实体性力量;学校政治的力量,是指学校治理的力量,是调动和集聚学校不同力量的力量;学校精神的力量,也即道德的力量,是指价值和意义系统,主要由道德目标引发,它决定着变革的方向,蕴含着变革的动力。

关键词:学校变革;智力的力量;政治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2A-0010-04

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续集》一书中指出,学校要培育三种力量,即智力的力量、政治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并强调要将三种力量进行有机融合。他在该书的第六章开篇中引用了戴夫特和兰格的一句话:“当(三种力量的)融合真正实现的时候,它将会产生五倍的能量。”[1]笔者认为,这是有机思维、整体思维的体现,是解决教育改革这样一种极其复杂的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培育学校变革智力的力量

什么是智力的力量?迈克·富兰在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但结合上下文看,学校智力的力量主要指学校组织的知识吸收、创新和传播的力量。这里的知识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狭义知识,而是类似于经合组织提出的广义的知识。这种知识不仅包括事实性知识,还包括原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学校智力的力量是学校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校既要传播知识、发展智力,学校组织本身的运作、变革和发展也需要知识和智力的参与。

学校组织的智力来自个人的主見。只有每个个体有自己的主见,整个组织才会有智慧。因为,在一个组织机构里,不同的个体观点相互作用,有助于发现新的问题,用布洛克(Block)的话说就是,个人的见解“带着我们对机构及其工作方式的怀疑从暗室里走出来”[2]。个人见解又是促进集体有效合作的前提,原因是“有强烈的个人倾向的人们能联合起来形成有力的协作关系”[3](森泽,Senge)。因此,如果要发展学校智力的力量,就必须注重培养教师的个人见解。其实,“见解”既是智慧,也是动力;既是思想力,也是行动力。迈克·富兰指出:“培育见解意味着检查再检查,使我们自己明白为什么我们从事教学。自问一下‘我个人的努力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好的起点。因为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不会费力从虚无中创造某种东西。”[4]就是说,人只有明确了所从事工作的意义,才会积极地投入;而“见解”帮助我们发现意义。

学校组织智力的力量并非只是个体智力的力量的简单相加,学校智力的力量的大小还取决于学校组织内个体和群体之间知识的传播。但是,传播过程极为复杂,用迈克·富兰的话说就是,“思想的传播是最困难和最复杂的问题”[5]。斯科尔(Schorr)指出,“最根本的东西也是我们用眼看不到的东西,……知道的比说出来的多得多”[6]。这意味着,组织里的知识,很大一部分为个体的隐性知识;还意味着,良好的知识传播和分享机制有助于放大学校组织的整体智力。

学校组织智力的力量还来自从外部获取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伦纳德证实:“成功的组织总是将内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外部知识的涉猎与思考联系起来。”[7]学校组织如果能打破封闭性,放眼外部环境,创建内外互通渠道,就会大大增加学校智力的力量。

学校组织智力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存量,更取决于知识的更新能力。因为“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对新知识进行连续不断地加工和吸收是进步成长的基本要素。尤其在教育方面,随着科学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特别需要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8]。其实,当今,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科技快速发展,学校组织不仅需要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还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现代脑科学等方面知识,需要解决复杂问题的新的思维方式。

从广义的角度,学校智力的力量还应包括“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机制,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能够适应多样化的集体生活。从长远的角度说,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复杂世界中一生积极面对挑战的健康公民”[9],也就是说,放大学校智力的力量还包括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由上可知,学校组织智力的力量既取决于个体知识(包括思想、技能等),也取决于组织内部个体之间以及组织内外的有关知识之间的交互与传播;既取决于学校组织知识的储量,更取决于组织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

二、培育学校变革政治的力量

“政治”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要么被严肃化,如我们平时经常听说“要讲政治”,此时,政治概念在被严肃化的同时,也被片面化理解——讲政治就是不偏离大方向,就是要有正确的言行;要么被虚化,认为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与政治相关,普通人最好“不问政治”“不谈政事”。这两种理解都与政治的本义相背离。所谓政治,最初是指古希腊“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孙中山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即是政治。”按照这种解释,“政治”的主要意蕴是公众参与治理。时下,我们强调用“治理”代替“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回归政治本义。

学校政治,就是学校治理,其着眼点是促进教职员工和学生一道参与学校事务,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主要特征是民主管理、多元共治。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校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往往强调自上而下,强调形成秩序。在这里只有行政而没有政治,导致学校管理沦为执行校长意志或预定学校公共价值的机械流程,管理工作极易陷入“学校领导说、教师照着做”的误区。这样的管理是学校深层发展动力缺失的根源性原因。我们平时常听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说法,就包含着这种行政管理的取向。这种取向认为,学校发展水平主要决定于校长的个人能力,这是学校管理中的一种精英取向。

学校政治的力量,就是学校治理的力量,就是“把各方不同的改革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更全面、综合,因而也是更有力的改革政策”[10],就是建设高质量的人际关系,调动和集聚学校的不同力量,就是为学校教职工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创造的机会和开辟的自由探索空间。那么,我们该如何培育学校政治的力量?

