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文化与乔布斯

2018-09-27 06:58钟志贤易凯谕邱娟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禅定禅心禅宗

钟志贤,易凯谕,邱娟

(1.江西师范大学a.教师教育高等研究院,b.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

禅宗是佛教的中国本土化,或者说是中国化的佛教。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禅宗是中国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一种普适性的修心文化。乔布斯是高科技苹果系列产品的引领者。什么是禅宗文化?作为禅者的乔布斯究竟是怎样在“红尘滚滚”的现实中践行禅宗要旨?又是怎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禅修者的形象?禅,离我们是那么的近,又是那么遥远,它是那么的具体,却又那么缥缈,我们怎样来接近神秘的禅宗?对等等诸如上述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禅宗文化和助力以养心为要的禅修实践,从而惠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一、什么是禅?

(一)禅与禅定

禅,本来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法门,用文字语言来说禅,是一种善巧方便,切不可拘泥于文字,如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愣严经》),手指是一个载体,但不是月亮。

1.什么是禅?

禅,是音译“禅那”的简称,汉语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静虑”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就是“禅那”,亦即佛家一般讲的参禅。

禅,是指制心一处、静心思考、实现精神自由的一种修持方法。禅,是在“正定”(禅定)中洞明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

禅,主要通过修心而来,亦即静坐调心、驾驭意志、超越喜忧,以静治烦,由痴而智、由染污到清净、从宁静到愉悦,进入空明清澈的境界。通过禅修,使人的心灵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执著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回归本真,获得宁静、快乐与祥和。禅修,主要是修清净心,虚灵宁静,摈除心中杂念和解脱外在束缚,复归于自然本性,使人的心灵归趋于自然、自在、自由和自主的境界。

2.什么是禅定?

禅,要发挥应有的身心作用,离不开禅定。

什么叫禅定?六祖慧能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禅定离不开坐禅。“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因此,对于“禅定”来说,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六根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如此禅定,犹如暗室放光。

禅定,是指心注一境,达到不散乱的状态,外禅内定,禅定一如,以净化心灵,开启智慧,洞明事物真如实相。禅定,是修持菩萨道的“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一,在“戒、定、慧”三学或三阶段中,禅定是从“戒”至“慧”的桥梁。

禅定,也叫“三昧”(正定),“禅”“定”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的层次一般是从“入静”而到“至静”,再到“寂静”(忘我的境界)。

通常,禅定有六法:(1)静:缓和身心,消除紧张;(2)定:专注不移,一心一意;(3)止:放下杂念,澄心澈虑;(4)观:洞明真相,破除迷惑;(5)觉:明心觉悟,心境空明;(6)同:万物一般,创意无限。

(二)禅的特点

禅,是难以言说的,它是思维方式、问题解决之道,是生活智慧,也是心境和心态。

1.禅,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超越知识、逻辑和常理的束缚,一般不借助于分析的思维对事物作出判断、推理,而是通过个体性的感受活动直接洞明事物的本质。“悟”,即禅悟,是理解禅之真谛的不二法门,它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直接把握。“禅悟”没有法则套路,是一种认识的方便之门。禅悟,是“老僧只能指点,不能代劳”,只能靠禅修者自己入门,如饮茶水,冷暖自知。

2.禅,是直指人心的解决问题之道。认为真正最为简单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和直觉。这种力量是“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的,即自性(本心)的力量。禅,并不否定理性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但更注重直觉(悟性)在把握世界和人生中的意义。理性能使人获得知识,而悟性才能让人获得大智慧。它是真正源自于自我、最适合解决自我问题的方法。

3.禅,是一种卓越的生活智慧。它凝聚了东方智慧,关注个体的生命和心灵,追求真实的人生。禅,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既出世又入世。在入世中完成内在的自身超越,引导个人在修炼中成为入世出世的自由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自由穿行。禅,提倡心灵的完全自由,不为形束,不受物拘。禅的证悟,完全是一种超时空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是随缘自在的清净、心安与欢喜。

4.禅,是心注一境的宁静和专注。它特别辉映了“抟物精神”,手从于心,抟心揖志。抟物,是对事物具有深研的品质和彻底洞悉的能力,抟物精神,是“心无旁骛”的宁静致远,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一心一意;是“止于至善”的精益求精;是宠辱不惊、淡泊名利的乐在其中;是追求卓越,反对复制,确证自我价值的探索创新。在这点上,日本的职人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禅的境界。[1]

5.禅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无分别的平等和慈悲。禅从智慧上超越繁杂,和自然不二,让人我之间回归到本然圆融的状态。在我们心中注入大慈大悲之情。

总之,禅,是一种哲学和思维方式,是一种人生智慧和超然的心境,是理解现实人生的一把特殊的钥匙。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指出:禅,不仅是中国文化之精粹,亦为东方文化人生修养之中心。唯有禅的精神和求证的方法,才真正能使人们摆脱物质欲望的困扰,达到精神心灵的真实升华。这对于今天人类被物质文明所困扰,理性被人欲所淹没的世界,应该是以绝妙的消炎剂、清凉药。[2-3]

(三)禅在世间上

禅,是活脱脱的、日常受用的身心活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更是当下社会改善身心状态的方便法门。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认为,禅秉承了佛教的根本宗旨,特别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它的根在印度,但在中国开的花。

