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杨家埠木版画的文化价值与保护措施

2018-09-27 06:58张蕊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木版年画民间艺术

张蕊

(赣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民间传统艺术是底层百姓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精神文明的沉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孕育了无数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不仅寄托了底层人民的精神信仰也承载了历史的变迁,记录了时代的演变。齐鲁故地山东一直以来就以浓厚的人文底蕴和艺术积淀著称,多少传统民间艺术都出自于山东,杨家埠木板年画更是其中精髓。

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与另外两地——天津杨柳青和江苏桃花坞相较,杨家埠木版年画从始至终一直以扎根民间的“农民画”为自身定位,使用群体主要为农民,内容多反映农民期盼福禄寿喜、吉利平安等美好愿望,色彩鲜明艳丽,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朴实的地方风格。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现阶段有关杨家埠模板画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杨家埠木版画的艺术价值,主要研究年画的色彩、构图、造型等,如戴昕主要研究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线条和色彩,从渊源和历史沿革、风格特征、材料技术及表现方法和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2],但该研究仅仅停留在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色彩、构图后面的内容;另一类是通过研究杨家埠木板画的发展历程总结杨家埠木版画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如都晨以杨家埠木版画为例着重探讨了在民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力量之间博弈或互动的关系[3],但没能对杨家埠木版画未来的发展走向提出方案。所以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山东杨家埠木版画的文化价值和保护传承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在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体系中,年画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民间艺术起点。它不仅体现了传统社会人民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和人文风俗。立足于此,本文以个案的形式,着重关注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表达形式,深度挖掘其文化价值,从而探讨总结杨家埠木版年画如何在迅速发展的社会中继续活态传存的保护措施,以此回应传统文化的保护需求。

一、杨家埠木版画的题材多样

纵观杨家埠木版画的艺术形态演变,题材丰富、取材自然、形式多样乃是杨家埠木版画一直以来所传承的艺术特点。过去,生活在山东民间的老艺术家们很少有机会受到正规、系统的艺术教育,大多是底层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中受到传统艺术文化的熏染而下意识的对传统艺术文化内核的继承与发扬。所以这就促使很多老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另辟蹊径”,在着色、构图等细节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他们会下意识地追随自己朦胧理解,并注入象征的内涵,依照心中美的规则进行创造。有意无意地使用这种比较原始的意象思维方式,以浮夸、荒诞、颇显怪异的形象尽情披露呈现出农民祈福纳吉的情感心愿。

(一)风俗类年画成为农民生活的缩影

杨家埠木版年画中有很多内容是表现民间风俗的年画,尤其以农民生活年画见长,常见的题材多是反映农民农业劳动操作和丰收后的喜悦。由于年画作者对农民生活十分熟悉,有的就是农民中的一份子,就使得这类年画格外“接地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外,该题材的年画在保持中国民间传统风俗的前提下,在表现形式上融合了整个时代的审美思想,为杨家埠木版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审美口味。由于作者对该题材年画的真实刻画以及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杨家埠木版年画就成为了当时山东地区农耕生活的缩影,给杨家埠木版年画增添了一定的历史价值。如《劳动互助》《打春牛》等。

图1 劳动互助

图2 打春牛

(二)小说、戏曲和神话传说类年画起着教化作用

小说、戏曲和神话传说等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十分常见的类别之一,也是很多民间美术题材的重要灵感源泉。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很多内容也都是取材于小说、戏曲等口头文学形式,深受群众喜爱。另外,这类题材的年画对传统的伦理与道德的宣传教育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不仅可以展示民间艺术的成就,对传统民间文学和民间戏曲的研究工作也具有很大的价值。如《水浒传》《封神演义》等。

图3 《水浒传》系列之武松

(三)仕女娃娃年画体现强烈的生命意识

强烈的生命意识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一个主要特点,在杨家埠木版画中,以仕女和娃娃为题材的年画就深刻地反映着民间百姓对家和、人和的憧憬。仕女娃娃的年画大多以谐音寄意的表达方式反映吉祥美好的祝愿,最常用的方式是用吉祥物为陪衬和美化手段,画面清新活泼、自然大方。由此,也不难看出在传统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观念以及对本氏族人丁兴旺的渴望。这种题材的代表作有《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等。

图4 金玉满堂

图5 连年有余

图6 蟠桃大会

图7 麒麟送子

(四)节庆神祇类年画表达民众祈福禳灾的愿望

节庆神祇题材在杨家埠木板年画中非常常见,多用于表达民众祈福禳灾的愿望,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气氛。年画的整个主调欢乐热烈,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寻。而门神、门画是年画中比较有时代感的部分,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发展,画面庄严。年画中神的形象多且复杂,这也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一题材的代表作《麒麟送子》《蟠桃大会》等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杨家埠木版年画丰富的内容题材,不仅使其在木版年画的领域中自成一派,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为我们研究民间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

