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融”模式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2018-02-11 10:54汪一心曾九江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辅修学院专业

汪一心,曾九江,张 明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通过“创造力教育”培养出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才。1999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便首次提到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标志着我国创新教育政策的开始。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自此开始大量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性政策出台,有效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1]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全国各类高校积极响应,迅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2013年提出“以开放融合方式,培养工、商融通型人才”,在培养目标、办学方式、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掌握多种技能,创新意识增强,就业创业质量和社会评价明显提高。

一、“双融”模式的涵义

高校培养学生需要深入了解经济社会需求,投入足量教育资源,认真进行人才培养,接受社会检验并进一步改进。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必须精准了解经济社会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指望学校一方完全供给是不现实的,需要借助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元的教育资源来实现人才培养。基于这两点,学院提出“双融”模式。

“开放融合”是一种办学方式,它是指借鉴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破除教育资源约束,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现办学主体、教学形式、学习形式和资源利用的开放性,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学习环境。

“工、商融通”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指在三年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成为既有“工”的技能又有“商”的头脑的“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商融通”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一)复合型。通过“专业+通识课程”“主干专业+辅修专业”“专业+专业方向”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培养途径,学生具有了多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多种技能。(二)创新型。既有“工”的技能又有“商”的头脑,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多种举措形成合力的引导下,学生创新精神增强,有一定的创业能力。(三)迁移性。学生综合素质高并掌握多种技能,能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就业竞争中有一定的主动权,也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2]

二、“双融”模式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创新指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在促成这种行为的过程中,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这种能力一般用创新能力或创造能力来描述。

创业则源于市场,属需求之上的创新。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和运用服务、技术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是一个人发现了一个商机并加以实际行动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形态、获得利益、实现价值的过程。[3]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到,创新创业是特定环境的产物,更是对环境的改造。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观念相对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环境中,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双融”模式的探索实践,学院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资源利用灵活有效,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增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推动学习成果互认转换

学院是学习成果互认联盟成员单位,学习成果互认联盟是我国首个在教育部指导下,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引领,主要以“学习成果框架+标准”为技术路径,共同推进学习成果互认和转换的开放性合作组织。联盟由国家开放大学联合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云南开放大学和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培训中心(煤炭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中国铸造协会、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共同发起。互认联盟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联盟的运作机制,广泛吸纳联盟成员,拓宽合作平台,深化和延伸合作内容,探索国家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和学分银行建设。

学院申报的学习成果目前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三个成果,后续将陆续申报学院其它骨干专业加入学习成果互认联盟。学院以加入学习成果互认联盟为契机,深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社会服务模式改革创新,建立适应需求的特色专业和课程资源,实现学习成果与联盟成员单位的学习成果互认与转换。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之后的学习成果存入学分银行,学习成果有多种形式,除了毕业证书,也鼓励行业培训、创造发明和创业实干。学习成果互认联盟中有本科学历证书,也有知名行业证书,学分积累并在满足相关条件可下转换成联盟的其他学历和非学历证书。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空间,认识到学习是有价值的,学习自主性进一步加强,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营造出了热爱学习、乐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学院教师同时也是国家开放大学(江西分部)教师,有着丰富的远程教育教学经验,在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网络教学辅导、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等方面非常熟练。学院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职教MOOC和学院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在教学和学习形式上多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师在学期之初给学生提供资源,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主要讲解重点难点、解答学生提问、引导相关延伸问题讨论、启发创新思维、指导实践等,课后学生还可以随时学习。将自学情况、课堂表现、课程实践和期末考试一并纳入课程考核评价。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转为释疑引导,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教师必须掌握知识的由来、外延、应用和发展前景,否则难以胜任课堂教学。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前随时随地学习知识,自主完成知识学习阶段的过程,课堂的重点转为难点提问、案例讨论、知识应用和创新实践等。[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促使教师和学生全方位理解理论知识,启发知识的应用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三)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成立了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联盟,联盟理事单位有厦门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45家企业。现与中科天玑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技能竞赛和实训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企业也会派技术骨干(创业导师)到学院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生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技术技能有了提高,对企业生产、企业营运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有了较深的认识。从而,学生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更好地谋划自己的发展,创新意识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提高。根据对2016、2017两届校企合作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能力得到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薪资待遇同比增加,部分学生成功创业。