禅宗是贴近世俗生活的。禅宗主张人们放下,学会做减法,不论是物质、知识、精神都是如此,“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否则必定损害生理健康,增加心理负担。禅宗是破除你的执著,顿悟就能成佛。很多人都感到禅宗不好把握,不知道从何入手,也不知道怎样验证。其实,禅宗是一个易行门,完全符合中国文化简易简约的习惯,语言表达和实践操作都要简易,简易的法门在中国就能够流行。

实际上,禅宗是可以考量的,可以验证的。可以用三句话来表示禅宗的日常实践精神。这三句话也可以看作是禅修的三个层次或进阶。

第一句话是“做本分事”。禅宗不离当下、不离日用,禅宗提倡的是寸寸处处都有禅,不要离开当下去琢磨禅是什么境界,禅就在生活中。做好本分事本身就是在参禅,赵州和尚之所以老叫人们吃茶去,因为这在当时是寺院里最本分的事情,所以参禅就是吃茶,吃茶就是参禅。所谓参就是在修心,如果你能安于做本分事,不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就是很了不得的修行。

第二句话是“持平常心”。本分事做好了,不管别人对你怎样的评价,都不计较。表扬也好,批判也好,吹捧也好,讥讽也好,都能不动心。这就是“八风吹不动”(指尘世间迷惑人心的八件事: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很不容易的,有时能经得起批判,经不起吹捧,讥讽可以忍,吹捧就心动,比安于做本分事要难。

第三句话是“成自在人”。自在是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自在就是不动心、不起念、不着相,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通过前面几步就可以体悟自在,不会被人和事牵着鼻子走。修禅离不开坐禅,但坐禅是一个辅助手段,不是修禅的根本。修禅的根本要修到大自在,坐禅是坐不出来的,必须要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才能达到大自在。

上面三句话可以作为一个上联“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下联是“行慈悲愿、启般若慧、证菩提道”,横批“活在当下”。[4]这幅对联可以看作是禅的核心理念与实践精神。

二、禅的源流

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文化相融合,在隋唐时期形成了民族化的宗派——禅宗。禅宗号称佛心宗,渗透了中国人自己对禅的理解,是中国佛教的核心和精华。如没有固定的程序,日常生活皆是禅,自然处处尽是禅意;一句话、一个手势都可以是禅,等等。中国禅宗文化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诸代发展演变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中重要的思维方法、审美文化和生命哲学。

(一)一花开五叶

禅的衣钵承续顺序是: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据传,禅宗始祖达摩传法给二祖慧可时,曾有一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一花开五叶”有三种理解。第一种是说一朵花长出了五片花瓣,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是指“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出自然的觉悟成就。第二种认为是“一花开五叶”指自达摩禅师(一花)东渡传道以来历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五代方使得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第一大宗。

第三种的理解影响最大。它认为“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是指禅宗在中国扎根以后,至六祖慧能及其门下,形成了南禅五家(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以后的禅学发展,大抵不出这五家范围。它们分别是:(1)沩山灵佑和仰山慧寂开创的“沩仰宗”;(2)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开创的“临济宗”;(3)云门文偃开创的“云门宗”;(4)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开创的“曹洞宗”;(5)清凉文益开创的“法眼宗”。

禅宗分为神秀的北宗,注重渐修;惠能的南宗,注重顿悟。禅宗以达摩为祖,称“一花”;“五叶”是指禅宗演变的五个流派。但“南禅五家”都自称是慧能的传人,祖师禅之正宗。惠能时期的禅学,可以称之为“祖师禅”;在惠能之后的禅学,则可以称之为“越祖分灯禅”。

禅之所以为五宗,是因为他们对禅的本质做了不同侧重的把握与体验,门派宗风各有不同特点。南宗的天日山高峰禅师认为:“临济痛快,沩山谨严,曹洞细密,云门高古,法眼详明”;法演禅师则有一个比喻:临济如“五逆闻雷”,显其惊绝;云门如“红旗闪烁”,显其微露;沩仰如“断碑横古路”,显其深奥;曹洞如“驰书不到家”,显其回互;法眼如“巡人犯夜”,显其隐微。禅宗源流发展如下图所示。

图 禅宗流派示意图

(二)庄禅的融合

追根溯源,禅宗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庄禅”,即以老子,特别是庄子为主的人生哲学和修身养性的方法。老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学充满禅意,与印度的禅学有天然的密切关系。如果说印度禅学是父,那么庄禅就是母,二者不期而遇,融合成为中国禅宗,演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禅宗具有浓郁的老庄思想,庄禅承接了印度禅宗思想。

庄禅,源于庄子的人生哲学。它在天地自然中找到了世界的根本。庄禅的意趣是,自然的天籁,在广袤天地间浑然交响,人在其中,体验天地万物的大美,超然世俗之外,与天地同运行,与大道同合一,进入忘我境地。庄禅表现出系列显著特征。

1.回归自然。“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天地大道,法乎自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地万物是大美之典范,不言不议、无声无息、恬淡寂寞。崇尚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崇尚地籁、天籁和天乐。追求大美,则要复本归根于自然之性的素朴。回归自然才是回归人的本真。回归人格独立的精神自由,实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人道同一,万物与我同一。如此,无我、死生、利害、善恶、美丑等都泯灭了,功名、利禄、权势也就看破了。

