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8-02-21 21:39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现代金融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微制造业客户

□ 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一、国内外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现状

(一)国外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全球制造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预测分析、物联网、智能产品和智能工厂等方面,美国、德国等传统制造业强国正在形成新的优势,新一轮制造业革命已经掀起。早在2009年美国政府就公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开启了“再工业化”的序幕,“工业互联网”计划全面铺开。2013年德国推出“工业4.0”,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不仅门类齐全而且规模相当可观,2010年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支撑着我国世界大国地位。2013年起,国内制造业产值增速维持在7%左右,2016年全国制造业总产值达22.35万亿元,占国内总产值的30%,同比增长6.8%。我国制造业规模大、企业多,质量在逐年提升,但是,我国制造业整体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创新能力不够强,产品竞争力偏弱,高端供给不足。同时,互联网时代下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制造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受国际国内复杂多变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一些制造业企业发展困难、信心动摇,一些实体资本流向虚拟经济领域,导致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

二、银行业支持制造业发展必要性分析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窗口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在制造业。2017年3月,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改进和完善制造业的金融服务,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各类银行机构的差异化优势,形成金融服务协同效应。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重点任务,引领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二)制造业市场资金需求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发展、优势企业并购重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快速发展衍生出大量金融资金需求。至2017年9月末,银行业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3.2%,高于同期资产增速2.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贷款增速连续9个月保持正增长,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2.6个百分点。

三、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重点支持领域。

1.适应制造业发展新形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企业加大资源优化配置,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优势产业兼并重组、小微企业普惠发展等均需要金融资金支持。银行业要改变思维惯性,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探索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大数据分析运用,努力搭建线上融资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段实现小微企业批量信息获取和批量审批授信,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端口前移”,缓解因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导致的银企信息不对称、信贷准入难等问题;完善企业融资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精准捕捉和满足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

2.积极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倾斜资源,加大制造业信贷投放力度,逐步提高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尤其是提高工业转型升级项目贷款占全部工业贷款比例。制造业转型升级涉及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生产能力的重新布局,高新技术投入、转化、应用等各阶段,要抓住机遇,转变经营理念,应从“融资”转变为“融智”,从融资中介转变为综合金融服务中介,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融资、咨询、投资、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整套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要实现金融服务的转型升级。顺应制造业发展趋势,运用好“加减乘除”法则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围绕“中国制造2025”明确的重点,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行业政策、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当地纳税50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转型升级、兼并重组和“走出去”项目;做深做细产行业研究,科学选定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的行业信贷政策,择优支持纳米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着力提升新兴行业信贷业务占比;适度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以及纺织、轻工、冶金和化工等支柱产业中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技术升级改造工程。

3.深化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在制造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为优化银行信贷结构、提高盈利能力提供重要保障,也是银行夯实业务基础的重要方向。积极支持成长性良好的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重点围绕创新创业,加大对“专精特新”小微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制造业领域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加强与政府财政、科技部门和科技园区(高新区)的合作,提高第三方公司对小微企业筛选把关,把科贷通、苏科贷、信保贷、苏微贷等政府增信产品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有力抓手,围绕核心客户产业链、重点商圈、重点产业集群、新三板上市客户等重点群体,充分利用政府主导优势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对优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投放力度,做大做强农行小微特色品牌。

(二)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1.加快建设“绿色通道”。对企业授用信采取“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基本原则,不能“一刀切”,例如对于有效益、有市场、有竞争力但因信用评级、经营规模、财务数据等部分指标不符合农行行业政策、信用发放等准入条件的各类优质客户,可采用“一事一议”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争取政策突破。围绕经济中成熟的优势行业、特色产业、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中的优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大力推行“一项目一方案一授权”。为提高基层行对市场反应速度,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增强客户体验度,上级行可根据客户担保方式、客户行业将单笔不超过一定金额的客户审批权限下放给分支行,同时采取一定激励方案,对不良贷款管控较好、不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的分支行适当增加授权,对授权每年进行后评价并动态调整,不良贷款多发则可以减少金额甚至收回授权,贷款质量得到很好管控的可以逐步放大权限,上级行加强对分支行的业务指导和工作协调,积极回应分支行差异化需求,在客户建设、产品创新、联动营销、经济资本、定价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加大资源配置力度,推动分支行夯实客户基础,形成不同特色、不同定位的发展模式。

