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例分析
——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2018-02-12 17:55曾九江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辅修融通实训

曾九江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5)

“工商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为应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借鉴国内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和学校实际提出的一种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它主要采取四种形式:“工科、商科专业互开选修课程”“专业+专业方向”“主修专业+辅修专业”“专业大类+实训项目”。

关于高职教育是否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界一直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多是针对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院校而言的,注重文理相通,培养真正的较高层次人才或者“通才”。而高职院校由于存在学制短、资源较弱及生源基础较差等特点,不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诚然,高职院校完全照搬本科院校的一套走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子,的确行不通。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相差悬殊,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采用本科院校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变多学科交叉方式为跨专业渗透的方式。本文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高职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的实践做法。这里的复合型人才,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定义为“工商融通”人才。

一、“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亟待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09年,国务院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发布。2015年8月,国务院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及全域旅游,中国旅游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革命。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全域旅游是推动旅游产业跨界融合、旅游产业智能化和旅游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客观上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定位主要表现为:一是旅行社需要有较强的外部联系、计算调节和营销策划能力及电子商务、虚拟导游和旅游咨询等业务能力的人才;二是旅游景区需要有经过中高等级专业培训和学习的导游员、讲解员和旅游策划人员;三是旅游酒店需要有具备服务、管理、外语、人际交往等综合服务能力的人才。而传统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前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旅游人才这些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必须推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旅游产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综合素质全面,职业能力较强,有技术又善于创新的新型旅游人才。

(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新需求呼唤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互联网已越来越渗透到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旅游企业开展在线旅游业务越来越广泛,因此,旅游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对新媒体营销、个性化定制旅游产品、智慧景区建设与管理及跨界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

1.新媒体营销人才需求。目前,被旅游业广泛运用的新媒体有微信、微博、网络、视频、APP等,这些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向交流。如微信群,他们在群里分享旅游体验、传递旅游信息,从而影响群体消费倾向与选择,甚至有人在群里提出旅游目的地,邀请成员拼团旅游。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定向精准等特点[1]。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旅游企业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营销是必然的选择,因此,掌握和运用新媒体能力的旅游人才必然成为旅游企业的香饽饽。

2.定制个性化旅游产品人才需求。散客旅游是世界旅游市场上最主要的旅游形式,约占整个旅游人数的85%以上,而且需求各异[2]。传统的旅游线路已远远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下游客出游的需求,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大量信息,如何游玩,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他们需要旅游公司为其定制个性化旅游产品。因此,旅游企业需要大量的能为游客定制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的人才。

3.智慧景区建设和管理人才需求。智慧景区建设的目标是结合景区特点,将物联网、泛在网、移动通信和云计算等新兴的信息技术集成起来构建智慧网络,增强人类感知、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实现对景区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游客活动、灾害风险等全面、系统、及时的感知与可视化管理,极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3]。因此,旅游景区需要大量既具备旅游知识与技能又具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管理人才。

4.跨界复合型人才需求。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旅游业的各个领域,大数据分析、智能终端应用等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这就要求旅游人才要突破专业壁垒,成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同时,随着旅游产业向生态、养生、度假、休闲、探险、情感等方向的不断拓展,都要求旅游人才朝着复合型的方向发展[4]。

综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旅游企业需要大量既懂旅游又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旅游人才。传统的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只注重旅游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移动平台的创新应用、网络新媒体营销等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时代呼唤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

(三)旅游人才的跨行业就业现状需要变单一型为复合型人才培养

根据《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程度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理科专业完全对口就业比例为30.6%,文科专业完全对口就业比例为21.2%[5]。旅游类专业属于文科专业,由此可看出,旅游人才的跨行业就业比例达到近80%。另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同样,根据作者对本人所在学校和本省同类院校的调查发现,旅游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不超过50%,一年以后,留在旅游行业的就很少了,大约在15%左右。可见,旅游人才非对口就业和职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

基于以上分析,不管是应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跨界融合发展的需求来看,还是旅游人才的跨界就业来看,变革旅游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是未来人才培养的一个主导和重要方向。

二、“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本质特征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

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较为典型的有:(1)“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周远清)(2)“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钟秉林)(3)“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龚怡祖)(4)“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活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质的反映。”(刘红梅,张晓松)