2.澄心遣欲。主张消功利之念,养虚静之心,达此境界的心路过程便是“心斋”和“坐忘”。(《庄子·大宗师》《人间世》)“心斋”是使心神不随俗物的炫耀而动,并非使心拒绝或远离万物,而是“乘物以游心”。“心斋”的最高境界是“坐忘”——破除心中杂念与外在束缚,实现精神自由的修养方法。庄子主张“心离”,“坐忘”,强调“精气神”的意义。“心离”,乃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坐忘”,乃心如止水之状,入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之象。心离、坐忘之意在于心境的清净、恬淡、寂寞、无为,以求心性的解放,而如无我之境,宛如人与宇宙融合,不觉之中虚无境界,入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之至乐至美的人生状态。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潭水无痕。”(《菜根谭》)圣人之道,乃不为外物所累,不为私欲所牵。圣明的人皆清净无为,通晓自然之道、圣人之道或天道。圣人的心境是虚空且宁静,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明镜。可以使心境空明虚淡,合于自然之理,显得充实,才会平静宁寂,才能无不有所得。“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万物与心灵,自他不二;性情与物象,色空如一,从而超然物外,物我两忘。

3.逍遥自在。回归人性之本来面目,追求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逍遥于心灵的畅游,心灵的安闲,心灵的自在,心灵的豁达。得道如鱼儿得水一样,各适其性,各得其乐。至乐无乐。真正摆脱以功利为轴心的世俗之乐。顺从天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受人为的束缚。逍遥自在就是不刻意,不矫揉造作,不刻意追求,也不刻意逃避。超脱物欲之束缚。不为利所羁,不为名所累,不为己所困。

4.了悟生死。庄子在《大宗师》认为,生死,不过如昼夜的更替,人不必好昼而恶夜,因而无须乐生而悲死。解放为躯体所限的小我,成就大我,走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齐物论》)

5.见素抱朴。“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外篇·刻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着重精神。所以,所谓素质,就是没有杂质的人;所谓纯粹,就是不使其精神亏缺。

普通人看重的是利益,廉洁的人看重的是名声,贤明的人崇尚的是指向,圣人珍重的是朴素精神。“真人”是存养本性或修得真道之人。真人,能够体现出纯粹和朴素的品质。纯粹,是他的自然精神没有受到亏损;朴素,是指没有任何东西与之掺杂。自然朴素才是大美,内质虚弱者才看重外饰,而真正内质充实的人,则素朴虚无,恬淡寂寞,达到心与物合,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真美。[5]

三、禅者说禅

禅者说禅,丰富多彩,或为表达自身的参悟,或为开示众生的方便,各有玄妙,各显机锋,为我们领悟禅之奥妙提供了善巧路径和光明烛照。

(一)千古微笑

一天,释迦牟尼佛祖拈花示众,意态安详。众人皆不解其意,只有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佛祖便当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禅,是一种“以心传心、以心印心”的无言之道,不拘泥文字或形式,强调领悟和意会。佛祖所传的是一种至为安详、静谧、祥和、安闲、纯净、美妙的心境,是“真如妙心”。迦叶的“破颜微笑”超越了言语文字,心神领会,表示契合了佛祖的心法。“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拈花微笑这一以心传心的典故也成为禅宗的第一公案。

(二)经典上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心经》第一句,其中的所谓“行深”,是指禅定、深定;“自在”是“大自在”,是禅者的超然、解脱的心境。观自在菩萨在禅定状态中“观照”到“五蕴皆空”(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暂存),亦即“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禅定中得到清净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我国本土唯一被冠以“经”的佛教典籍《六祖坛经》说:“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坛经·坐禅品第五》)禅,就是在“正定”(禅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洞明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

(三)星云大师说

据说,今天在这个云计算时代,有两个“云”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态度,一个是叫你入世的“马云”,要你“拿得起”;一个是叫你出世的“星云”,要你“放得下”。其实,确切地说,星云大师是人间佛法的倡导者,是叫你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

星云大师用一个故事来说明什么是“禅”。

在宋代,曾有这样一位女施主,不论是财富、地位、能力、权力,甚至美丽,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可是,她不快乐,每天都郁郁寡欢,连一个喜欢和她谈话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去请教临济宗高僧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赢得别人的喜爱。

无德禅师告诉她说:“如果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相处、合作,和别人一样有慈悲的胸怀;讲一些禅话,听一些禅音,做一些禅事,用一些禅心,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了。”

施主接着问:“怎么讲才叫做禅话呢?”

“禅话,就是要说别人欢喜听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幽默的话,说利人的话。”

“禅音又是怎么听呢?”

“禅音就是要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音声转为鼓励的音声,对哭闹声、粗声、丑声,妳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

“禅事该怎么去做呢?”

“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有益于社会、国家、人间的事,就是禅事。”

“禅心又是怎样用的呢?”