2.切实优化办贷流程。逐步推行上下级行、信贷前后台联合作业机制,加强实施总对总营销模式,综合运用“直接发起、平行作业、优先审批、限时办结”等方式,提高农行业务响应速度和信贷审批、放款效率,切实改进客户体验。对于客户分类、授信、用信等审批权限为同级行的业务,可一并审批。加快小微企业线上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线上融资服务平台与政府征信服务平台、小微企业财务会计系统镶嵌对接,应用多媒体、互联网手段实现小微客户批量信息获取和批量审批授信,推广小微企业“信贷工厂”运作模式,对于具有共同经营特点和风险特征的客户群体,优先纳入“信贷工厂”试点范围,实行客户批量营销、授信批量审批、业务批量处理,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效率。

3.有效规范融资定价。在利率市场化竞争环境下,企业对价格敏感度越来越高,在满足《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成本的指导意见》(南银发〔2016〕12号)要求下,要进一步完善制造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综合考虑市场竞争程度、风险水平、综合回报等因素,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和收费项目,采取灵活定价机制,提高同业竞争反映速度。上级行对下级单位可试行利率定价指导机制,选择贷款FTP利差、信贷累放规模、营业收入、信贷客户新增数、不良贷款率等指标进行监测,对下级单位实行区间指导定价,提高市场前沿、客户身边、营销一线的分支行服务市场、客户的效率。随着市场竞争制度完善,效率是企业处于竞争不败之地的重要砝码。科学选择第三方合作单位,对企业发放贷款由担保公司担保的,优先推荐使用担保费率较低、担保能力较强的政策性担保公司,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加大业务创新力度。

1.持续创新信贷产品。抓住企业“走出去”发展机遇,创新发展跨境融资方式,支持企业离岸融资;抓住企业债务融资等规模快速增长的机遇,大力发展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加大集合票据、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型业务发展。加大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探索,实现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效融合,发挥协同引导效应,推动制造业有效发展。发展股权质押贷款、认股期权贷款、PE增信贷款,探索股贷联动、产业基金等金融支持操作模式,满足不同产业阶段、不同层次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需求。稳妥推进数据网贷、在线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统筹理财融资、并购融资和传统信贷业务,形成支持制造业企业专属产品箱,定期补充、修订、更新产品箱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制造业企业金融产品体系,持续提升农行产品的适用性和竞争力。

2.着力实施模式创新。总结、完善、推广银政合作带动、龙头企业带动、政府增信带动、产业基金带动等批量化、集约化服务制造业企业的有效模式。通过客户集中营销、业务集中办理、资源集中投入、风险集中防控的集约化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农行业务规模、运作效率和综合收益,构建“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服务模式。

(四)做好主动营销工作。

1.强化银政合作。加强与各级工信部门、发改委、园区管委会等政府主管部门合作,借助其管理优势、信息优势,对入驻产业园、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内新建制造业企业、重大项目提前介入,从源头上把握优质客户和项目资源。积极对接各类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协会、产业基金等服务机构,通过批量获取客户信息、定期召开产品推介会、开展投贷联动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对相关业务的整体推动。

2.做好跟踪营销。主动了解当地产业和区域发展规划,对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和“走出去”等制造业项目进行跟踪、摸底,筛选、建立项目储备库。落实专人,密切关注储备项目的进展情况和金融需求,提前搜集项目资料,对不符合国家产行业政策和农行准入条件的项目,及时清理出库;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五)持续做好风险防控。

1.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对产能过剩等高风险行业客户,坚持“有进有退”原则,对“僵尸企业”、技术落后企业坚决退出;对盲目多元化企业、陷入“担保圈”企业和高度依赖外部融资、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企业不得进入,存量业务逐步压缩,持续推进信贷区域、行业、客户和业务结构调整,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2.做实做细贷后管理。依托科技手段和网络优势,积极探索制造业企业贷后管理的新方法,动态监控业务发展情况、信贷资产质量和重大风险信号,提高贷后管理的预见性与准确性。做好贷后账户资金监管,加强客户贷款用途、资金流向监管,防范信贷资金挪用风险,严格落实贷后管理责任制。

3.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与地方财政部门、园区管委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合作,探索建立政、银、保、企多方合作机制,充分利用财政资金、保险资金和各种形式的保证金、风险补偿金、专项补贴等,有效转移、分担、补偿制造业企业信贷业务风险,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扩大和完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范畴和机制,加大科技型中小微制造业企业信贷、保险、担保、投资等补偿力度和覆盖面,争取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完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减少金融机构对企业担保、抵押物的依赖。

4.加大风险化解力度。定期监测、通报制造业新增不良贷款和客户违约信息,指导、跟踪经营行开展风险化解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对风险化解任务重、不良贷款较为集中的经营行,加大指导、帮扶力度,在狠抓清收、加快核销的同时,综合运用批量转让、证券化、债转股等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贷款,努力降低不良贷款水平。

猜你喜欢
小微制造业客户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陪客户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伤
小微企业借款人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