以上界定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多指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途径、教学内容、教学制度、保障体系等。同时,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是主导整个高校系统的模式,如素质教育模式、第二层次是指各高校所倡导、践行的培养模式;第三层次则是某专业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探讨的是第三层次即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本质特征

随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旅游业态不断变化,关于如何培养适应产业需求人才的文章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文章,但综观这些文章来看,其提出的对策不外乎“深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本文认为,这些对策虽属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也都提出了一些创新的做法,但本质上还是属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只不过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某些不适应当前产业发展需要的内容做了一些改进,而没有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应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跨界融合发展,培养跨专业复合型旅游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特征体现在:

(1)“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本身就是对高职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颠覆,其典型特征是跨专业综合渗透。一是科学定位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综合素质全面,职业能力较强,有多专业技能且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二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旅游专业+专业方向”“旅游专业+辅修专业”、“旅游专业+综合实训项目”、“选修课程”等,多渠道、多形式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根据人才培养计划从师资、实训、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予以保障。

(2)“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发展需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发展需要复合型旅游人才,“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培养计划中专门有15个学分用来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方向包括“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计算机网络”等,供学生在第三学期开始选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还可选修学校提供的辅修专业套餐,获取学校颁发的辅修专业结业证书。

(3)“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具有复合型、创新型和迁移型显著特征。“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选修课程的开设、专业的交叉融合和综合实训,让旅游专业学生学习通识课程、本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训练及了解并掌握另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复合,具有一技或多技之长,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具有复合型特点。同理,“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必然激发出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社会普适能力。因此,“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又具有创新型和迁移性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当前旅游人才应对职业变迁所具备的优势。

三、“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形式

前文所述,“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它主要通过“选修课程”“旅游专业+专业方向”“旅游专业+辅修专业”“旅游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四种形式实现。

(一)“选修课程”实践形式

旅游人才培养的“选修课程”实践形式是一种比较灵活又容易操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普及性,但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程”制度规定: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三门公共选修课程,共6个学分,选修课程采取传统授课与网络在线学习相结合方式进行,即学校每学期按传统授课方式统一开设一批职业技能选修课供学生选修,同时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大量的在线通识和专业课程。学生可灵活选择线上、线下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还设计了8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旅游专业前沿课程、相近专业课程和跨专业课程。以上学分还可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进行替代。

“选修课程”实践形式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特点体现在:一是选修课开设多样。选修课占到所有课程的10%左右,提供多种选修方案供学生选择。二是选修课学分可替代,架起了旅游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

(二)“旅游专业+专业方向”实践形式

“旅游专业+专业方向”实践形式主要包括“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计算机网络”等,是为应对旅游产业跨界人才需要和提升学生职业变迁能力而精心设计的。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比例为15个学分,约占毕业总学分的11%。学生可以在设计的“专业方向”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任意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学习。

“旅游专业+专业方向”形式是一种典型的、较为普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形式,是通过跨专业交叉培养,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复合。

(三)“旅游专业+辅修专业”实践形式

“旅游专业+辅修专业”实践形式是在学校层面实施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形式,属于自愿性学习形式。辅修专业由学校统一提供,约15个,由学生自愿通过辅修专业管理系统选择一个专业进行学习,每个专业开设5门核心课程,共15个学分,分别在第3、4、5个学期开设。学生修满全部课程且合格可获取江西工程职业学院颁发“工商融通”辅修专业结业证书。这是区别于“旅游专业+专业方向”形式的一个显著标志。

“旅游专业+辅修专业”是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形式,是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复合的重要途径。

(四)“旅游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实践形式

“旅游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实践形式是通过实训过程的综合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高级形式。如旅游产品在线推广综合实训项目,通过产品设计、开发、上线、营销等项目的练习,使学生获得跨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综合运用的能力。每个项目除了包含相应的专业知识外,都含有商业、项目和过程管理等要素。

四、结语

“工商融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次全面彻底的颠覆性革命,目前还仅仅停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以上四种实践形式的探索上,包括诸如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使人才培养目标得以真正全面实现,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猜你喜欢
辅修融通实训
四链融通 创新发展 推动新商业人才培养改革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习的毕业生从业状况调查研究
在二元对立中实现多元融通——论张曼君的导演思维及其实践意义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