“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此后一改富家骄气,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也不再自恃美丽,更不再盛气凌人,待人总是谦恭有礼,体恤关怀。很快地,大家都喜欢她、亲近她、赞美她,成为最具有魅力的女施主。

禅,不是理论,禅是生活。有了禅心、禅事、禅音、禅话,那真是法力无边,自他欢喜,所到之处,大家都乐意亲近。有了禅,在人人尊,在处处贵,有禅的人生,前途是无往不利的。

(四)净慧长老说

当代佛界大德,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净慧长老从境界、体验、方法、道路等方面,描绘了一幅“禅”的意义图画。

禅是一种生命境界。禅,是安详、自然、喜悦。禅,是无所不在。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是“三无差别”(心、佛、众生)的平等。差别只是事物的“相”,平等是事物的“性”。禅,要求把一切“二元对立”的东西(分别心、执著心)彻底放下,当下就是。消除二元对立就是无分别心,远离执著,如得失、远近、凉热、好坏、亲疏……禅是“不二的”。无限/有限,烦恼/菩提,涅槃/生死,桎梏/解脱……是同体的,一样的。

禅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禅的感受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自受用,与他人不能共;唯行者有,唯证者得;是直接、当下;是此时、此事。禅者的帮助或开示“只能指点,不能代劳”。作为居士的白居易曾作一诗:“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不是禅师无热恼,只缘心静自然凉。”

禅是一种“成佛和修炼人格”的方法和手段。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开悟方式,禅是动态的,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契理契机,灵活运用。

禅是一条寻觅菩提的道路。探索开发智慧。禅是“当机立断,直下承当”。但开悟何其容易,往往是“壁立万仞,无门可入”。禅是挣脱桎梏之路,是追求解脱和圆满生命之路。人有诸多缺陷,原因在于不够觉悟,不能回归生命的当下,心外求法,向外驰求。

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方式。禅,是超然、超脱,是喜悦安详的生命状态,是自由自在和潇洒本真的。“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唐·百丈怀海禅师)

禅是一种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脱离生死的大自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能把生命固有的一切活力释放出来。

禅是顺其自然,饥饭困眠;是踏踏实实的修行,荡涤无明的妄想;是一步到位,顿超直入的开悟,是十方世界,有缘即住,无缘即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禅,是一切本来都是现成的,说来说去,都是过程而已。“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苏东坡《观潮》)

四、禅者的心

(一)什么是禅心?

禅心,就是禅者的心,指的是禅者修禅得道的思维方式、心境或心灵状态以及为人处世的哲学和行为方式。

明海禅师认为,禅,是佛教中最核心的修行方法,意思是“静虑”:安静状态下的思维和观察。禅宗之“禅”,含义跟“禅那”不同,它是指智慧,智慧的心。禅就是心,一切众生心里都有智慧。禅,也可以指获得这种智慧的方法和得到这种智慧的境界。

什么是禅心呢?明海禅师认为,禅心,是指智慧心。以一颗禅心去生活,应该具备“禅心三无”的品质。第一是无忧。即不对未来患得患失。放下对未来的牵挂、担心、猜测和得失计较,从可以把握的地方下手,创造未来,而不是去担心或被动的等待。第二是无悔。即放下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因为过去是不可得的,是空性的。你所要做的就是做好眼前的、现在的角色担当,用心做人,尽心做事。第三是无怨。即对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都能够欢喜接受,心存感恩。概而言之,“禅心三无”,就是去除三个心结。忧,是指我们因为对未来的执著、对得失利害放不下而产生的心结;悔,是指我们因为对过去自己的错误、事物放不下而产生的心结;怨,是指对于现在落在自己头上的一切不满意而产生的心结,包括他人、社会如何对待我们,包括自己所不能完全把握的一切等等。[6]

禅心是“初心”,是优秀批判性思维者的特征之一。它表现的是“注意力、专注力和好奇心”。佛教中的“初心”与西方的批判性心智开放或专注具有密切的关联。日本禅宗大师铃木俊隆(Shun⁃ryu Suzuki)把初心定义为“不断寻求智慧的智慧”。“禅悟的真谛就是初心。一开始会天真地疑问我是谁?……初学者的心灵是空的,没有专家制定的规则,随时准备接受、怀疑,敞开心灵接受一切可能性……如果你的心灵是空的,那它就是开放的,就能接纳万物。在初心中有无数的可能性……”

像初心那样,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在缺乏合理理由的情况下不会随意排斥与自己相左的观点。相反,他们尊重差异,愿意思考各种观点。最近,神经科学有一项重大突破,研究发现,佛教僧侣经常冥想,他们的大脑神经较一般人更加活跃,更具可塑性。冥想是人们练习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保持专注、开放和注意。许多大公司,包括500强企业,目前正在鼓励高管们在工间休息时做冥想练习,因为事实证明,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业绩。[7]

(二)禅修禅心

禅修,是一种心理调节和心灵自适之术,是一种回归纯自然精神世界的本原世界。禅修,可以有效平定个人内心的干扰和外界的诱惑,使精神集中于具体事物,由惑而智,由繁而简地转变。禅修不是改变外在的世界和现实的存在,而是转变内心对世界的态度,让人生的各种境遇在禅悟的心灵世界中实现美妙的转化。

禅修之“修”,简言之是修“禅心”。禅心,关键在“修”。修禅要悟证,要捉机。修在理悟,心须静思;修要明理,禅触机而来。有心谓之修,无心谓之禅。修、禅二字,一个有心,一个无心;一个是过程,一个是本原。“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苏东坡)是为禅境。

禅心,是通过“修”(领悟和践行)而来。禅宗主张“涵养真性而运用之”。一般而言,禅宗的禅修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发心”。有迫切的寻求,强烈的愿望,以成佛或觉悟为最高理想;