二、杨家埠木版画文化价值

民间艺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百姓为了在物质条件匮乏的社会环境下通过满足精神需求来获得自我安慰,因此民间艺术都提炼于实际的生活,也正应了那句“艺术来源于生活”。基于此,民间艺术大多带有鲜明的地域人文风格、民族文化气息以及鲜明的宗教信仰。借助于民俗或民风的方式表达出来寄托百姓心中的主观意念。所以民间艺术并不是一个概念化、具体化的事物,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木板年画作为一种承载着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神明的敬畏的民间艺术,因为有“心”的汇集,因而就有了生命的温度。

(一)民间信仰文化角度

年画可以说是民众民俗信仰的一个缩影。面对自然灾难,人们需要神灵,然而“大多数传统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是混乱且具有功利性的,中国民众在创造神灵时基本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人们往往会根据自身需要创造出各种神灵,而当这种需要不再迫切时,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舍弃某位神灵。”[4]这种混乱的多神崇拜体现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上就潜移默化地演化成了“年画中蕴涵着的一种与人为善、忠孝两全、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道德及行为上的准绳和理念”[5]。民俗信仰又可以称为民间信仰,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推生出来的一系列非人力、非自然力量的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民间信仰作为文化的内在灵魂,它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它时刻贴近时代与生活,并以一种开放的态势,把完善人的主体精神世界以及展示人的超越追求作为其根本的价值指归。”[6]如此看来,年画作为当地民众民俗信仰的缩影,对社会文化的底层作了真实的记录,是我们考察和理解各地民间信仰和文化样态的重要途径。

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底层百姓需要“靠天赏饭”。所以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底层百姓在物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就会转而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以填补自身内心的空白,从而就产生了民间信仰。从本质上来看,所谓的民间信仰不过是百姓对自然的敬畏及祈愿。因此当一些人将这种信仰寄托在年画身上,自然也就会促使年画这种艺术形式呈现出纷繁的主题和内容。一般来说,年画都会被百姓张贴在家中以便于发挥其精神寄托的功效,例如凶神恶煞的门神在门户之上能够起到摒蔽外邪的效果、灶王爷在灶台之上能够保佑家庭丰衣足食等等。这些信仰就这样成为了很多百姓填补物质空乏的精神支柱。

杨家埠木版年画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了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其思想独特的年画种类以及题材丰富各异的年画类型,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评价、约束和规范功能。

(二)审美文化角度

审美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对任何事物进行审美都不能只看一面,而是要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剖析。民间艺术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沿革和社会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审美应该打破时空的限制,从其风格的形成与演变、百姓的生活与发展等层面去细细品味。诚如黑格尔所说:“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民族。”[7]在这方面,有很多传统民间美术作品都有了很好的鉴赏成果以供借鉴。“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家们在制作年画的过程中不仅追求强烈浓艳的色彩对比,而且还很注重作品总体的和谐风格,从而使得年画的视觉效果不甚突兀,浓厚而又协调,直截了当地表现出这一方水土的艺术品格。”[8]杨家埠木版年画艺术家在设色构图等方面的努力,为其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乃是中国重要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造型艺术和美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向现代人呈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因为来源于生活,所以杨家埠木板年画更具人文气息和地域风格,对相关艺术的生活化、社会化有着良好的借鉴价值,也对后来人了解地域民俗风气和历史人文景观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思想文化角度

杨家埠木版年画最初的创作目的就是祈福禳灾,功利性色彩特别显著,这种注重实用性的特点体现在百姓对“福禄寿喜吉”这类题材年画的广泛应用上。“祈福作为一种趋吉心理,是客观现实需求在人们意识中的具体反映,它把人们对各种美好事物和理想境界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幻想着借助神灵这一超自然力量,带给人们所需求的东西,从而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9]不论时代如何更替,社会如何变化,幸福平安似乎是人们亘古不变的向往。每当逢年过节,人们就会通过年画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诉求。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讲,吉祥并不是人类传承这么高尚的价值观,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生活的功利与对幸福的向往融合在一起也就成为了传统社会底层人民对吉祥的定义。杨家埠木板年画往往会通过内容和艺术手法在年画中传递百姓对吉祥的追求。这些年画或代表人们追求福禄寿、或代表人们追求平安康健、或代表人们追求丰收等等,这些有着吉祥寓意的年画,一方面实现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则表达出了劳动人民的意识形态。