一是转变政府行政方式。培育学校政治的力量,需要政府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具体管理为宏观管理,减少对学校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把治理的理念和行为传导到学校,才能给学校治理营造良好而宽松的外部环境,从而激发学校的改革活力,促进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通过民主决策来确立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选择发展主题和发展策略。

二是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所谓价值,就是人所赞赏、所希望、所追求、所期待的东西。学校是人的世界,学校管理绝非一种简单的行政、统治,而是一种面向人心的治理与修为,是一种价值治理。也就是说,学校管理要善于实施价值领导,善于在激活、尊重、协调多元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核心价值观,并用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推动学校发展。

三是变革学校组织结构。管理学家杜拉克认为,“组织不良,常见的病症,也就是最严重的病症,便是管理层次太多。组织结构上一项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尽量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为此,学校要淡化科层管理,减少管理层级,缩小管理半径,将更多的管理权直接下移到级部、学科组和教研组等。同时,要注重建立非行政性组织,突出组织的专业特征。如某校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中,学校成立了两个非行政组织——“学科委员会”和“学生成长工作委员会”。“学科委员会”的成员为部分学科的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人,“学生成长工作委员会”的成员为骨干班主任、骨干年级组长等。成立这样的组织,突出了学校管理的专业特征,增强了教师的领导力。

四是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网状关系。学校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其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人际互动关系的质量。这种互动关系,可以看作学校领导力发展的社会资本。“新基础教育”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学校人际关系观,即每个人既是“责任人”又是“合作者”。這种观点强调,每个人既要积极承担起本领域和本岗位的工作责任,主动参与变革,同时又是他人负责的工作的合作者。在这里,领导是“去中心”的,互动生成的。“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关系被“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关系所取代。这种关系,无疑有助于学校整体领导力的提升和发挥。

总之,培育学校变革政治的力量,就是通过转变行政职能,通过变革学校组织、制度和文化,构建健全、灵活、民主的领导机制,创造人人可以参与领导的机会,调动全体师生发展学校和发展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植和放大学校整体的领导力,进而调动和放大学校中人的智力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

三、培育学校变革精神的力量

在迈克·富兰的话语体系里,精神的力量,也即道德的力量,是指价值和意义系统,主要由道德目标引发,它决定着变革的方向,蕴含着变革的动力。

众所周知,教育是道德事业,道德事业需要道德目标来导引。迈克·富兰指出,“教育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目标,这就是不论学生背景如何,要使他们的一生有变化,并在充满活力且日趋复杂的社会中有助于造就出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11]。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增进社会公平,是有教无类。可是现实中,我们一边强调促进均衡、增进公平,一边又热衷于办热点学校、精英学校,热衷于以行政的手段给学校分类分等,贴上各种标签。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事的能力,可是现实中我们往往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标,热衷于提高知识获取效率,而忽视能力和品格的培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教育改革应该是在复杂的条件下为了人的发展而进行的改革,不只是为了执行新政策,更不只是出于现实功利目的。或者说,教育改革的根本动机是内生式的,应该去功利,致“良知”,止于“至善”。

所以,变革的前提是坚持道德目标,否则,变革就会失去航向,甚至会与目标背道而驰,这也就是为什么富兰会说,“道德的目标是治疗愚蠢的一副解药”[12]。

道德目标不仅具有导向功能,还蕴含着变革的动力。人是追求意义的存在的,而道德目标赋予变革以意义感。这种意义感能激发人的内在力量,从而推动变革前行。比如,道德目标能让我们意识到教师职业的崇高和责任,意识到“除了教学,没有其他任何职业是这样的简单易行而意义深远,通过付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来改进他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获得自己的生活意义”[13]。意识到我们没有理由不尽善尽美地开展工作。又如,道德目标让我们明晰学校对于社会的责任。迈克·富兰指出:“教育有着一种独特的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起着领路(作用)的责任”[14],“在人类发展的进化链上,公立学校系统将(被)证明是一个验证进步或倒退的主要领域”[15]。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校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社会,而我们,作为学校教育的担当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四、促进三种力量的融合