二是“悟解”。了解佛教道理,开启智慧,觉悟真理;

三是“行解相应”。修行与理解结合,使自身生命真正有所体证、觉悟;

四是“保任”。保护、保持或“保护任运”禅悟的成果,亦即持续精进地保持一种健康稳定的心态或心境,守护觉悟的境界。“外不迷,内不乱”,不被任何情境所牵绊,实现心灵的自主。[8]99-101

(三)禅心的维度

禅心的意义非常丰富,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来理解禅心。

1、觉悟之心(佛心)。佛心主要指慈悲心、菩提心(解脱心)、清净心。“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超凡脱俗,是仙人飘然的风骨;慈济世上众生,实为佛家的慈悲。“多情乃佛心”是禅宗核心意旨之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万事可忘,难忘者慈航度众;千般易淡,未淡者禅心一段。”多情,是对宇宙万物的慈悲之情,对人生境遇的解脱之情,对生命本体的真爱之情。

2、心灯自明之心。“了本识心,识心见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六祖曾言:“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智能除万年愚。”灯,是指心灯。心灯自明,自性敞亮。六祖的顿悟法门有三大特点:无念为宗(于念而不念)、无相为体(于相离相)、无住为本(念念不住)。顿悟,即刹那领悟自性佛性。无念、无相、无住,说白了就是不执著、不粘滞,委运任化,随缘顺生,道法自然。

3、超然、洒脱和放下之心。“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菜根谭》)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是“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曾国藩)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大宗师》)“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百丈怀海禅师)是“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华严经》);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侠客行》)。

4、活在当下的“心注一境”之心。禅心是专注瞬间。当下即永恒。当下就是将人与此时此地完全达成一片,以至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我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之中无不有我的存在。“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释宗杲)“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乾坤。”(峨眉山千佛禅院禅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五灯会元》)生活就在当下。当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正在当下演变。活在当下就是专注于“事上磨”,是一个人的生命力的自然呈现。

5、意静、心闲和无事之心。“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忙。”(峨眉山千佛禅院禅联)“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唐·志芝禅师)之所以“心闲”,是因为“无事”,是因为不执著于任何“好事”。

唐代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二十条,以“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为第一条。生活以“无事最可贵。”无事并不是不做事、不生活,而是做事与生活都没有牵挂,也没有变生肘腋、措手不及的事情发生。唯有活在当下的人才可以无事,每一刻都尽情地、充满地、没有挂虑地去生活,活活泼泼、欢欢喜喜、全心全意。吃饭无事,工作无事,睡眠无事。饭吃得没有滋味,是没有全心地吃饭;工作做得没有力气,是没有欢喜地工作;睡眠不能安枕,是没有无心地睡眠。一刻无事一刻清,一日无事一日好。

无事是伟大的事。无事的人去除了生命的焦渴,像秋天的潭水,那样澄明幽静,清澈无染,明白没有挂碍。林清玄端起一杯茶说:“现在,让我们全心地来品味这杯茶,过去的烦扰已经过去了,未来的烦恼尚未发生,仅此一念,又有什么事呢?”[9]“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慧开禅师)

归根到底,禅心是“觉悟之心”(佛心)。觉悟之心是本心、宁静心、智慧心、专注心、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和平常心。其中又以清净心、慈悲心和平常心为要。

本心(初心、自性),是在禅定(正定、止观)中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宁静心,是拥有平静的心态和空明的心境;智慧心(般若),是洞明事物的真如实相,随缘自在,不惑不忧不惧;专注心,是一心一意于当下的事;平等心,是万物一般,众生平等,无有高下。

清净心,是对万事万物不执著、无分别、不计较、无挂碍、自由自在。

慈悲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用慈悲的语言应人应物,用慈悲的眼光待人待物,用慈悲的面孔对人对物,用慈悲之手助人助物,用慈悲之心佑人佑物。

平常心,日常生活中,烧水点茶,举手投足,随处是禅;保持恒常心态(中和之心,不悲不喜,不偏不倚),顺任自然,平常自如。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一切都是现成。

值得一提的是,禅心,与“心流”(flow experi⁃ence)概念有密切关系。心流,是指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注一境和乐在其中”的心理状态。禅和心流,都是一种全心投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我国的儒释道、心学、茶道等都非常讲究心静、专注的心性功夫。而作为“一种道德体系”和“必须遵循的道德律令”的武士道不仅讲究刀术,更讲究心术,包括一心、无心、残心。[10](残心在剑道中是指斗志意识的延续,在茶道中犹如啜饮杯茶或倒出茶杯之水后,杯底的残留之水)。

总之,禅心,是一种摈除杂念、心神笃定、澄心静虑、凝神聚力的心境,是“自性具足”的本心,是“犹如莲花不著水”的智慧心,也是“活在当下”的专注心和“意静不随流水转”的宁静心……以及清净心、慈悲心、平常心和平等心。禅心,主要通过修心而来,即静坐调心、驾驭意志,超越喜忧、以静治烦,由痴而智、由污染到清净,从而进入一个宁静愉悦,空明清澈的禅境。

修禅心即悟禅道。“人若知道,则随境皆安;人不知道,则触涂成滞。人不知道,则居闹市生嚣杂之心,将荡无定止;居深山起岑寂之想,或转忆炎嚣。人若知道,则履喧而灵台寂若,何有迁流;境寂而真性冲融,不生枯槁。”(明·屠隆《娑罗馆清言·续娑罗馆清言》)