除此之外,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中还深刻地表现出了传统中国人极深的生命意识。在民间工艺美术里,生殖崇拜可以说是中国民间传统造型艺术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以“阴阳相合万物生”作为生命源头的艺术造型俯首皆是。而且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被用来当作约定俗称的“祈愿”。譬如莲子、石榴等多籽植物通常会出现在杨家埠年画中以象征主人家对人丁兴旺的渴求,而当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逐渐形成体系,被大多数人认可,自然也就会成为民间艺术造型的一部分,杨家埠木板年画也是如此。

(四)民俗文化角度

年画作为中国传统年文明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太多人类社会中有关信崇、文艺、哲学、德行与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内容,为该地域年文化习俗的扩布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促作用。泰勒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一份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10]杨家埠木版年画像是一名记录员,描绘并记录了底层百姓抽象的精神文明和具象的物质文明。无论是民俗风情还是道德准绳,杨家埠木板年画中的种种内容无不渗透着朴实大众对吉祥、安康、幸福的美好追求,在歌咏了底层百姓勤劳、勇敢、质朴等美好品格的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那段泱泱的民族岁月。

杨家埠木板年画既是底层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物质化民间艺术,又是这些人潜意识所呈现出来的精神化的内心向往。溯回杨家埠木板年画的历史沿革,其从未脱离人民生活的范畴,人们为了生存而制作年画,又为了活的更好而使用年画,物质与精神的交融也正体现了杨家埠木板年画这些年来与底层人民生活的紧紧相依。

“有许多在年画中被记录下的节日习俗、信仰活动等都与现如今当地的百姓在节庆时举行的活动相似,而这也为专家学者对民众节庆习俗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和参考依据。”[11]杨家埠木板年画的制作并非是单评价老艺术家的想象力,而是在百姓实际的民风、民俗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每一副年画都寄托着百姓的对幸福和吉祥的追求,每一笔线条和符号都承载着百姓的希望与祈愿。

三、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

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历过几个世纪的沉浮,为木版画艺术品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复制的,人类制作出来的艺术品是可被仿造出来的。早在书面传播可以通过印刷技术复制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雕刻技艺就已经破天荒的使对木版画艺术品的复制成为了可能。”[12]随着时代不断变迁,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成长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年画创新不足

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创新问题亟需解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3]杨家埠木版年画虽然在近几年陆续推出了年画剪纸、年画风筝等新的表现形式,并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重点,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从做好木版年画挖掘保护、办好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等方面入手,试图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但从宏观上看,杨家埠木版画如其他非遗一样也遭遇了时代的冲击,内容题材虽多样但缺乏新意,与时代脱轨。在“山东博物馆”网站中记录的以杨家埠木板年画为对象的展览中,展出作品的题材仍然以节庆神祇、仕女娃娃等内容为主,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受众的口味。

这是一个以网络和信息为基础的时代,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人民思想的转变推动了现代艺术形态和艺术内涵的升级与创新。如果杨家埠木板年画仍然沉浸在传统艺术的环境中不肯创新,不去适应时代的变化,不去迎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转变,就只能成为遗产、标本被陈列在博物馆中,无法再绽放艺术的光芒,创造新的辉煌。

(二)人才匮乏

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要想继续生存唯有传承,换言之,没有了传承也就意味着民间艺术的死亡。然而当今社会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种利润低,制作过程繁复的工作,再加上目前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非遗人大都年事已高,使得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人才出现了年龄上的断层。“88岁的非遗传承人杨洛书也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表示担忧:‘现在,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喜欢年画的也少了。加之刻板比较辛苦,年轻人也不愿意干。我现在年龄大了,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工艺能传承下去。’”[14]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当代年轻人与老艺术家之间观念上的落差,年轻人往往会抱着理想去别处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也就被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民间艺术的断绝”过程正是我国民间文化资源的流逝过程,正如冯骥才所说的“之前能够代表我们民族特点的东西正在慢慢流逝,越来越多的民间老手工艺人正在悄无声息地离开,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他们的去世于中国而言是一种民间艺术的断绝。”[15]针对这种现状,如何保护传承主体,保证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活态传承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年画的市场需求在缩小

