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微导学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2018-02-20 14:51余赛菊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后作业初中科学课前预习

余赛菊

[摘   要]微导学课堂的构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性地位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提升初中科学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从课前预习微导学、课中学习微导学和课后作业微导学三方面着手构建微导学课堂,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有效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

[关键词]微导学;初中科学;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作业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5-0076-02

微导学分为“导”和“学”两个部分,其中“导”是指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有效引导,而“学”则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事实上,“导”和“学”是相辅相成且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利用“导”与“学”之间的关系来构建微导学课堂,从而促进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微导学课堂之课前预习微导学

众所周知,预习是新课教学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提前熟悉新授知识点,并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见,设计课前预习微导学学案是构建初中科学微导学课堂的前提,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接收能力,从而设计出更好的导学方案。

例如,在教学《透镜和视觉》这一节课时,我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制订了如下所示的微导学学案。

师:通过预习,我相信大家一定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你们来告诉老师,小孔成像的原理和规律是什么?你们能够尝试着画出光路图吗?

(学生画小孔成像的光路图)

生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成像规律总共有三个,一是小孔所成的像不是正立的,而是倒立的;二是小孔所成的像是实像而非虚像;三是物像的大小和孔没有关系,只和物距、像距比有关系。

师:非常棒!那么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与小孔成像有什么不一样呢?同样,你们能否尝试着画出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

(学生画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

生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成像规律同样有三个,但与小孔成像完全不同。第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与小孔所成的倒立的实像完全相反;第二,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实物大小完全相同;第三,平面镜成像时像距等于物距。

师:没错。回顾了这些旧知识后,我们这节课就要探讨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和规律,现在你们来画一下凸透镜成像时的三条主要光路,让老师来看看你们的预习效果。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陆陆续续地将凸透镜成像的三条主要光路画了出来,待学生基本完成画图任务之后,我又继续与学生互动交流)

师:结合你们所画的光路图和前期的预习,来说一说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和规律。

生3:光的折射是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生4:光沿直线传播也是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生5: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是倒立的实像也可能是正立的虚像,主要看物距与焦距之间的关系。

……

在上述教学中,我通过设计相应的课前预习微导学学案来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所学旧知识等方面去认知和学习新知识,一来可引导学生熟悉新知识,了解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来可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二、微导学课堂之课中学习微导学

教师的课中引导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实验又是初中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设计一些与实验相关的课中学习微导学学案,能够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科学知识,认识科学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电路探秘》这一章节时,我结合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用电现象来引导学生学习电路知识,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与发展。首先,我提问:“有的时候我们开启一些大功率电器,比如电水壶、空调等,会发现家中的灯泡亮度变暗了,但当我们关掉这些电器时,灯泡又会恢复正常亮度,你们知道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吗?”学生思考片刻之后也没能给出答案,于是我继续引导:“家中所用的大功率电器和灯泡之间的电路是并联还是串联?”大部分学生回答道:“并联。”而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道:“所以灯泡变暗应该是大功率电器电流分流导致的。”此时我并未立即回应该生,而是让学生尝试画出简化的电路图。一开始,一名优秀生设计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电路图,并未达到简化的效果,而一位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却能使用一个滑动变阻器有效简化电路图,使整个问题变得简单、清晰、明了。对此,我让学生采用此电路图组装电路,并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最终得到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之后发现,灯泡变暗是因为在电路中并联了大功率的电器之后使得电路所需电流急剧增加,导致干路的分压增大,而灯泡两端分得的电压却减少了,从而使灯泡变暗。

在上述教学中,我引入了一个生活化的科学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该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电路的相关知识。案例中使用的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便是课中学习微导学的核心所在。

三、微导学课堂之课后作业微导学

课后复习是帮助学生加固知识基础并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在课后作业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而影响到自己的课后复习进度。为此,我认为教师可借助微导学的方式来给学生讲解在课后作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提升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功率的相关知识时,我研究了学生的课后作业,并挑选出一道疑难问题在课堂中以微导学的方式进行分析讲解。

课后作业题:已知两个规格相同的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将电路开关闭合之后,灯泡L1和灯泡L2均会发光,此时灯泡L1的玻璃外壳被打碎,灯泡L2更亮了,试探讨其中的原因。学生提出以下两种猜想:猜想一,灯泡L1的外壳被打碎后造成了开路现象;猜想二,灯泡L1的外壳被打碎后出现了短路现象。

1.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猜想是错误的。

2.为了验证猜想二的正确性,学生将一个电压表分别并联在L1和L2的两端测量L1和L2两端的电压,结果发现L1两端存在电压且电压值小于L2两端的电压,故而猜想二是错误的,请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要求定量分析)。

针对上述课后作业题,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串联电路的特点,若L1为开路状态,那么只有一条电流路径的电路完全不会有电流通过,L2也不会发光;其次,若L1是短路,则L1相当于一根导线,导线两端的电压应当为0;最后,灯泡有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两种,其中实际功率会决定灯泡的发光亮度,而实际功率又取决于流经灯泡的电流和灯泡两端的电压,所以该问题可从灯泡的实际功率着手分析灯泡亮度的变化。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了对该问题的探究与学习。

在上述教学中,我选择学生课后作业中的某个疑难问题以微导学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分析,从而强化学生对“实际功率”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以及课后作业等角度出发设计相应的微导学学案,从而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并促进学生有效掌握与应用科学知识。

[   参   考   文   献   ]

[1]  汪冬燕.初中科学微导学课堂的实践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7(13):79-80.

[2]  李晶,王凌詩.科学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课后作业初中科学课前预习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微课不微
浅析新课标下学好数学的方法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探究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