五、禅的实践

禅是活泼泼的日常实践。许多人知道苹果和乔布斯(Steve Jobs),也熟悉乔布斯的一些语录,但并不一定知晓乔布斯是一个禅者,一个用“禅”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的禅者。乔布斯的世界是一个禅者的世界。乔布斯用生命演绎了“禅”的真谛。①主要参考文献:乔布斯的禅者初心[EB/OL].http://www.headin.cn/News/Detail/26,乔布斯成功的因素:禅带给他洞见本质的能力[EB/OL].http://cul.jschina.com.cn/system/2011/10/25/011935675.shtml乔布斯:用“禅”改变世界[EB/OL].http://tech.qq.com/a/20110920/000227.htm,王咏刚、周虹著,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乔布斯的生死禅机,http://news.163.com/11/0827/07/7CEQSQ5L00014AED.html,禅者的初心,[日]铃木俊隆,梁永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

(一)禅者乔布斯

乔布斯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和知行合一的禅者。1972年初入大学,乔布斯就走进了东方禅宗世界,并在大学一年级就成了严格的素食主义者。1974年初,乔布斯专门去印度进行过一次精神之旅。尔后到美国洛斯阿尔托斯的禅宗中心修习静坐冥想。1991年乔布斯与同是素食主义者的劳伦娜·鲍威尔(Laurene Powel)举行了佛教婚礼。

日本禅师铃木俊隆(日本曹洞宗传人)的《禅者的初心》(Zen Mind,Beginner’s Mind),是影响乔布斯最大的一本禅学书。另一个日本禅师,铃木俊隆的助手和继承者乙川弘文(Kobun Otogawa)是乔布斯的灵魂导师,乙川弘文还是乔布斯佛教婚礼的主持人。

铃木俊隆和乙川弘文,都主张美国的禅修团体应该仿效中国唐代的百丈禅师,把禅修与工作生活结合起来。他们认为,只有在生活中参禅和悟禅,只有在参悟后投入生活,才堪称是当代禅宗本色。真正的佛教徒并非一定要跑到深山野岭里坐禅。

被乔布斯唯一授权撰写传记的艾萨克森(W·Isaacson)在《史蒂夫·乔布斯传》中写道:乔布斯对佛教禅宗的信奉,绝不是心血来潮或一时冲动。他投入了他特有的那种激情,这些东西也在他的性格中根深蒂固。

(二)关注本心

“禅”构成了乔布斯的思想核心和成功范式。通过禅宗的“明心悟性”,他找到了本心,并以强大的心灵力量改变了自己和世界。

“禅”是本心。本心也叫初心、自性,是人的本来面目。惟有晓悟、守护或回归本心,听从内心的召唤,做有价值的事,才能真正证得生命的大智慧,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大方广佛华严经》言:“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乔布斯生命中最重要的禅宗导师是日本禅师乙川弘文。有一段时间,乔布斯面临着创业还是修禅的深感纠结和难以决断:创业则奔波劳碌,心思无法宁静;修禅则青灯古佛,抱负无法施展。乙川弘文禅师对他说:“人生如电,亦如朝露,奔波劳碌是一回生死,青灯古佛亦是一回生死。原本无生无死,万事皆是梦幻,又何需决断?”

乔布斯疑惑:“可是,我时刻想改变世界。如果人生皆如梦幻,改变与不改变,又有什么分别?”禅师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变与不变,其实只在于你是不是真的心动。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即心即佛,心佛无异,“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梁·傅翕《心王铭》)。心无滞碍,行止皆随本心,就是大彻大悟。既然心向往之,又有什么可纠结的?又有什么要去决断的?在改变世界的道路上,无论胜负成败,始终随心所想、随性所止、随缘所至。如果你能关注、倾听和追随自己的本心,你将无须纠结,也无须决断。

禅者的“初心”就是乔布斯的经典语录“Stay hungry,stay foolish”。遗憾的是,国内把它翻译成“求知若渴,虚怀若愚”。这实在是一个好心的错误,但却不靠谱,很容易被误解为好学、谦虚的品质。这是因为译者完全不知晓乔布斯的禅宗修炼背景。这句话的确切含义是禅宗的“初心”,是禅者的心。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在生命的历程中,守护本心,不受习性的羁绊,忠于自己,同情众生,知行合一。“Stay hungry,stay foolish”是禅者“初心”的一种明了实用的说法。

关注本心就是坦然接受命运并学会适应世界,摈弃外界的干扰,寻找内心所求,找到心灵的宁静。《禅者的初心》铃木俊隆说:“做任何事,其实都是在展示我们内心的天性。这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目的。”这就是教导人们要关注当下,关注自己的本心。稻盛和夫曾说:“我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就不可能靠近自己,亦即,你能实现的,只能是你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如果内心没有渴望,即使能实现的梦想也实现不了”。

乔布斯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一直都是在追随他的心。相信内心的力量有多大?今天,全世界的用户为苹果的简约而疯狂。但是,很少人知道,主宰苹果产品简约的方案,不是来自市场调研,也不是来自消费者意见,而是乔布斯精神世界,即禅道给他带来的内心明悟和灵性的直觉。乔布斯从来不认为顾客就是上帝。他会看着镜子中的身影问自己需要什么。他不相信客户,只相信自己的内心。在这点上,有点像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H·Ford)曾说过一句名言:“如果我问顾客想要什么,他们可能会说自己想要一匹快马。”(而不是汽车)。