以前,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群众基础和消费群体均很广泛,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必不可缺的便是买一幅年画以求吉利。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玩意儿”走进人们的生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转变,春节张贴年画的家庭也越来越少,这就使得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市场需求量减少,因而也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随着社会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年画艺术在市场上已经丧失了其竞争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相较于以往人们崇尚敬畏自然的时代,现代社会崇尚的是科技,敬畏的是时间。年画艺术失去了在现代市场生存的基本条件——需求。现如今,杨家埠木板年画虽然在市场上仍有见到,但是相较于以往来说已经是少之又少,而伴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恶劣,曾经大众化的杨家埠木板年画只能沦为落后地区的小众商品,甚至于连杨家埠这个木板年画的发源地也很少再有家庭需要木板年华,这一艺术形式的未来显而易见岌岌可危了。

针对这些现存问题,如何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有效保护,如何实现对我国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行动不仅能拯救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生命,更是在保护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

四、杨家埠木版画的保护措施

(一)加强对传承主体的支持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简言之就是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价值深厚的民族大众文化传统,具备着某项非遗的常识、身手、技能,而且具有最高水平,具有大众普遍承认的代表性、资深性与说服力的个人或群体。”[16]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是在传承人的承载和传递的过程中进行动态遗留的。对杨家埠木版画传承主体的保护首先应由政府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系统科学的立制,普查,建立名录,进行认定。再者,应当提高地方官员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认识和重视,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避免对木版年画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利用。就传承主体自身而言,应该积极开展各种有关杨家埠木版画的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拓宽传承方式和渠道,履行妥善保存木版画相关实物、资料的义务并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木版年画的调查。

总之,只有做好传承主体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才能使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生生不息,实现永续发展。

(二)重视群众力量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人民的年画,“人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创者、持有者、承载者,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17]所以,抢救与保护杨家埠木版年画并不只是政府部门、国家相关公职人员的事,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大事,甚至应该成为全体社会公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自信理念。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等相关途径来加强有关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舆论宣传,比如借助综艺节目或明星等公众人物的力量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积极传递杨家埠木版年画背后的文化知识,使每一位居民都能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感到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它。

另外“当传统的传承方式在现代化的背景下遭遇到各种冲击时,学校教育就成了延续和发扬一个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最为可行的方式。要在青少年中强化对木版画的教育,以培养、灌输青少年的传统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之意识与学识。”[18]加强木版画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合作,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进一步保护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三)在实践和探索中力求创新

首先,杨家埠模板年画可以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合作来实现创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据自身情况,从其他地区的保护措施和经验中借鉴成功的做法,将会是有益的,而交流合作也是保护和传承杨家埠木版年画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这种交流合作首先是理论和方法的交流。各地区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沟通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一方面可以达成共识,提高保护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实现创新。其次是资金与技术的合作。由各地木版年画共同认定的一些重要的遗产项目,应注入资金和技术,给木版画的生存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可以联系市场,根据文化空间现状,利用新科技制作“现代化”的木版画延伸产品,实现木版画的创新。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给杨家埠木版年画带来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却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现代的艺术形式,与木版画中的传统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富有新意的木版画延伸产品。例如位于深圳的匠心公司,通过长时间的走访与积累,匠心公司的老板铁树先生就把类似于杨家埠木版画这样的老工艺与现代产品相结合,或是把木版画制作成木版画立灯,屏风等家居装饰物,或是把木版画与笔记本、书签等文具相结合,这样既扩大了杨家埠木版画的市场需求,又使得这种传统工艺文化能够得以传播。

事实上,在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工作中,我们不必墨守成规,应当在端正保护理念,遵循正确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杨家埠木版年画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关措施,使保护和传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五、余论

杨家埠木版年画承载了太多山东人民的信仰文化、审美文化、思想文化和风俗文化,作为山东春节文化的重要一环,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色彩和表现方式向世人、向后人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风土民情,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是深厚的、独特的,其品格就像创造出它的山东劳动人民一般质朴、善良。

年画是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产物,是我国劳动人民表达美好意愿的一种工具。既然如此,就不应该使年画的路子越走越窄,仅仅成为少数传承人或收藏家的玩物。一直以来年画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应该让年画来源于大众并服务于大众。诚然,若要把杨家埠木版年画与当代需求对接起来,探寻传统年画中富有生命力的东西,还需要多方的努力,应通过多种方法提升艺术家们的造血功能,刺激民众对传统艺术的热情,使得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瑰宝得以传存,甚至不朽。

(图片来自网络,仅用作解释与说明,特此感谢)

猜你喜欢
木版年画民间艺术
“大美民间 匠心风韵”
———山西木版年画展在山西美术馆成功举办
牛年画牛
年画
民间艺术篇
缸鱼年画之旅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侯琪版画作品选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民间艺术
牛年画牛等