对于学校发展来说,上述三种力量缺一不可,且需要相互融合。“没有道德目的的思想和观点一毛钱一打——多得是,而没有思想或观点的道德目的虽华丽却不中用。没有思想或道德目的的(政治)力量是僵死的力量;而没有(政治)力量的道德目的或思想则意味着火车永远无法驶出站台。”[16]通俗地讲,精神的力量是方向和动力。没有精神的力量,智力的力量和政治的力量都有可能会走偏,而且会减小。智力的力量是实体性的力量,没有智力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和政治的力量就没有实质支撑。政治的力量则具有“放大器”的功能,它通过有效的组织和领导方式,激活和放大组织的各种力量。

促进三种力量的融合,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是学习,二是合作。

学习,是获得三种力量的重要途径,一个组织的发展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学习能力。可是“直到目前为止,学校还没有养成为解决科学问题而寻求最好的知识的习惯。运用关于学习的最新思想进行知识创新,应该说,是这三种核心力量有机融合的目的之一”[17]。

关于学习,迈克·富兰提出“内心学习”的概念,他认为变革过程首先要从我们内心开始,内心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改变自我,因为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我开始。内心学习要求每个教师保持与自己内心接触,做一个有目的的自我,也正如心理学家安东尼·斯多尔(Anthony Storr)所说的,“把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连接起来,和意识到我们最深层次需要、感情和冲动连接起来”[18]。内心学习是教师在面对复杂性,面对可能遭遇的挫折时能守住内心,坚强面对,同时还能独立思考和反思。可以说,内心学习是关于我与自己的融合,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无疑,开展内心学习,有助于智力与精神力量的融合。

但要推进变革包括自我的实现,仅有内心学习和个体学习还不够,还需要外在学习。“外在的学习是关于联系的问题,……是把个人的内心和在你周围工作的人们联系起来,以及和工作以外的家庭社会关系联系起来。”[19]而“当个人、机构和社会通过持续地扩大和加强他们相互依存的联系来加深它们的相互关系时,成长、变革和最终的进化就发生了”[20]。因为,交互能产生力量。

合作,有助于三种力量的放大和融合。迈克·富兰强调,“合作文化调动了强大的三种改革力量。道德目標(精神的)占据了支配地位。权力(政治的)被用来扩大压力和支持积极的行动。观点和优秀的实践经验(知识和智慧的)不断得到总结、检验和有选择的吸收。换句话说,在合作文化中,这三种力量相互支撑,成为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21]。因为“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是在群体中学习。最伟大的进化飞跃总是发生在那些学会了如何共同生活的独立生命形态上。……只有处在多元化的外部环境的密切联系之中,学校才能立足并深化自己的智力基础”[22](戈尔纳,Goerner)。因为“我们和外部环境的联系越广泛,我们可能发现的深刻的道德意义也就越多。……通过扩大与外部不同合作者的联合,我们不仅能够理解教育改革的道德意义,并且还能致力于它的传播和扩大”[23]。因为“政治的作用在于联合环境中的各方力量,以便形成改革的决心、目标和行动”[24]。而反过来,合作文化又有助于政治作用的发挥。

总之,学习和合作不仅能强化三种力量,还能促进三种力量的融合,从而整体放大学校的变革力量。

参考文献:

[1][5][6][7][8][9][10][13][15][16][17][21][22][23][24]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续集[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283.268.269.246.265.287-288.278.288.291.289.288.244.208.265.265.

[2][3][4][11][12][14][18][19][20]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22.40.21.11.13.13.165.167.167.

责任编辑:杨孝如

Cultivating Three Forces of School Innovation

Lu Xingshu

(Chang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Changzhou 213022, China)

Abstract: Michael Fullan pointed out that school organizations should cultivate three key forces, namely the force of intelligence, the force of politics and the force of spirit. Meanwhile, he stressed that the three forces must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The force of school intelligence mainly refers to the power of knowledge absorption,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and renewal of school organizations, which is the physical force of schoo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force of school politics refers to that of school governance, which is the force that mobilizes and assembles different strength of schools. And the force of school spirit, that is, the power of morality, refers to the system of values and meanings, mainly triggered by moral goals, which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innovation and contains the momentum for innovation.

Key words: school innovation; force of intelligence; force of politics; force of 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