(三)生死一如

真正的禅者,已然参透生死,照见五蕴皆空。人身本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种假相或暂有。每个人只不过是借此肉身度过几十年或百年,“成、住、坏、空”(由生到死)是必然的。

梁实秋曾对佛教的生死观有个总结:“生死流转,循环不已,是为轮回,人在轮回之中,纵不堕入恶趣,生老病死四苦煎熬亦无乐趣可言。所以信佛的人要了生死,超出轮回,证无生法忍。出家不过是一种手段,习静也不过是一种手段。”

因为相信本心,了悟生命的本质,乔布斯不畏惧死亡。也许是上天给他定制的一个禅修课题,乔布斯在人生盛年就遭遇了生与死的追问。2004年8月初,乔布斯被查出患有胰腺癌,一种目前医学界最难对付的癌症之一。医生告诉他还有3个月到6个月时间活在这个世界上。在病痛中,乔布斯曾动容地说:“疾病像一种人生责难,不由得人不思考。”“记住自己随时都会死掉……你已经一无所有了,没有理由不去追随你的心灵。”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坦诚地谈到了“死亡”,说出了一个经历了生死考验的禅者心声:没有人愿意死,即使想上天堂。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死亡是生命最好的一个发明。它促动生命的变革,推陈出新。他告诫年轻人:“你们的时间有限,不要将时间浪费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不要被他人的喧嚣遮蔽了你自己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因缘和合,生命无常。“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怖,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妙色王求法偈》)“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阿含经》)乔布斯从禅宗中顿悟了“生死一如”生死观,成为一个“心无挂碍,无有恐怖”的禅者。2011年10月05日,iPad悲伤地变成iSad,苹果乔帮主辞世,并用佛教仪式举行了葬礼。

(四)活在当下

生死一如的生死观使乔布斯领悟了活在当下的生命态度。活在当下,是禅者的时间观和生命观。当下,是佛教里最小的时间单位,是1/3600秒,即一秒钟有60个刹那,一刹那有60个当下。

当下,指现在这一刻,指此时此刻的任务情境。禅修就是“从这里”开始——此人!此时!此事!此地!当下即是。当下,是直下担当,是对待时间的一种哲学,也是实现时间管理的最佳门径。美国二十世纪“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瓦兹(A·Watts)认为,“明天以及有关明天的计划有可能一点意义也没有,除非你充分地与当下的现实接触,因为你生活在当下而且只生活在当下。除了当下的现实,并不存在着其他的现实,因此,即使一个人可以永生,为了将来而活也意味着永远地与生活失之交臂。”[11]

活在当下(Live in the present)是禅修的基本功。禅师认为,活在当下就是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禅修用功就是“饥来饭困来眠。”而不是吃饭时千般挑剔,睡觉时万般思虑。活在当下,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的一心一意或专心致志;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遗教经》);“怀之专一,鬼神可通”(清·蒲松龄)的奇迹;是“抟物精神、工匠精神、职人精神”的辉映;是心无杂念地专注、精熟和乐于某事或某项技能的心理活动状态。活在当下,是心怀敬畏、心力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不断创新,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是“神驰”或“化境”之态,是禅者的生命姿态。[8]224-225

当下,是最真实的时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活在当下,把今天当作最后一天过。乔布斯每天清晨醒来时,总是会问自己:“假如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我应该做什么?”毫无疑义,当然做对自己而言最有意义的事情,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他的态度简单而坚定“No”。

(五)直觉与简约

“禅”,是一种思维方法。它要求人们超越已有的知识和逻辑,用源于内心的感悟去解决问题。禅是通过禅定和提升觉知力来获得“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尽可能避免陷入无限地积累知识和无尽的逻辑推演。

禅是直觉、是直指人心的简洁。乔布斯是虔诚的禅者,这点可从他对直觉的偏好和极简主义的美学观点可以看出来。他曾说,基于直觉的理解和意识,比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更为重要。事实上,禅修磨炼了他对直觉的欣赏能力,教他如何过滤掉任何分散精力或不必要的事情,在他身上培养出了一种基于至简主义的审美观。

乔布斯相信内心的明悟:“禅学重视经验,不重视智慧。我开始注意到比知觉及意识更高的层次——直觉和顿悟,这与禅的基本理念极为相近”。“我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遇到的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

禅,是一种简约主义,是对繁琐哲学的超越,不为繁文缛节、花里胡哨、藤蔓缠绕所牵引,是素心如简,大道至简。乔布斯曾说:“我的秘诀很简单——聚焦和简化。简单比复杂更难,但是这一切到最后都是值得的,因为一旦你做到了,你便创造了奇迹。”这种聚焦和简化,就是一种洞悉本质的能力和专注执行的能力。