三、“双融”模式构建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

学院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各类教育资源,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养来培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对全体学生进行普适性教育,建立了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开展通识教育

学院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和《毕业教育》三门公共必修课。学院引进了“超星尔雅”近1000门通识课程,选用“智慧树”近50门通识课程,其中有多门创新创业类精品课程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库。学院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3门通识课程,其中,文经类学生至少要选修一门理工类通识课程,理工类学生至少要选修一门文经类通识课程。学院规定,学生未完成通识课程选修任务不得毕业。

另外,学院举办“工、商融通”大讲堂,不时邀请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来学院讲学。他们分享创业经验,传授职场知识,拓展了师生的视野,激发起大家学习热情。

(二)开办辅修专业

作为全院的制度性要求,每名学生入学后均须参加“主干专业+辅修专业”学习,主干专业为其高考录取专业,辅修专业为其入学后自主选择的专业;三年制专科总学分文经类专业136分,工科类140学分,其中辅修专业15学分。辅修专业开设5门课程,修满所有学分,可同时颁发主干专业毕业证书及学院独有的“工、商融通”辅修专业结业证书,未辅修或辅修不合格不得毕业。学院共设立12个辅修专业,主干专业为工科类的学生必须选修商科类辅修专业,主干专业为商科类的学生必须选修工科类专业。通过辅修专业的学习,学生成为既有“工”的技能又有“商”的头脑的“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辅修专业突破了既有的专业壁垒和专业边界,实现跨界融合、资源共享;突破了既有教学组织,建立开放、有机、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突破了一考定终身的“计划型”弊端,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习辅修专业,学生的知识更为全面,具备了多种技能,播下了创新创业的种子。辅修专业学习受到95%以上同学的欢迎和积极响应,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用人单位高度赞赏。

四、“双融”模式搭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

学院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积极创造条件,整合校内外资源,为一部分意愿强烈、能力出众的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进行差别化培养。

(一)开设专业工作室

专业工作室是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方式,校企共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及实训设备,企业派出师傅(创业导师)常驻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和创新创业服务。专业工作室把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的真实项目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师生携手解决企业经常面对的成本和质量等问题。学院已建成财务、电子商务、工程造价、软件技术等工作室,下面以财务工作室为例。

财务工作室从2015年11月运行至今,已经发展客户100家左右,财务工作室与阿里巴巴签约,正式成为其服务商,专门为阿里巴巴跨境交易客户提供报关咨询、账务代理、税务代理及外币兑换业务指导。目前,财务工作室常驻企业师傅4名(包括1名财务经理),安排学生10名。学生完成三个月综合实训后并且愿意继续留在工作室实习,每月领取2000元左右的实习工资。待从学院毕业后,工作室将推荐这些学生到客户公司从事财务工作。工作室实习学生很多都在进行创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部分学生毕业后创业成功。

(二)重视创新创业大赛

创新创业比赛是学校展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学校专业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推手。学院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出台了激励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相关制度,各专业认真组织学生报名、选拔、赛前培训和比赛指导工作。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整体提高,专业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参赛学生得到了锻炼,创新精神进一步增强,提升了创业能力,并影响到更多学生投入到学习和比赛当中来。学院电子商务、软件技术等专业在比赛中都取得较好成绩,下面以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探索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教学模式。近两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全国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全国冠军4项,省级竞赛一等奖以上10余项,其它奖项24个。通过比赛带动,专业建设成效明显,电子商务专业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课赛融通”教学改革实验校、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职业技能联考试点单位和《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实施方案》骨干建设专业称号。同时,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涨,个人创业比例超过专业人数的15%,创业孵化注册公司4家,有一定规模的创业团队4个,涌现出“刀耕火种”“云才街”“乐活江工”等为代表的一批校园知名品牌。

结束语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响应国家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自身转型升级、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学院提出的“双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约束,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教学规律,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实现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辅修学院专业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习的毕业生从业状况调查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