乔布斯终生坚持打坐禅修,他说禅的直觉思维对他的工作影响很大,很多事情他都是用直觉进行判断。苹果的系列产品,iMac、iPod、iPhone、iPad、MacBook等简洁优雅,深得禅意之美,其最鲜明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简约,直观的外观、最简单的操控方式、最直指人心的功能设计……而这种简约方案不是来自市场或消费者,而是来自乔布斯的内心和直觉。禅的简约,就是要求尽可能地做减法,懂得合理的取舍,把一切多余的东西都去掉。“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法则精神就是简约。乔布斯一直在做减法,依照直觉做取舍。乔布斯不仅简化自己的产品:只生产伟大的产品,也简化自己的生活,比如他钟爱黑色毛衣、体恤衫和一条蓝色牛仔裤,从来不过夜生活,简化自己的工作环境,比如他那超大而又只摆一个静坐蒲团的办公室。

禅带给乔布斯一种洞见本质的能力、对事物专注的能力、对简洁的热爱。也带给他一种认识生命的真理和美以及认识世界的新方式,凭借直觉使他在众多纷扰之中洞悉和辨识方向,并加以一种惊人的专注执行力。这些源自禅宗的直觉、专注、简洁、执行的思想塑造了乔布斯的“苹果禅”。

(六)宁静与和谐

禅是宁静。禅宗说“静生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六祖坛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每当工作之余、创意或遇到棘手问题,乔布斯喜欢在空荡的、200平米的办公室里静坐冥想,寻求简单、和谐的解决问题之道。乔布斯终生保持了禅坐冥想的习惯。当心定下来的时候,直觉会非常的清晰、敏锐。

禅是和谐。它将所有相关的或相对立的事物统一归整为“圆融”,事圆融,理圆融,理事皆圆融,内心没有纠结、矛盾和冲突,“天君泰然,百体从令”,随心所欲,无所不安。禅宗的特点是将诸法实相、真如之理,与众生的自心、本性结合起来,强调“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禅的世界是一个“和谐”的世界。

禅修讲求和谐,即主张身与心、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层面没有根本的二元对立。思维得法会达到和合万物的境界,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逆与顺的转化看上去仅在一念之间。

通过禅修,乔布斯学会了放下执念。“对任何事情都不会那么特别看重,这让我觉得如此自由。”在禅学修炼的助力下,乔布斯从刚愎自用变成一个温情主义者。比如,在处理与微软纠纷中,乔布斯没有选择血战到底或鱼死网破的抗争之路,而是选择了与微软的强强合作,这种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体现了乔布斯成熟的禅者风范。

乔布斯用他的合作与开放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乔布斯变得更加注重整体的和谐,而不再只是“一意孤行”。乔布斯成功地将苹果融入整个生态体系之中,并进而成长为产业链的领导者。

(七)禅修在现实中

“佛在世间上,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似觅兔角。”(《六祖坛经》)。作为禅者,乔布斯的最伟大之处,是把禅道和人生现实有机地融合起来了。禅修要避免落入为修行而修行的窠臼,只有在生活中参悟和修行,才堪称禅宗本色。

真正的禅者推己及人,慈爱众生,利己利他。乔布斯具有浓烈的“改变世界”的济世情怀,他没有沉醉在“禅修”的枯坐和顽空之中,而是用禅的方法立己立人,造福世人,充分体现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乘佛教宗旨。乔布斯从未忘记自己“从事造福世人的伟大工作”的目标。在世俗的社会中,他深谙人性的特点,成功地把禅宗和商业结合起来了。

乔布斯拥有一种神秘的无比强大的力场,强大到足以改变现实,这种力量是来自内心的、“心生万法”的心力,这种力量可以通过个人的修炼。乔布斯把心力修炼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乔布斯强大的心力,是多层次的,不仅仅包括他勇于颠覆世界、无所畏惧的“愿力”(佛教用语,誓愿的力量,转借到今天是指长远而又强烈的追求),还包括他一往无前、如激光般聚焦的“专注力”,源源不断、无中生有的“创造力”,以及超越表象、洞察本质的“洞察力”,这四种力量聚合在一起形成强大无比的合力。[12]

回望乔布斯的一生,端详苹果的系列产品,苹果所蕴含的灵魂是“禅”。禅,改变了乔布斯,乔布斯通过苹果改变了世界,可以说,乔布斯创造了思想源于中国禅宗的“苹果禅”。从乔布斯的苹果世界里,我们不能仅近乎癫狂地迷恋其产品,更要走进其间的精神世界。现在,让我们问问自己:我们的改变是不是仅仅表现在使用iPhone或iPad上?

禅宗文化始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佛教与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的长期融合与演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文化,并且以其亲和的面目传入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对人们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为人处世、修心养性之道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拈花有意风中去,微笑无语须菩提。念念有生灭四相,弹指刹间几轮回。”(《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禅宗这一微妙法门本来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它的本质是“实相无相”,主张“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不执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后苦趣。”(《菜根谭》)禅宗的奥义不在于文字,而在于实践和体悟;不在于离群索居,而在于与生活打成一片。禅宗文化是日用的,禅修道场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之中。不论是历代禅宗大德,还是如乔布斯这样的禅修者,都是在知行合一的现实中演绎禅宗之道,创造事业的辉煌和提升生命的质感。

猜你喜欢
禅定禅心禅宗
禅宗软件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云水禅心、玉振金声
《坛经》中“人”的生存意义
马行云——雲水禅心、云陶滇瓷
平天湖,禅意的水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李学明:且将诗画寄禅心
论佛教禅定与儒家静坐工夫之异同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